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音乐专注平台】 林声印象|林声微教育|林声说音乐|音乐旅行|经典一刻|视听音乐会消息|音乐博览 延续十八年的经典音乐盛宴传奇 用经典音乐打造西安之城市名片 /林声 1975年,春节刚过。 去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注意我们,将房门锁上,窗帘低垂,点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放在我们身后。五个“黑五类”小伙伴围桌而坐,神情庄严而茫然,大家约定,听唱片时不许说话,不许来回走动,这一切像在进行宗教仪式。 唱机是手摇式的,唱片是七十八转的,五六分钟就要换一面,一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被分散在十二面上。音量被调的很轻,我们跟着柴可夫斯基,从低音大管的一声长叹出发,去经受精神的洗礼…… 在那个天低云暗的黄昏,在小心翼翼放送的音乐声中,我们将精神交给了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一个古典的世界,也是人道的正直的世界,我们让音乐静静地带走心中的痛苦,却又悄悄地把更多的孤独通过她每一个音符注入无望的灵魂。 后来,我想到,音乐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奔人的灵魂而去的,给人以信念和抚慰;一种奔人的肉体而去,给人快意的抚摸和精力的宣泄。我不排斥后者,但热爱前者。 再后来,多年的人生辗转,《悲怆》经常在我生命的困顿时分响起,这时,我总是怀着孩提般的天真想:假设人生总是充满了幸福、如意、忠诚和光明;假设人的苦斗和牺牲总是能换得相应的酬报;假设人类的语言没有出什么毛病——人心能够沟通;假设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假设人能违抗天命完整地表达并实现自身的意志……但,《悲怆》不相信假设! 如今,四十余年过去了,当年从半导体收音机中欣赏音乐的一代人,纷纷用发烧音响、激光唱片武装起来。音乐变得有层次了,细腻了,讲究技巧与技术了,然而,听音乐却从生命的饥渴沦落到消遣,渐渐地化为社交的一种,为他人而听,为寻求刺激而听,亦为所谓的“高雅”而听。 在这个满天闪烁着“歌星”光芒的年代里,我常以落伍者的心态听着曾经热爱的古典音乐,她们会告诉我世俗之外的寻求。这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我们黯然神伤的心灵将会像月色底下的贝壳珍珠那样再度闪闪发光。 生在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之后,实在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听着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我坚信:痛苦会过去,浮躁亦会消遁,美将留存下来! 《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极缓慢的柔板 演奏: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费多谢耶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