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石头牌楼 三段岁月沧桑

 雲泉 2017-11-18

一座石头牌楼 三段岁月沧桑

▲中山公园内的和平牌坊

走进中山公园南门,迎面是一座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着“保卫和平”四个大字,名曰“和平牌坊”,是中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但您知道吗?它的原名却叫克林德碑。那么,克林德是何许人?这座曾以他名字命名的石牌楼为何会改名?又怎样到了中山公园里?今天,小志就跟您聊聊这座牌坊的故事。

一座石头牌楼 三段岁月沧桑

克林德

克林德,1853年出生在德国波茨坦,1899年4月起任德意志帝国驻华公使,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在北京街头为清军枪杀。说到他的死,这里还有一段公案。1900年6月,义和团包围了东交民巷,洋大人们当时就乱了手脚。6月19日,各国使节接到清政府的照会,“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可是没人保护,他们根本不敢踏出东交民巷,于是向清廷提出延缓离京。20日上午还没有得到清政府答复,德国公使克林德就带着自己的翻译去总理衙门讨说法。轿子走到西总布胡同西口,被正在巡逻的神机营枪队章京恩海打死。恩海到底怎么打死克林德的?史学界说法不一,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恩海让克林德一行停下检查,可克林德却从轿子里开了枪。出于自卫,恩海将克林德击毙。克林德被杀后,京城形势更加紧张。不久,八国联军就从天津杀到了北京。此后,恩海被捕,并在克林德身亡处被斩首。

1901年9月,清廷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第一款便写明“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害—事,前于西历本年六月初九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三日,奉谕旨亲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醇亲王已遵旨于西历本年七月十二日即中历五月二十七日,自北京起程。大清国国家业已声明,在遇害该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与克大臣品位相配,列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书以拉丁、德、汉各文。”赔礼道歉,筑碑纪念。1903年,“克林德碑”建成,与老北京城里众多木牌楼相较,这座石牌坊显得很突出,老百姓呼之为“石头牌楼”。上面更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可谓中国的奇耻大辱。

一座石头牌楼 三段岁月沧桑

▲拆毁克林德碑现场

1952年10月2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纪念大会的召开,公路战胜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就这样,原先字迹全部清除,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大字刻于牌坊正中的坊额上,以表达人们保卫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这就是现在中山公园里的保卫和平坊。

一座石头牌楼 三段岁月沧桑

▲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保卫和平”

一座石头牌楼,三段岁月沧桑。如今,晴空万里之下,青松翠柏之间,保卫和平坊那深蓝色的琉璃瓦顶,白色的石柱显得格外庄严壮丽。这座曾让一代国人心痛,也曾让一代国人自豪的石头牌坊,早已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编辑:高希

审核:赵冰;刘娟

本文转自北京地方志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