分享

【书店】桃园书院:结义营书,独创群落(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7-11-18

回到桃园书院后,跟随郑金才继续参观,二楼的某个房间里面全部是温州文献,将这么多地方文献汇集在一起,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而方韶毅说,他刚刚在书架上找到了两本很有用的史料,他的这句话也提醒了我,既然我来到了此店,总要买几本有用的书。可惜在众人的陪伴下,难以静下心来慢慢翻看,只好说采访完毕后,有空再细翻。


二楼情形


乡邦文献专柜


而在另一个房间内我则看到了不少的民国版旧书,只有看到这些书,我才觉得桃园书院符合古旧书店这个崇高的称呼。虽然说,我并不收藏旧平装,但从这些书中找史料,则是我的偏好。方韶毅告诉我,温州地区在商业上的发达,其实是起始于乐清。而詹恭学也告诉我,因为乐清山多地少,很多人都到外地去打工,使得乐清有着很浓的经商传统。在这样的地方竟然看到这么多的旧书,多少让我有着时空错乱的不真实感。


民国版本这样摆放


还是民国书


在民国版本的壁是线装书的展柜,总量大约为五六百册,绝大多数是清代和民国的诗文集和碑帖虽然都不是善本,但在一个县级市的旧书店一下子能看到这么多的线装书,真让人感受到郑金才在组织货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因为旧书大量上网销售,我国各地的旧书已被网上卖旧书者洗劫一空,清代、民国的线装书在各地的实体书店也已是难得一见。


线装书


都包上了塑料袋


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郑金才以两个房间来陈列连环画,数量之多也同样是我所见到的私人旧书店之最。郑金才说,连环画的销售情况远比普通的文史书要好。这样的话虽然令爱书人听来丧气,但事实却无辩驳。虽然我也知道连环画中有不少名家绘制的精品,但我始终觉得那不过是印刷物,就像一本《世界名画集》,这样的书里面所收录的历代名画应该一定超过连环画吧。但即便如此,不也就是一本印刷品吗?我知道这样的心思只是自己的偏见,被连环画收藏家听来,肯定是大逆不道的言论。既然我不懂这一行,那我就闭嘴吧。


全是连环画


连环画上架方式


这个房间也是以连环画为主


登上书院的四楼,这一带是专门堆放新书之处,因为书的数量太大,楼梯的两侧也堆满了书。我边看边发愁:这么大量的书,如果一本本的卖,那要卖到哪一辈子。当然我也清楚隔行如隔山,郑金才有着这样的经营,肯定有他的道理在,只是这个道理我不明白罢了。但我总希望爱书人都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尤其某家书店书卖得很好之时,我就会产生莫名的欣慰。


前往四楼的楼梯


齐整


桃园书院的街边店而今的店堂主要用来经营教辅,郑金才告诉我,虽然他开了四个店,但有一半的利润都是由此店产出。看来只有经营这样功利的书才能赚到钱。而郑金才则称,这是他开的第一个店面,如此说来,如果他只经营这些实用之书,恐怕已经赚到了更多的钱。而今他却把主要精力用在经营文史书方面,郑先生也向我直言,这样的经营转变更多者是他个人的偏好。闻其所言,我差点脱口而出:爱好害死人啊。但转念一想,这句话说到我身上不也同样贴切吗?不过就是五十步笑百步。除了经营文史旧书,郑金才还是温州地方文献的收藏者和研究者,2014年出版了一册有关乐清乡邦著作的文史随笔《桃园书事》,他平时随意写下的每日贩书日记也成为好多人购书的向导。


再次走到教辅书店门口 


教辅书店一楼的陈设


这些也都是学习用书


在我离开乐清时,郑先生送给我一册该书我在前往温州的车上随手翻阅,由此而让我了解到他的藏书专题但我觉得,他这样明确写出,如何才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心仪之品呢?转念又觉得这个担忧太过多余:乐清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市场繁荣地,我相信每位乐清人都比我会做生意,这当然也包括郑金才他的名字就以表明他注定多才多金,我何必还替今人担忧,他的做法必有其道理在,只是我不明白罢了。一念及此,心下大感舒坦,而后就安心阅读他的搜书之旅。


