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文正公“儒缓”的尴尬往事

 新大漠孤烟 2017-11-18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曾文正公既曾国藩( 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被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亚圣”、“一代儒宗”,曾有人用一副对联这样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出身文官修书立传是把好手,带兵打仗平定天下也不含糊。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关于曾国藩的天资,当时人们就有很多议论:他的好友左宗棠评价他,“涤生论人品学问是没得说的,但论才具,不是我瞧不起他,怕排不得上等。”说曾国藩“欠才略”、“才太短”。他的学生李鸿章则评价他“儒缓‌‌”,什么意思呢?就是反应慢。

        其实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甚至比小偷还笨。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曾遭遇这样一件事: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在家里读书,由于记忆力不好,一篇文章朗读好多遍了,还是没能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准备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怜的小偷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而是翻来覆去地背诵那篇文章。小偷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异常尴尬:只见那小偷把那篇文章倒背如流,然后扬长而去。

        至于评价他“儒缓”更是可以追溯到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兼老师曾麟书带儿子、女儿外出,看到路边青草摇曳,想考一考儿子,于是出了个上联:“狗尾草。”女儿立即接道:“凤冠花。”曾麟书急切地看着儿子,只见儿子曾子城一脸茫然,一副呆样,只好摇头道:“这个凤冠花对得好,虽然简易,却也工整。”再往前走来到一座桥,曾麟书又给儿子出上联:“观风桥。”这次女儿没有答上来,曾子城更是毫无表情。事情过了几天,曾麟书在家中,看到儿子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目视着他缓声说道:“听月楼。”啥玩意儿?曾麟书听不明白。“你出上联观风桥,我对下联听月楼呀,”曾子城解释说。当时曾麟书就抓狂了:“拜托儿子,咱们反应慢点没关系,能不能别慢到这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曾文正公30岁以前基本是个平庸的人。从家庭遗传的角度来看,父亲曾麟书在读书的时候脑子就很笨,从十几岁开始考秀才,足足考了17次,一直考到43岁才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一开始和他的父亲有点像,前6次考秀才都失败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因为他的名次是倒数第二。曾国藩5岁发蒙,23岁中秀才,比父亲提前20年,次年24岁中举人,超过了父亲。

        道光十二年(1832年),21岁的已经5次名落孙山的曾国藩再一次参加了秀才考试。也许是天资确实钝拙,也许是父亲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虽然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自觉也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只能算是“半个秀才”)。曾国藩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他闭门不出,刻苦致学,奋发图强,第二年,第7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中了举人,又4年,中进士,点翰林。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历史上罕有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奇才。


图片发自简书Ap

      曾文正公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他克服自己‌‌“笨‌‌”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一个字:“勤”。包含五个意思: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五勤”到手,天下我有。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