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华山演一法师禅画小品选

 筑云斋 2017-11-18

一个画家的佛教情缘

黄复彩

2010年农历十二月初六,九华山钵盂峰被一层积雪覆盖着。钵盂峰下大觉寺内,住持宗学法师正在为一位弟子举行剃度仪式。从北京、山东以及池州各地赶来的艺术家几十余人静立一旁,双手合十,无不沉浸在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宗教氛围中。这是因为,这位皈投于宗学法师门下的弟子不是别人,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导师助教,著名画家魏源。


剃度仪式结束,作为画家的魏源现出僧相。宗学法师为这位新弟子赐法名“演一”。“演一”,也是魏源喜欢的名字。多年来,魏源追随着演音弘一法师的法迹,这是巧合还是宿世的因缘?宗学法师就魏源出家的因缘向在场大众说法。红尘漫漫,苦海无涯,魏源能识得人生真相,如今皈投在佛的座下,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世间众生,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希望演一从今以后按照佛的教义努力精进,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演一向恩师宗学法师顶礼感恩,此刻,人们注意到,他的眼里闪动着一丝晶莹的泪花。与此同时,所有的往事都在一刹那间涌上心头。

魏源,1970年出生于山东滕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时的贫困,让魏源饱尝了人生的艰辛。父亲在他三岁时即患上重病,缺医少药的年代,全家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只老母鸡,希望它能多下一个蛋,好让父亲多增加一点营养。一个特别的因缘,他爱上了绘画,又天生聪慧,在地方上很快就小有名气。初中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的魏源在县电影院找到一份画海报的工作。有一件事,他至今回想起来都痛切不已。一次,他父亲带着他母亲亲手做的大饼步行了一天的路来到县城看望儿子。一辈子都没在电影院看过电影的父亲向儿子提出,他想看一场电影。但是,做儿子的打量了一眼父亲补丁连补丁的衣服以及那张饱受病痛的脸,说:“今晚放的是外国电影,你看不懂的。”其实,那天晚上放映的正是父亲爱看的国产片《南征北战》。看着父亲失望的背影,魏源在心里痛骂着自己。不久,父亲病逝,魏源扑倒在父亲的病榻前,哭喊着:“爸爸,你醒醒,我带你去电影院,带你去看电影……”父亲逝后的第二十四年,已入空门的演一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字字滴血,句句含泪:“爸爸,儿已遁入空门,终身惭愧。每日礼佛,颂经回向。回向您在西方佛国,再无病苦!回向祈愿全天下的孩子,能懂孝道……”

魏源有很高的悟性,再加上勤奋,很快在山东画坛影响渐增。2003年,通过刻苦自学,魏源考入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成了著名国画名家刘怀勇先生的得意门生。刘怀勇在评价这位学生时说他“天资聪慧,在绘画上有很高的悟性,往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刘教授为这位学生赐笔名“一瓢”。一瓢者,取之于老子“弱水三千,取一瓢足矣”。可见在众多的学生中,刘教授对魏源是有些偏爱的。

作为一名青年画家 ,魏源广学前人。北宋范宽,明代的沈周,清人石涛,乃至近代画家黄宾虹,都是他学习的对象。

又兼学西方,从拉斐尔、凡·高、莫奈、毕加索,无论是古典派、印象派,还是抽象派等,他都能从中(共)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营养,寻求中西合璧绘画语言中的手法和创作思维。广袤的中国大地,地域与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中国画南北各异的精神风尚和审美倾向。北方的凝冽、厚重,南方的温润、委婉。魏源有意在他的绘画中将北方的厚重与南方的温润加以调和,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年轻的魏源机敏踏实,在不懈的努力中,渐渐悟得笔墨之道。他笔下山水平常而奇幻,写树不取虬枝老干,乃取平常所见邻家山坡杂树,造景幽幻而平实,点缀在山间的茅草房屋、人物、动物,直接取自被每个南北中人所熟悉的山间景物,很快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李也青早年在评论魏源的中国画时说:魏源山水画中的一山、一水、一树、一屋,皆已在他心中物化了,并以心理的笔墨栩栩写出,达到了较好的艺术境界。

宋代词人陆游临终前曾告诫他的儿孙们说:“尔等若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功夫,即是一个诗人或艺术家所必具的人文修养。中国文人画所讲究的就是诗画意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绝美的画,也是极好的诗。魏源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读魏源《绝顶云居图》所题诗:“潭印白云僧坐忘,氤氲松竹梦不长。青苔露珠边山泪,洗净诸峰引朝阳。”画家分明是在以有形的笔墨,物化无形的心印。又如“月圆依旧人已非,明镜无影痕昨灰。十里寒雪千树冷,一夜春风百燕飞”,一幅雨过云凝、山居出闲的图画,跃然纸上。而他为《秋至春来图》所作的诗,更是有意味:“山径清幽独自吟,清水捧月映莲心。枯藤紧抱千年树,半入尘土半入云”这样的诗句,也给他的画带来无尽的诗意和绵绵禅意,这在中国画家中的确是少有的。

