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两晋南北朝 1

 虛怀若谷 2017-11-18

三国(220-280)

魏(220-265)

世祖(高祖)文帝(曹丕)

黄初(7)庚子(十)220

烈祖明帝(~叡)

太和(7)丁未227

青龙(5)癸丑(二)233

景初(3)丁巳(三)237

齐王(~芳) 废为“邵陵县公”

正始(10)庚申240

嘉平(6)己巳(四)249

高贵乡公(~髦)

正元(3)甲戌(十)254

甘露(5)丙子(六)256

元帝(~奂)(陈留王)

景元(5)庚辰(六)260

咸熙(2)甲申(五)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辛丑(四)221

孝怀帝(~禅)

建兴(15)癸卯(五)223

延熙(20)戊午238

景耀(6)戊寅258

炎兴(1)癸未(八)263

吴(222-280)

长沙桓王(孙策)----(3)甲戌194

太祖大帝(~权)----(22)庚寅200

黄武(3)己酉(四)229

黄龙(3)己酉(四)229

嘉禾(7)壬子232

赤乌(14)戊午(九)238

太元(2)辛未(五)251

神凤(1)壬申(二)252

会稽王(~亮)

建兴(2)壬申(四)252

五凤(3)甲戌254

太平(3)丙子(十)256

景帝(~休)

永安(7)戊寅(十)258

乌程侯(~皓)

元兴(2)甲申(七)264

甘露(2)乙酉(四)265

宝鼎(4)丙戌(八)266

建衡(3)己丑(十)269

凤凰(3)壬辰272

天册(2)乙未228

天玺(1)丙申(七)276

天纪(4)丁酉277

晋(256-420)

西晋(265—317)

世祖武帝(司马炎)

泰始(10)乙酉(十二)265

咸宁(6)乙未275

太康(10)庚子(四)280

太熙(1)庚戌290

惠帝(~衷)

永熙(1)庚戌(四)290

永平(1)辛亥291

元康(9)辛亥(三)291

永康(2)庚申300

永宁(2)辛酉(四)301

太安(2)壬戌(十二)302

永安(1)甲子304

建武(1)甲子(七)304

永安(1)甲子(十一)304

永兴(3)甲子(十二)304

光熙(1)丙寅(六)306

怀帝(~炽)

永嘉(7)丁卯307

愍帝(~邺)

建兴(5)癸酉(四)313

 

东晋(317—420)

中宗元帝(司马睿)

建武(2)丁丑(三)317

大兴(4)戊寅(三)318

永昌(1)壬午322

肃宗明帝(~绍)

永昌(1)壬午(闰十一)322

太宁(2)癸未(三)323

显宗成帝(~衍)

太宁(2)乙酉(闰八)325

咸和(9)丙戌(二)326

咸康(8)乙未335

康帝(~岳)

建元(2)癸卯343

孝宗穆帝(~聃)

永和(12)乙巳345

升平(5)丁巳357

哀帝(~丕)

隆和(2)壬戌362

兴宁(3)癸亥(二)363

海西公(~奕)

太和(6)丙寅366

太宗简文帝(~昱)

咸安(2)辛末(十一)371

烈宗孝武帝(~曜)

宁康(3)癸酉373

太元(21)丙子376

安帝(~德宗)

隆安(5)丁酉397

元兴(1)壬寅402

隆安(1)壬寅(三)402

大亨(1)壬寅(三)402

元兴(2)癸卯403

义熙(14)乙巳405

恭帝(~德文)

元熙(2)己未419

 

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年表

汉(303-303)

刘尼 神凤(1)癸亥(七)303

大秦(320-320)

句渠知 平赵(1)庚辰(六)320

秦(352-352)

张琚 建昌(1)庚申352

汉(370-370)

李弘 凤凰(1)庚申(九)370

蜀(374-374)

张育 黑龙(1)甲戌374

鲜于赵

鲜于乞385年

凉(386-387)

张大豫 凤凰(2)丙戌386

秦(393-394)

窦冲 元光(1)癸巳(七)393

楚(402-404)

楚太祖宣武皇帝(桓温)

武悼帝(桓玄)

大亨(1)壬寅402

建始(1)癸己(十二)403

永始(1)癸己(十二)403

桓谦

天康(安)(1)甲辰(三)404

桓振(1)乙巳405

东晋安帝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的日期,是在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合阳历403年12月20日;但是桓玄正式称帝之日是在同年十二月三日,已合阳历404年1月1日

蜀(432-437)

程养道 泰始(5)壬申(九)432

楚(455-455)

楚王(刘浑) 永光(1)乙未455

吴(485-487)

唐寓之 兴平(2)乙丑485

秦(524-527)

莫折大提(1)甲辰(六)524

莫折念生

天建(4)甲辰(六)524

宋(525-525)

元法僧 天启(1)乙巳(三)525

稽胡(525-535)

刘蠡升

神嘉(10)乙巳525

南海王(1)乙卯535

汉(551-552)

侯景 太始(2)辛未(十一)551

齐(526-528)

葛荣 广安(3)丙午(九)526

汉(528-529)

邢果 天统(2)戊申(六)528

 

十六国(304-439)

前赵(304-329)前赵建国于304年,初称汉,319年改称赵.