另一间书室


此处也有匾额


从临街店面的后门穿出,进入小区院内,与后门正对着的一个单元房也是郑金才租下的经营场地。这是我看到的桃园书院的第三个店面,这个店面内同样是满壁皆书,其数量之大始终令我感叹不已。格局依然是宿舍楼的形式,走到后方可以看到厨房的痕迹。可郑金才则称,他原本就住在此店的二楼。一楼所见,依然是四壁皆书,但最里面的区域则是专售新印线装书。其他的书也基本都是文史类书籍,我不清楚郑金才的这种经营方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个人偏好,还是一种经营策略。我也忘记问他,这些新印的线装书在当地有多大的销量。


所见桃园第三店


第三店内的陈设


此店二楼还有两个房间,这两房间摆放着一些新印碑帖,而四壁则挂满了字画。郑金才说,他也有收藏名家字画的偏好。我不知道他的这些偏好是否会影响到经营,但当他给我介绍这些名家是哪位时,我看到了他眼中瞬间放出的亮光。

而与此楼不足二十米处,则是桃园书院的第四个书店。这个书店与前三个书店不同之处,则是带有一个几十平米大的院落,而此院落内摆放着近百盆的花花草草,有几盆是不错的兰花。而在一个墙角上,还堆放着一些陶泥做的花盆,郑金才解释说,这也是老东西,因为仅靠卖出赚不到多少钱,所以他也在拓展思路,想办法搞多种经营,而出售老花盆也是个不错的营生。


新印线装书


书光隧道


满壁皆字画


走进桃园第四个书店,这里面堆放着大多是旧平装。郑金才说这是最后租下的一处经营场地,因为实在地方不够用,所以他把这里暂做整书的场所。他的这句话同样令我感慨,根据我多年的藏书经验,书房无论多大都不够用。以我个人的藏书的增长数量来说,从书箱变成了书架,由书架变成了书房,书房又升级为书楼,书楼又变成了书库。爱书人的贪欲真是难以满足,而郑金才却租下了四个店面,我不知道这种方式是否符合商业经营规律,同时我也分不清这些书究竟是他的藏品还是商品,我很怀疑他自己是否能在这两者之间做到泾渭分明。但是我清楚,如果他不遏止自己的欲望,恐怕辛苦挣来的钱都搭在了房租上。


走向桃园第四店


郑金才告诉我,他也想将四个场地合为一已经看了几处面积很大的经营场所,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都难以意,所以他还是延续着摊大饼的开店方式。他说当地好在房租不贵,这让他还能够承受得起。我一直纠结于是否应该劝他在生意和爱好之间划出界限,否则的话挣多少钱都等于是给房东打工。然我转念细想,他能在这偏远小城搞出这么一片书店群,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劝这个奇迹消失掉呢?


应该有不少的宝贝


参观完书店回到茶室,我当然要对郑金才做个正式的采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爱书人出出进进,我从那些人宾至如归的随意举措来看,他们都没有把自己当作桃园书院的外人。这些人走进店内随意地翻翻书,而后坐在那里聊几句天,喝几口茶,接着连招呼都不打转身离去郑金才基本可以做到视而不见这一瞬间让我感到桃园书院存在于乐清的价值:当地的文化人已经把这家书店当成了当地的茶馆,这有如阿庆嫂所唱:“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正在整理之中


然而唯一的缺憾乃是郑金才不是女性,同时他也没有阿庆嫂的伶俐口齿。虽然有这样的缺憾在,却并不影响当地人把这里当成茶馆。只是,我想问得是,大家在得到这种便利的同时想没想过,店主郑金才是靠个人之利来支撑着当地的一缕书香。开店有成本,经营有压力,大家是不是能够从各个方面来对该店给予实质上而非道义上的支持呢。也许我的所想太过多余,说不定桃园书院早已受到了各种支持,只是我不知道罢了,但我希望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吧。


上架后的情形


在聊天时,我还惦记着桃园书院名称的来由,在我的感觉中,桃园书院处在商业氛围很浓的乐清,这的的确确是当地的一处精神世外桃源。虽然如此,我还是很担心郑金才告诉我他的店名不是此意。而后他向我讲述了本店的来由。