这些年来,魏源的作品先后获得几十次国内外大奖,然而,一切艺术家都是忧郁而多思的,在成功和得意之余,魏源愈发感觉生命的苦短和人生的无常。他与佛,与禅,与佛智觉悟,越来越近了。

2006年,山东艺设计学院国画系副教授魏源来到清华大学,担任国画名家、时任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导师刘怀勇教授的助教。也是在这一年的五月,他受命带领一批学生来到被称为“莲花佛国”的江南九华山实地写生。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境内。一千多年前,新罗人金乔觉千里劲进,来到九华山苦行修道,至九十九岁圆寂,成不坏肉身。而其生前逝后事恰如佛经中所说地藏菩萨,于是,人们尊金乔觉为地藏菩萨化身。明清以后,九华山香火日盛,成中国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道场。九华山有九十九峰,九十九座山峰之间,坐落着一座座寺庙庵堂,出没着无数矢志修道的僧尼四众。这些寺庙庵堂及僧尼四众为风光旖旎的九华山更增添了无限的神秘和神圣。第一次来到九华山的魏源兴奋不已。绘画与教学之余,他一次次走进那密林深处的寺庙庵堂,氤氲的香火、悠悠的钟钹声撞击着他心源深处那隐藏已久的佛种。那天晚上,他做了一梦,梦中的他身穿袈裟,与九十九位画僧一起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一次盛大的画展。从此以后,就像当年的李叔同,当看到一袭杏黄长衫从眼前飘然而过时,他总会深深地凝望着,生发出无限的遐思。

自此以后,魏源每年都要来到九华山带队写生。寺庙里的僧人们与这位画家成为好朋友,闵园的尼众们也熟悉这位画家的年轻身影。魏源的足迹踏遍了九华的山山水水,他的同行以及学生们无法窥探出魏源那隐秘内心究竟的心意,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这灵动的山色中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魏源在画板上一笔一笔地描画着九华的轮廓,也在心中描画着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即是问佛之路,皈投之路。皈投于佛的座下,让自己的生命化成一道绚丽的彩虹。

2008年,在地藏菩萨的感召下,他终于走进神光岭下上禅堂,拜住持果卓法师为皈依弟子。上禅堂定期举办禅修班,魏源在作画之余,也不时加入到禅修班,聆听法师们宣讲佛法。在他的眼里,九华的山水,乃至大地万物,及至自己,既是四大恒常的造化,又是瞬间无常的存在。与九华山的一次次亲密接触,让作为北方画派的魏源的作品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晴岚、暮雪、禅院、晚钟,还有山崖上禅坐的僧人,这些墨化的线条无不充溢着绵绵禅意和淡泊的意境,他的精神生命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他知道,他已经与九华山,与佛、与禅,再也无法分离了。


2008年春节,移居北京的画家魏源忽然向家人提出:我打算出家!奇怪的是,家人似乎并没有感觉炸雷般的震惊。妻子说:“只要你觉得于你的生命相合的,你就去做吧。”让他感动不已的是,他的一双儿女全都对他“出家”一事投了赞成票。这一年,魏源38岁。妻子说:“你打算什么时候去呢?”魏源说:“今年孩子高中毕业,我不想这件事影响他的高考。”善解人意的妻子知道,丈夫一直仰慕的弘一法师是在他39岁那一年出家的,丈夫是要把自己出家的年龄选择在39岁这一年。

然而事与愿违,2009年高考结束,孩子并未能如愿考入他心仪的大学。魏源只得把自己出家的时间再往后推迟一年。2010年,四十岁的魏源与他的导师,国画大家范扬先生合作了《九华山全景图》,这幅高9米,宽40米的鸿篇巨制被工艺大师们用石雕的形式展现在神光岭广场,成为九华山的一处重要景观。完成九华山全景图之后,魏源忽然感觉时光的仓促,他不能再等了。回到北京的家中,他与妻子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他将家里的财产做了分割,济南的房子归于女儿,北京的别墅留给儿子。他对妻子说,我的那些画作,就全都留给你权当纪念了。妻子忍住眼泪说:“我会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将婆婆侍奉到老。你只管放心地去吧。”