高祖光文帝(刘渊)

元熙(5)甲子(十)304

永凤(1)戊辰(十)308

河瑞(2)己巳(四)309

梁王(~和)(1)庚午310

烈宗昭武帝(~聪)

光兴(2)庚午(七)310

嘉平(5)辛未(八)311

建元(2)乙亥315

麟嘉(3)丙子(十二)316

隐帝(~粲)

汉昌(1)戊寅(七)318

和武帝(靳准)

汉昌(1)戊寅(八)318

秦王(刘曜)

光初(10)戊寅(十)318

末帝(~熙)(2)戊子(十二)328

 

成(汉)(303-347)成(汉)建国于304年,初称成,338年改称汉.

始祖景帝(李特)

建初(1)癸亥303

秦文王(~流)

建兴(1)癸亥303

太宗武帝(~雄)

建兴(3)甲子(十一)304

晏平(5)丙寅306

玉衡(24)辛未311

哀帝(~班)

玉衡*(1)甲午 (十)334

幽帝(~期) (废为巩都县公)

玉恒 (4)乙未(十)335

中宗昭文帝(~寿)

汉兴(6)戊戌(三)338

后主(~势)

太和(3)甲辰(八)344

嘉宁(2)丙午346

范贲347年—349年

 

前凉(301-376)

武穆公(张轨)(13)辛酉301

高祖成烈王(~寔)

永安(6)甲戌(五)314

(建兴(4) 丁丑 317)

太宗成王(~茂)

永元(4)庚辰(六)320

世祖文王(~骏)

太元(23)甲申324

恒王(~重华)

永乐(8)丙午(六)346

哀公(~耀灵)(1)癸丑 (十)353

威王(~祚)

和平(2)甲寅(十)354

冲王(~玄靓)

太始(8)乙卯(七)355

升平:361年—362年

悼公(~天锡)

太清(14)癸亥363

 

后赵(328-352)后赵建国于328年,350年改国号为卫.

高祖明帝(石勒)(10)己卯319

太和(3)戊子328

建平(4)庚寅330

海阳王(~弘)

延熙 (1)甲午334

太祖武帝(~虎)

建武(14)乙未335

太宁(1)己酉349

废帝(~世)(1)己酉(四)349

彭城王(~遵)(1)己酉(五)349

义阳王(~鉴)

青龙(1)庚戌350

末主(~祗)

永宁 (2)庚戌350

石鉴350年

刘显351年-352年

350年石鉴在位时,后赵国号一度被当时掌握大权的大将军石闵改为卫。

前秦(351-394)

惠武帝(符洪)(1)庚戌350

高祖景明帝(~健)

皇始(5)辛亥(六)351

历帝(~生)

寿光(3)乙卯(七)355

世祖宣昭帝(~坚)

永兴(3)丁巳357

甘露(6)己未359

建元(21)乙丑365

代帝(~宏)(1)乙酉385

哀帝(~丕)

太安(2)乙酉385

太宗高帝(~登)

太初 (9)丙戌386

末帝(~崇)

延初(1)甲午394

后秦(384-417)

景元帝(姚弋仲)(40)壬申312

德阳帝(~襄)(5)壬子(三)352

太祖昭武帝(姚苌)(27)丁巳(三)357

白雀(3)甲申384

建初(9)丙戌386

高祖文恒帝(~兴)

皇初(6)甲午394

弘始(18)己亥399

后主(~泓)

永和(2)丙辰(二)416

后凉(386-403)

太祖懿武帝(吕光)

太安(4)丙戌386

麟嘉(8)己丑(二)389

龙飞(4)丙申(六)396

隐王(~绍)

承康(1)己亥(十)399

灵帝(~纂)

咸宁(3)己亥(十二)399

后主(~隆)

神鼎(3)辛丑(二)401

北凉[沮渠氏](397-439)

文王(段业)

