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楼顶上的青岛

 rongma 2017-11-18

1月1日,青岛晚报提出了关于《青岛应设欧式塔楼观赏区》的建议,这里尝试以广西路为核心,就晚报记者1月5日提出的相关问题,初步解读塔楼顶上的青岛。

历史上,广西路共有多少塔楼?它们集中形成的年代大致在什么时间?

青岛路1号齐摩尔曼住宅

胶州邮政局

侯爵庭院饭店

箭头方向伯德维希商业大楼

西姆森大楼塔楼


目前对广西路塔楼的考察和统计基本是完备的,这中间,包括了保存完好的青岛路1号齐摩尔曼住宅和胶州邮政局的塔楼,和最近恢复的侯爵庭院饭店塔楼。尽管在100年中间,广西路的原始面貌保持不错,但历史上,这条最早的中央商务区上的塔楼,却不止于这些。典型的,还有伯德维希商业大楼和希姆森大楼,前者大约在1940年被鲁大矿业公司的具有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取代;后者老建筑虽然保留下来了,但塔楼却在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了。

兰德曼大楼原貌

塔楼重修后的兰德曼大楼


同样消失了的兰德曼商业大楼的塔楼,则是整个广西路最漂亮的设计。根据已有资料的统计,单纯在广西路,历史上就至少存在过12处塔楼。这些形式多样的塔楼陆续出现在1899年至1912年,对形成独特的街道景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统帅作用。

  除了广西路,青岛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塔楼还有那些?

水师饭店塔楼

警察公署塔楼

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

中山路42号德国面包房旧址


典型的有原水师饭店、警察公署和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塔楼。水师饭店和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旧址,前者建造于1901年5月至1902年,具有德国中古时期新文艺复兴风格的高耸角楼;后者在中山路与湖南路街口的拐角处,标志性地建有一个突出的六角型塔楼,上部圆顶的中心被设计成一个盔甲状饰亭。而湖北路上的原警察公署30米高的塔楼,则如异峰突起,气势非凡。对这个具有新纽伦堡派风格的大楼和塔楼,德国人阿尔丰斯-派克韦特1913年在法兰克福的一本出版物上,曾发出了“气势宏伟”的感慨。

青岛火车站

重修后的青岛火车站塔楼

不同时期的车站饭店,最后一张塔顶已被改变了颜色

欧人监狱

格尔皮克-科尼希别墅

浙江路9号

总督府屠宰场

贝格学生公寓

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

圣心修道院

福音堂

总督府卫戌医院办公楼

安治泰公寓

哈利洋行


   在1912年前,同样具有特色的塔楼设计,还包括了青岛火车站、车站饭店、欧人监狱、总督早期私邸、格尔皮克-科尼希别墅、总督府屠宰场、贝格学生公寓、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圣心修道院和青岛福音堂等等。整体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所以,我们称青岛为建筑在塔楼顶上的城市,可以说很贴切。在近代中国,这样集中地建设塔楼的城市,不多。青岛无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样本。


  青岛在1914年以后陆续出现的塔楼建筑有那些?

胶澳商埠电汽所

金城银行

圣弥爱尔大教堂


出现较晚的塔楼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有胶澳商埠电汽所(中山路北,1914年至1922年)、金城银行(河南路和肥成路口,1934年9月)、圣弥爱尔大教堂(浙江路和肥成路口,1931年5月至1934年10月)和圣保罗教堂(江苏路和热合路口,1938年至1940年)。这其中,胶澳商埠电汽所很日本化,圣弥爱尔大教堂和圣保罗教堂则很经典。

在圣弥爱尔大教堂建成后的长达50年的时间里,这座56米双塔楼,始终是青岛的标志物。如果没有西边在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突起的几座新大厦的影响,这一经典的城市历史景观,依然会继续诗意化地美丽着。我觉得,对青岛,对青岛的城市管理者和学人、媒介,这都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话题,但是,我们没办法回避。回避了,你就回避了自己的责任。

  请你介绍一下青岛代表性塔楼设计者的情况,他们中间有多少是中国设计师的作品?


早期青岛塔楼的设计者多是德国人,这中间有官方设计师,有自由设计师,也有非专业的设计者。比如设计了江苏路青岛福音堂的建筑师罗克格,就是一个代表。在招标竞赛中,罗克格提出的设计方案将建筑要求与地形条件成功地结合起来。1909年3月26日在柏林出版的《德国建筑业报》上,设计者撰写的《青岛,胶州的基督教堂》一文,就曾经阐述了塔楼的创作思路:“塔楼的设计高度为27米,从而不至于导致与周围山地高下悬殊的效果。”不过,塔楼的设计理想与实际施工方案有一定差异。建成的塔楼实高36米,塔盖的风格也比罗克格的现代风格的招标设计方案更为保守。处在数条街道交汇处的教堂钟塔楼,对市区的欧洲小镇风格,起到了统帅作用。在建筑商方面,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担任了许多塔楼工程的施工,这包括总督早期私邸、德国胶州邮政局和青岛福音堂以及胶州法院大楼。

圣保罗教堂

   

1916年以后,有日本设计师也做了几个塔楼建筑,但基本是模仿,没什么特点。后来,俄国建筑师尤力甫也设计了一些带塔楼的建筑,这中间包括用24米塔楼作为构图中心的圣保罗教堂。尤力甫的意义在于,他非常熟悉传统建筑语言,也很熟悉本地文化,设计上有节奏感,也节制。尤力甫的塔楼设计的很经典,平衡性和与环境的协调也掌握的好。

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塔楼不多,陆谦受的金城银行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银行主入口顶部高耸的仿欧洲19世纪市政厅式钟楼,即形成了夸张的构图中心,同时也起到街道的对景作用。很长时间里,这一钟楼不仅是这个交叉路口的标识,同时也与原警察公署的钟楼构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在附近的具压迫性的高层建筑建起之前,这种钟楼与钟楼之间的联系,曾最大程度地展露出了城市最具个性和温情的一面。

  在你看来,青岛历史上曾经大量存在的塔楼意味着什么?

    在20世纪的头10年中,主要由德国建筑师完成的大量城市建筑中,嵌入塔楼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这种塔楼的顶部处理各具特色,成了这些建筑物的标识。我觉得,在此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居住在这个丘陵城市的人们,很大意义上就是凭借着这些个性鲜明的塔顶来判断自己的地理方位的。而一百年后,这些高高伫立着的塔顶又为我们解读城市的历史文化方位,提供了指示。

胶州路普济医院

齐东路丛良弼住宅

万字会

伯恩尼克住宅

龙山路高实甫住宅


备注:《塔楼上的青岛》由青岛文史专家李明与袁宾久合作,青岛出版社2008年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