这一年年底,魏源来到钵盂峰下大觉寺,在恩师宗学法师的接引下,完成了自己久有的心愿。从现在起,我们称他为演一法师。

佛教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各领域的发展,尤其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进。传统的中国画凝聚着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和性格,这当然是与历代画僧们的努力分不开的。仅自东汉以降,佛门有近2000名佛门书画僧。他们以艺术作为弘化和接引的方便,为佛法的弘扬作出积极贡献。历史上的画僧们,无论是唐代的怀素、智永,明代的担当,清代的石涛,或是近代的懒悟,竹禅,莲溪等等,无不以墨色为意象,以笔墨接引,以达到禅所体现的静谧与化境。很早以前,他即在有意或无意中收藏历史上书僧和画僧的作品。他收藏着这些历代高僧的墨宝,也收藏着一份厚重的佛教文化的财富。他知道,历代高僧们的墨宝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他期望着一天能创办一所“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让更多的人能领略这些佛门艺术瑰宝的无穷魅力。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师父宗学法师汇报,师父说,你既出家,就要以解脱为要,一声佛号,将引导你进入无生的境界,否则,岂不枉穿了这一领衲衣?他觉得师父的话极有道理,于是,在钵盂峰下,演一每日诵经、坐禅。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禅宗公案。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宗,以顿悟本性为己要。禅师们的一切努力,无非是让人们不要执着于世间的所谓“规矩”或是“法度”,让生命进入一种无相的境界。这与中国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极为相似。一天,他在读一本关于弘一法师的传记时,看到如下内容。(:)出家后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放弃了包括音乐、绘画、书法、篆刻等造诣极深的多门类艺术,只将一句佛号挂在心头。后遇马一浮先生,一浮先生说,以书法弘法,是极方便的门路,法师切不可放弃。受马一浮先生的启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弘一法师也没有放弃他独到的书法艺术。

演一再次向师父提出,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是他心中的圣殿,创建一座“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让莲花佛国的九华山再增添一笔新的色彩已成为他迫切的愿望。师父终于说,既然你执意如此,你就去办吧。

得到师父的首肯,演一便马不停蹄地干了起来。也是因缘巧合,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在2013年8月正式开园,九十九米地藏圣像矗立在狮子峰下。而在附近柯村,竟然发现一处绝好的处所空置着,一经商洽,立即成妥。

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准备,占地一千多平米的“九华山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终于建成。这座陈列馆收藏了明清及至当代200多位高僧的近400幅作品。其中包括弘一、莲溪、竹禅、懒悟、隐元、木庵、即非、逸然及星云等佛门高僧的书画精品。作为公益性的佛教文化场所,九华山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将长期陈列高僧作品,还将不定期开办国学、禅修、古琴、书画等艺术学术活动,成为佛教圣地九华山又一个文化新场所。演一法师表示,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将致力于传承佛教文化,集中管理保护历代高僧墨宝,为中外学者提供直接深入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机会和条件。

2013年9月8日上午,九华山风景区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九华山宗教局、九华山文联、九华山佛教协会、九华山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天象集团承办的“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开馆暨历代高僧墨宝学术研讨会”在九华山风景区隆重举行。上午10时,来自国内书法界、绘画界、艺术界、清华大学等众多著名专家学者、佛教界人士,省市宗教、文联、佛协、书法协会等领导以及当地部分群众600余人参加了开馆仪式。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慧庆法师等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

我与演一法师初识于去年底的一次佛教活动中。主办方邀请了数十位书画家们参加了这次活动。这天晚上,书画家们集于一室,各以自己的书画艺术供养这座刚刚起土动工的佛教道场。当时,一位身穿灰色衲衣的法师拢着手站立一旁,专心地欣赏着书画家们的当场献艺。如果不是朋友的介绍,我绝对想象不出,这位不声不响,以谦和的姿态欣赏别人的法师就是曾经在中国画坛大红大紫的画家魏源。我曾在网上欣赏过他出家前的照片,那是一个典型的山东硬汉,一个执着而独具个性的艺术家。而此刻,他竟是如此平和,如此温厚,没有一点艺术家的燥躁之气。当晚活动即将结束时,演一师为求书者执笔挥毫。他在一张张硬纸板上写下“放下”、“禅”、“应无所住”、“度一切苦厄”,都是极短的禅语偈句,那每一张纸板上的“弘一体”几可乱真。

我忽然想起弘一法师,这位在中国书法、篆刻、音乐、戏剧史上创造了不朽艺术的大师虽中年出家,但他的精神气质,他的清修与苦行,其实同样是一种艺术,弘一法师正是以他的德行,为我们演绎着生命与人生的艺术。

弘一法师如此,一直追随着弘一法师法迹的画僧演一又何尝不是如此?

演一法师 号太朴。1970年生,祖籍山东滕州。披度于九华山大觉禅寺,在广东省云门寺受戒。著名画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