神玺(2)丁酉(五)397

天玺(2)己亥(二)399

武宣王(沮渠蒙逊)

永安(12)辛丑401

玄始(17)壬子412

承玄(4)戊辰428

义和(3)辛未431

哀王(~牧犍)

永和(7)癸酉433

沮渠无讳

承平(1) 癸未 443 

干寿(1) 癸未 443 

沮渠安周

承平(15) 乙酉 445

一般以沮渠牧犍出降为北凉灭亡以及北朝之开始,沮渠无讳及沮渠安周只被视为流亡政权,其政权被称作高昌北凉、北凉高昌、沮渠高昌或前高昌。

西凉(400-421)

太祖武昭王(李暠)

庚子(5)庚子400

建初(13)乙巳405

后主(~歆)

嘉兴(4)丁巳417

末主(~恂)

永建(2)庚申420

北燕(黄龙国)(407-438)

惠懿帝(高云)

正始(3)丁未(七)407

太祖文成帝(冯跋)

太平(22)己酉(十)409

昭成帝(~弘)

太兴(6)庚午(九)431

慕容部[慕容氏](238-308)

慕容焉(7)戊午238

慕容木延(26)乙丑245

慕容涉归(12)辛卯271

慕容耐(2)癸卯283

武宣帝(慕容廆)(22)乙巳285

慕容元真(12)333

前燕[慕容氏](308-370)

高祖武宣帝(慕容廆)(25)戊辰308

太祖文明帝(~皝)(12)丁酉337

烈祖景昭帝(~儁,又名俊)燕王(4)己酉349

元玺(6)壬子352

光寿(3)丁巳357

幽帝(~暐)

建熙(11)庚申360

后燕[慕容氏](384-407)

世祖武帝(慕容垂)

燕元(3)甲申384

建兴(11)丙戌386

烈祖惠愍帝(~宝)

永康(3)丙申(四)396-398

开封公(~详)

建始(1)丁酉(五)397

赵王(~麟)

延平(1)丁酉(七)397

昌黎王(兰汗)

青龙(1)戊戌(四)398

中宗昭武帝(慕容盛)

建平 (1)戊戌(七)398

长乐(3)己亥399

昭文帝(~熙)

光始(7)辛丑(七)401

建始(1)丁未407

惠懿皇帝慕容云(高云)407年—409年

南燕[慕容氏](398-410)

世祖献武帝(慕容德)

燕平(2)戊戌(二)398

建平(6)庚子(八)400

末帝(~超)

太上(6)乙巳(八)405

西燕[慕容氏](384-394)

济北王(慕容泓)

燕兴(1)甲申(三)384

威帝(~冲)

更始(2)乙酉385

成祖(段随)

昌平(1)丙戌(二)386

中帝(慕容顗)

建明(1)丙戌(三)386

文帝(~望,又名瑶)

建平(1)丙戌(三)386

代帝(~忠)

建武(1)丙戌(三)386

河东王(~永)

中兴(9)丙戌(三)386

陇西部[乞伏氏](265——385)

乞伏佑邻 乙酉265

乞伏结权

乞伏利那

乞伏祁埿

乞伏述延

乞伏傉大寒

乞伏司繁(47)己丑329

烈祖(~国仁)(9)丙子376

西秦[乞伏氏](385-431)

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

建义(4)乙酉385

高祖武元王(~干归)

太初(13)戊子(六)388

----(9)庚子(七)400

更始(4)己酉(七)409

太祖文昭王(~炽盘)

永康(8)壬子412

建弘 (9)庚申420

后主(~暮未)

永弘(4)戊辰428

河西部[秃发氏](210-397)

秃发匹孤(21)庚寅210

秃发寿阗(21)辛亥231

秃发树机能(19)壬申252

秃发务丸(37)辛卯271

秃发推斤(32)戊辰308

秃发思复鞬(57)庚子340

南凉[秃发氏](397-414)

烈祖武威王(秃发乌弧)

太初(3)丁酉397

康王(~利鹿弧)

建和(3)庚子400

景王(~溽檀)

弘昌(3)壬寅(三)402

----(4)甲辰(二)404

嘉平(7)戊申(十一)408

铁弗部[刘氏,后改赫连氏](260-407)

正帝(刘去卑)(12)庚辰260

刘诰升爰(刘训兜)(37)壬辰272

刘乌路孤(刘虎)(32)已巳309

刘务恒(刘豹子)(15)辛丑341

文帝(~阏陋头)(2)丙辰356

泰帝(~悉勿祈)(1)戊午358

太祖(刘卫辰)(32)己未359

武烈帝(赫连勃勃)(16)辛卯391

夏[赫连氏](407-431)

