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一场旅行。”那生命中各种悲欢离合的经历,是否是旅行中每一次巧妙的起承转合呢?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和自己的心灵沟通了?是否我们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我们如何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呢?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外部世界是我们存在的空间,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对待它,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谐,乃至完美的境界。因此,我们需要一只眼睛向外,一只眼睛向内,在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法则中寻求途径。 佛教中最直接的认识,就是人的痛苦——从大的痛苦到微细的内心不平衡,都是源于“我执”。“我执”就是私心,就是对“我”和“我所”的执著。 印度伟大的佛学家寂天论师曾说:“执我唯增苦。”只要你执著“我”,就唯有增加痛苦。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也不管是感情上的,还是工作上的,一切痛苦、焦虑和忧愁的源头是什么呢?真的是外面的人或物让我们痛苦了吗?不是,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执著,这也就是“我执”。 有一个故事:在一个洞穴里,长长的通道连着外面的世界,亮光顺着通道照到里面。里面有一群人,他们从小就住在这里,而且像囚犯一样,腿脚和脖子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望着前面的洞壁。 在他们身后远处的上方有一堆火,就在火光和他们之间的这个位置上,洞外上方有一条路。沿着路边筑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些人举着各种器物,做着各种动作,而影像就投进洞里,呈现在洞壁上。 里面的人每天看到的就是这些影像,也只有这些影像;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影像是真实的,从来不知道外面还有一个光明的世界。 突然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个人解开了束缚,沿着光走到了外面的世界。当他看清了一切以后,知道里面墙上的东西都是假的,于是赶紧跑回洞里,想唤醒那些同伴,救他们出去。然而,当他说出真相时,所有的人都开始嘲笑他,以为他疯了,把他处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一向认为真实的东西,其实最不真实。 我们从小认为有“我”、有“我所”,认为我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从来没想过这是假的。然而,即使你一辈子这么认为,即使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假的还是假的。 如果“我”和“我所”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无我”是真的。 比喻里跑出来的那个人,明明见到了真实的东西,为什么里面的人不相信呢?这就是《红楼梦》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你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就被掩盖了,说出来也成了假的;“无为有处有还无”,你把无的当成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无的了。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只是我一个人执著有‘我’,也许是我错了,但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执著有‘我’,难道都错了吗?” 月称论师讲过一则公案:从前有一个国王,婆罗门通过观察星相,对他说几天后要降一场毒雨,谁饮用了就会疯掉。几天以后,果然下了雨,整个国家的所有臣民喝了这个雨水以后,都疯掉了,只有国王一个人没喝,因而是清醒的。可是因为和大家不一样,大家都认为他是不正常的,说他是个疯子。这样说久了以后,国王不得已,也喝下了毒水,跟他们变成一样了。 公案里的这种现象,我们听了以后都会觉得荒唐,但不幸的是,现在的社会已经是这样了。大家可以冷静地看一看:人人都在追求地位、财富、感情,几乎没有人谈真理了,即使有些人在谈,一碰到房子、车子这些现实的问题,真理也就顾不上了。 对于空性,有人很不理解:“你们佛教天天讲空性,既然是空的,那生活、事业都不用管了?” 其实,空性不是这个意思。真正的空性是说,在生活中显现的这一切,虽然它的本质是空的,但显现是存在的。所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在做的时候,因为你懂得了空性,私心就少了,私心少了,天地自然就宽广了。否则,我们这个“自我”的意识本来就强,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乃至教育也不断地往这方面引导,那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现象。 《吕氏春秋》云:“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意思是说:天无私,所以它才能覆盖整个世界,如果它有私,就只能覆盖部分地域了;地无私,所以它能承载世间的万物,否则也只能承载少数的器物;日月无私,所以能普照世间,否则也只能偏照一方;春夏秋冬四时无私,所以它们总是自在运行,否则,如果某一个季节,比如春天或者夏天的时间过长,四季就颠倒了。因此,人要想放宽心量,就应该效法天地,去除私心。 古人说:“君子量大,小人气大。”量大不大、气大不大,问题还是在“我”上面。有了“我”,一点点小的触犯就接受不了,反唇相讥,甚至大发脾气。现在有些人一发脾气就摔盘子——这个我们藏地没有,是不是电视上学来的,反正一吵架就摔东西。但这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用!这时候你要调的是心,你能试着理解对方,让一让,也就没气了,痛苦也就消失了。 其实,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可能事情真的没有那么大,只不过我们的心太窄了,容不下。日本的梦窗禅师说:“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如果你的眼里有了一点点尘埃,三界也会变得狭窄;而如果你的心里没什么挂碍,睡在一张小床上,世界也是无比的宽广。 何必在一些小事上过不去呢?宋朝无门禅师[8]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对一个了无挂碍的人来说,人间处处充满了美好景致。不是吗?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开阔的人生,就一定要培养无私的心地,培养德行。“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你心底无私,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为你的心清净,周围的一切也显得格外美丽;因为你满怀慈悲,也就会为身边乃至世间所有的人带来光明! 我与10万+只差一次你的转发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