兼营旧花盆


郑金才在上学时学得是国际贸易,他刚毕业时有一位朋友的老婆没事可做,于是提议开办一家书店。而后三位同学经过商议,决定合伙来办书店。因为是三个人,他们就想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因此给此店起名为桃园。这样的起名方式当然很贴切,但他的所言却打击了我事先的想象。我不知道郑金才是否又读懂了我的心思,因为他又告诉我说,桃园二字本就是有两意:一是三结义,二就是桃花源的意思。我不管他这句话所言真实与否,我以此来确实自己猜对了一半。虽然仅一半,还是觉得大感安慰。


我向其讲解来源


桃园书院开办于1999年,开办一年多后,经营情况一般,其他两位合伙人不愿再经营这种费心费力又赚不到多少钱的营生,于是他们提出散伙。然而此时的郑金才却爱上了这个行业,他经过一番思索,决定独立将此书店办下去,于是他就接下了另外两位股东的股份,从那时起一直经营到了今天。


名人手札


桃园书院最初仅租了一间房来搞经营,经营地点就是现在的那家教辅书店。再后来他把这处房买了下来,而后的一些年就越扩越大,一间间的发展下去,一直到了今天的这个规模。以我的理解,乐清属于县级市,在这样不大的县城内,开办这么大规模的书店是否与当地的读书人口不相匹配。郑金才也承认这一点,他说桃园书院刚开办时,仅此条街上就有五家书店,在其他街上还有两家。在不大的乐清县城内有七家书店,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如今在乐清市内仅剩下两家书店。除了桃园书店,另外一家则以经营文具和玩具为主,纯粹经营书的书店仅余下桃园书院一家。郑金才说,当地还有一家读者书院,那家书院的经营时间已达二十多年,但前一段还是关门了。


对于目前的经营状况,郑金才也承认全靠店面经营难以维持所以他在2005年就开始在孔夫子网上卖书。对于进书的品种,郑金才说他最初主要是做出版社的库存书,也就是所说的特价书。十余年前,这一类的书卖得很火,但近两年却大不如前了。所以他说,今后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做更为高端的民国书和线装书。郑金才坦陈进哪些书有时候是个人的偏好,比如他对线装书中的诗集和联语就更为感兴趣。他觉得以自己的爱好做为经营方向,也并没什么问题。而在座的几位朋友则称,郑金才的经营思路没错,因为读者也需要引领。


我还是好奇于他个人的收藏,郑金才给我拿出了几部印谱,另外还有几部线装书。我问及他买到的价钱,至少让我听来一点都不便宜。郑金才也承认,他对乐清乡贤著作最感兴趣,为了买这类书他跟很多人在网上争抢,有时买到的价格远超心理上限,但买到后他还是很高兴。这种做法算是对读书兴趣的引导吗?我很怀疑郑金才的这种不管不顾的买书方式,更多者还是在满足个人的兴趣。他也明确地跟我说,买到的这些书不是为了经营,更多的是自己的一份收藏。其实我更觉得这种买法不是为了收藏,更多者是自己的一个情感依托。


有正书局印谱


但我还是惦记着他时常在微信中推出的几本书,因为我总觉得费那么大的劲儿卖几十块一本的书,还不够功夫钱。郑金才告诉我,其实他在网上推出的书不止是我看到的那几本,因为他给自己的朋友圈做了分群,如今有历史群、文献群、艺术群、签名本群等等。他的这番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疑惑没什么道理,因为我对他的判断如同盲人摸象,可能我仅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而郑金才的经营远不是像我摸到的那么小,他明言虽然开了这么多实体店,但实体店对他而言,主要还是交流平台如今网上交易成为了文史书的主流。


乡邦文献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再租房间来开店呢?郑金才称无论网上销售还是店面销售,都要把书摆得开,否则的话难以查找。所以他只能租更多的地方,来对这些书进行梳理。而桃园书店所售之书,尤其是特殊的书大多都卖给了外地人,只有新书以本地销售为主。我问郑金才,桃园当地是否有专藏线装书的人,他告诉我没有。


桃园书院自印之书


但是桃园书院从哪里搜罗来这么多商品呢?郑金才告诉我,前些年他主要靠到上海、温州、杭州等地去进货。上海的文庙、福州路都是他常跑之地,另外他也到南京和安徽等地去进货。这两年货源越来越少,所以他正在做新的准备,他的新准备指得是什么呢?那就请看官们猜一猜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