世祖武烈帝(赫连勃勃)

龙升(7)丁未(六)407

凤翔(6)癸丑(七)413

昌武(2)戊午(十一)418

真兴(7)己未419

德武帝(~昌)

承光 (4)乙丑(八)425

平武帝(~定)

胜光(4)戊辰(三)428

西蜀(405-413)

成都王(谯纵)----(4)乙巳(二)405

弘始(4)己酉409

北晋

司马顺宰414年-415年

冉魏(350-352)

平帝(冉闵)

永兴(3)庚戌350

惠帝(~智)(1)壬子(四)352

独孤部(后代)(376-387)

刘库仁(7)丙子376

刘眷(2)癸未383

刘显(2)乙酉385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刘宋(420—479)

高祖武帝(刘裕)

永初(3)庚申(六)420

少帝(~义符)

景平(2)癸亥423

太祖 (中宗) (景帝)文帝(~义隆)

元嘉(30)甲子(八)424

太子(~劭)

太初(1)癸巳(二)453

南郡王(~义宣)

建平(1)甲午454

世祖孝武帝(~骏)

孝建(3)甲午454

大明(8)丁酉457

前废帝(~子业)

永光(1)乙巳465

景和(1)乙巳(八)465

晋安王(~子勋)

义嘉(1)丙午(一)466

太宗明帝(~彧)

泰始(7)乙巳(十二)465

泰豫(1)壬子472

后废帝(~昱)(苍梧王)

元徽(5)癸丑473

顺帝(~凖)

升明(3)丁巳(七)477

南齐(479—502)502年南齐为萧梁所灭,527年复国,同年为北魏所灭。

太祖高帝(萧道成)

建元(4)己未(四)479

世祖武帝(~赜)

永明(11)癸亥483

郁林王(~昭业)

隆昌(1)甲戌494

海陵王(~昭文)

延兴(1)甲戌(七)494

高宗明帝(~鸾)

建武(5)甲戌(十)494

永泰(1)戊寅(四)498

炀帝(~宝卷) 东昏侯

永元(3)己卯499

和帝(~宝融)

中兴(2)辛巳(三)501

建安王(~宝寅)

隆绪(1)丁未(三)527

萧梁(502—557)

高祖武帝(萧衍)

天监(18)壬午(四)502

普通(8)庚子520

大通(3)丁未(三)527

中大通(6)己酉(十)529

大同(12)乙卯535

中大同(2)丙寅(四)546

太清(3)*丁卯(四)547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临贺王(~正德)

正平(3)戊辰(十一)548

太宗简文帝(~纲)

大宝(2)**庚午550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兴文帝(~栋) 豫章王

天正(1)辛卯(八)551

仁帝(~纪) 武陵王

天正(1)壬辰552

元帝(~绎)

承圣(2)壬申(十一)552

天正(1)癸酉(七)553

承圣(2)癸酉(九)553

闵帝(~渊明) 贞阳侯

天成(1)乙未555

敬帝(~方智)

绍泰(2)乙亥(十)555

太平(2)丙子(九)556

兴正帝(~庄)

天启(1)丁丑557

后梁(西梁)(535-587)

中宗宣帝(萧詧)

大定(8)乙亥555

世宗孝明帝(~岿)

天保(24)壬午(二)562

孝靖帝(~琮)

广运(2)丙午586

 

陈(557—589)

高祖武帝(陈霸先)

永定(3)丁丑(十)557

世祖文帝(~蒨)

天嘉(7)庚辰560

天康(1)丙戌(二)566

废帝(~伯宗)(临海王)

光大(2)丁亥567

高宗宣帝(~顼)

太建(14)己丑569

后主(~叔宝) (废为长城炀公)

至德(4)癸卯583

祯明(3)丁未587

 

拓跋部[拓跋氏](前207-376)

