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从明朝万历后期,大明帝国就陷入腐败的泥潭走,不可逆转的走向了破败。到了天启朝时期,各地农民暴动就此起彼伏了。 而到了崇祯帝在位时期,农民起义更处于如火如荼的状态,大有一种要将腐朽且不可救药的明王朝推翻的架势。 对于农民军,明朝当然要镇压,只是此时的明朝已经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今天剿灭了这支农民军,明天,又会出现新的起义军出来造反。 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套用《走向共和》里面李鸿章的一句台词:大清国老百姓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这话其实套用在明末农民身上也很贴切——要么饿死,要么起来抗争,没第三条路可走。 而明朝官兵也扮演着为渊驱鱼的角色,不少明朝军队担心自己打不过农民军,但又指望能立下军功,于是,将屠刀对准了一些还幻想安分守己的平民,于是,本来对农民军没什么好感的老百姓,就这样被明军赶到了农民军的队伍里。 而对于人民的反抗,大明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应有的反省以及有效的补救,反而只知道一味地镇压,最令人发指的,是明末重臣杨嗣昌在镇压张献忠的起义军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西江月》,这首《西江月》,我们只看前两句就能感受到明末官僚的毫无人性: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在明末统治者眼里,老百姓饿死也是天经地义的,至于起来反抗,那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 对老百姓饿死不予同情,并且对老百姓的反抗予以藐视和讥讽,这其实并不是杨大人一个人的想法,其实也是明末统治集团的共同想法,也正因此,这才注定了明朝必将被农民起义推翻——因为这样的封建王朝,不覆灭简直没有天理。 本头条关联微信公众号“人文之光”:newrenwenzhiguang,欢迎大家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