拓跋鲜卑于315年改国号为代,376年为前秦所灭,386年复国,建立北魏。

成帝(拓跋毛)(3)甲午前207

节帝(~贷)(29)丁酉前204

庄帝(~观)(45)丙寅前175

明帝(~楼)(49)辛亥前130

安帝(~越)(40)庚子前81

宣帝(~推寅)(54)庚辰前41

景帝(~利)(42)癸酉13

元帝(~俟)(50)乙卯55

和帝(~肆)(9)乙巳105

定帝(~机)(45)甲寅114

僖帝(~盖)(39)己亥159

威帝(~侩)(29)庚申180

献帝(~邻)(4)己丑209

圣武帝(~诘汾)(6)癸巳213

神元王(~力微)(58)己亥219

文帝(~沙漠汗)(1)丁酉277

章王(~悉鹿 )(9)丁酉277

平王(~绰)(7)丙午286

思王(~弗)(1)癸丑293

昭王(~禄官)(13)甲寅294-307

穆王(~猗迤)(10)乙卯295-305

穆帝(~猗卢)(21)乙卯295

代王(~六根)(1)丙子(三)316

代王(~普根)(1)丙子(三)316

代王(~始生)(1)丙子(四)316

平文帝(~郁律)(8)丙子316

惠帝(~贺傉)(2)甲申324

炀帝(~纥那)(前元)(5)乙酉325

烈帝(~翳槐)(前元)(6)己丑329

炀帝(~纥那)(后元)(2)乙未335

烈帝(~翳槐)(后元)(1)丁酉337

昭成帝(~什翼犍)

建国(38)戊戌(十一)338

献明帝(~寔)(1)丙子(十二)376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初谥烈祖宣武皇帝)

登国(11)丙戌386

皇始(3)丙申(七)396

天兴(7)戊戌(十二)398

天赐(6)甲辰(十)404

太宗明元帝(~嗣)

永兴(5)己酉(十)409

神瑞(3)甲寅414

泰常(8)丙辰(四)416

世祖太武帝(~焘)

始光(5)甲子424

神麚(4)戊辰(二)428

延和(3)壬申432

太延(6)乙亥435

太平真君(12)庚辰(六)440

正平(2)辛卯(六)451

南安王(~余) 敬寿皇帝

永(承)平(1)壬辰(三)452

高宗文成帝(~浚)

兴安(3)壬辰(十)452

兴光(2)甲午(七)454

太安(5)乙未(六)455

和平(6)庚子460

显祖献文帝(~弘)

天安(2)丙午466

皇兴(5)丁未(八)467

高祖孝文帝(元宏)

延兴(6)辛亥(八)471

承明(1)丙辰(六)476

太和(23)丁巳477

世宗宣武帝(~恪)

景明(4)庚辰500

正始(5)甲申504

永平(5)戊子(八)508

延昌(4)壬辰(四)512

肃宗孝明帝(~诩)

熙平(3)丙申516

神龟(3)戊戌(二)518

正光(6)庚子(七)520

孝昌(3)乙巳(六)525

武泰(1)戊申528

幼主(~钊) 少恭皇帝

建义(1)戊申(二)528

敬宗孝庄帝(~子攸) (初谥武怀皇帝)

建义(1)戊申(四)528

永安(3)戊申(九)528

显文帝(~颢)

孝基(1)己酉529

建武(1)己酉529

长广王(~晔) 敬帝

建明(2)庚戌(十)530

顺帝(~悦)

更兴(1)庚戌530

节闵帝(~恭)

普泰(2)辛亥(二)531

安定王(~朗)

顺文皇帝

中兴(2)辛亥(十)531

孝武帝(~修) 出帝

太昌(1)壬子(四)532

永兴(1)壬子(十二)532

永熙(3)壬子(十二)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甲寅(十)534

元象(2)戊午538

兴和(4)己未(十一)539

武定(8)癸亥543

西魏[元氏,后改拓跋氏](535—556)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乙卯535

废帝(~钦)(3)壬申552

恭帝(拓跋廓)(3)甲戌(一)554

北齐(550—577)

显祖文宣帝(高洋) (初谥高祖)(曾改谥威宗景烈皇帝)

天保(10)庚午(五)550

废帝(~殷) 废为济南闵悼王

干明(1)庚辰560

肃宗孝昭帝(~演)

皇建(2)庚辰(八)560

世祖武成帝(~湛)

太宁(2)辛巳(十一)561

河清(4)壬午(四)562

后主(~纬)

天统(5)乙酉(四)565

武平(7)庚寅570

隆化(1)丙申(十二)576

安德王(~延宗)

德昌(1)丙申(十二)576

幼主(~恒) 顺帝

承光(1)丁酉577

任城王(~湝)

承光(1)丁酉(十二)577

范阳王(~绍义) 忠帝

武平(4)丁酉(十二)577

北周[宇文氏](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1)丁丑557

世宗明帝(~毓)(3)丁丑(九)557

武成(2)己卯(八)559

高祖武帝(~邕)

保定(5)辛巳56l

天和(7)丙戌566

建德(7)壬辰(三)572

宣政(1)戊戌(三)578

宣帝(~赟)

大成(1)己亥579

静帝(~阐)

大象(3)己亥(二)579

大定(1)辛丑(一)5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