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的设计师没注意过的细节,你了解嘛?

 滿世界的謊言 2017-11-19

古人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设计亦是注重细节的专业,微小的对齐误差累积起来,可能导致整个版面的秩序感遭到破坏。对于新人设计师来说,严谨的对齐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时候,在软件中明明已经对齐了,可看上去仍然觉得没有对齐是什么原因呢?这其中又暗藏着哪些有趣的视觉原理呢?在图文搭配以及中西文搭配时,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色彩中出现的视错觉又是怎么一回事?本期我们将为大家讲解这方面的内容。






版式设计,无非就是布局文字与图形等元素的位置与关系,接下来做一个测试,将一个时钟摆放到墙面的正中心位置。这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模拟出两个设计师A与B来方便说明。以上是设计师A制作的画面。大家仔细看图中的时钟真的是在正中位置吗?是否有向下坠落的感觉?好像还稍微有些向右偏~



这是设计师B制作的版本,仔细观察,相较于上一个画面,看上去舒服多了,也确实在感觉上是在正中心位置的。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设计师A制作的画面没有严格对齐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上图中,我们用红色的线条表示设计师A制作的画面;用实心的圆形代表设计师B的画面。是不是很出乎意料呢?本以为没有严谨对齐的A其实是在几何上完全居中的。而设计师B则相信了自己的眼睛,选择使用视觉的对齐方式。



这也说明了,人眼看现实事物的时候,其实是有误差的。总体来说,看水平线会有向下一些的感觉,而垂直线会觉得稍微往右偏移,特别在小尺寸下尤为明显。在图形设计与字体设计中。我们都会主动去校正这种错觉,使得我们看到的事物与我们想要传达的事物保持一致性。从上图的旗黑与Helvetica的字体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特征。



纵向的误差虽然看上去并没有水平误差那么严重,但也是客观存在的,以“田”字为例,正常视觉状态下看去,十字是在口的中心位置的。但当文字反转后,便可以清楚看出,在“田“内部的四个空白面积中,左前方的两个空白明显大于后方两个空白空间。这是因为原本为了校正视觉而向左偏移的竖线,因为镜像的关系,纵向的视觉误差被叠加放大了。



我们都知道,矩形的对角线的交叉点就是这个版面的中心位置。我们通过分析得知,上图海报中文字的轴线位置与两只手的交叉位置都是略微向上提升的。也就是说,这个海报是有经过视错觉调整的。



海报中的圆形图案以居中构图的形式编排,通过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圆形图案在几何上并没有完全在版面的正中心。从斜线交点与圆形图案的中心部位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



这是将两张照片并列放置的版面,文字叠压在两张照片的衔接位置。按照常理来说,会将照片衔接处放置在版面的水平中心位置,但实际上是这样吗?上图我们看出,版面的中心线并没有在交叉点上,而是向上偏离了,只有这样才能让观者在视觉上看上去,衔接处与文字才是居中在水平线位置的。





上图中,两个中心圆点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虽然看上去,右侧的中心圆明显大于左侧。但实际上,两者是一样大的。这就是艾冰斯视幻觉,视觉中枢会将眼前的对比放大。使元素看起来会比实际物理上的对比更强。 



相较于将照片按照大中小的位置关系排列来说,让最大的照片与最小的照片相互靠近,所带来的变化性会更强。原本很大的照片在小照片的对比下会显得更加大气。



左图的方框缩小后,在内部的空间与外框的对比下,线条的粗细在视觉上变得更粗了,为了使缩小后的方框与左侧的方框在视觉上统一印象,我们需要加大缩小后的内白空间。经过调整后,大方框与小方框在视觉观感上变得统一了。右侧文字的字重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文字缩小后,过粗的线条与内白的对比会被放大,从而也影响了文字的识别性。所以需要减少缩小后的文字重量。


当文字变小后,虽然文字的粗细是相同字重,但因为对比被放大的缘故,我们看上去会觉得缩小后的文字变得更细了。为了校正这一错觉,通常会加大小文字的字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大号文字的字重,以此在均衡文字的对比。



汉字笔画从一画到64不等,如何保证各种笔画之间灰度的均衡搭配呢?解决方法就是笔画多的变细,笔画少的加粗,以此来均衡整个字库的文字均衡。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个图形与最后一个图形的粗细差异。



西文笔画结构较简洁,字母内白空间较多。中文与之相比相对复杂一些,内白较少,因此在遇到中文与西文搭配的情况时,需要将西文笔画稍微加粗一点,以均衡文字的灰度。下方模拟在远距离环境下或小尺寸下的文字印象,我们可以看出中文与西文的灰度是相近的。



不做数字与汉字间距微调的示例



针对于标题编排时的字距微调



针对于正文编排时的字距微调



因为中文与西文的文字结构不同,加上两者粗细也不同,因此,两种文字混合编排时,距离较近的时候会放大这种对比,为了减少这中视觉差异,通常会在西文与中文之间余留一些喘息空间。在软件的各种间距组合中默认会以正文的距离设置这个间隔距离,而对于大尺寸的标题来说,手动减少间距会让文字组合更紧凑。





方形与圆形在相同高度下,其内部所占的空间其实是不同的,所以在匹配两者大小时,采用边缘高度的对齐方式,会导致在视觉观感上出现明显圆形小于方形的情况。为了平衡两者的视觉面积,需要将圆形放大处理,直到在看上去两者面积等大为止。



不规则的图形在匹配大小时也是相同的原理,上图中我们首先将每个图标以边缘对齐的方式统一大小,我们会发现,这样一来,我们在观看时视觉中心会因为图标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上下的抖动。图标的大小也并不统一,而改用视觉对齐的方式,我们忽略掉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以图标的大概轮廓作为对齐基准面积,并调整图标的重心位置,由此可以看出,经过视觉调整后的图标在视觉上看大小统一对齐明显。



字体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称为具有含义的图形,中文汉字虽然是以方块为框架,但从形态上依然可以分为方形、圆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各种形态。如果以边缘上下对齐的方式统一它们的大小,我们依然会得到大小不一的文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会忽略它们延伸出的笔画部分,以视觉面积的大小来调整。



视觉对齐除上述提到的以视觉面积的大小为对齐依据的情况外,也需要考虑视觉重心的平稳,上图中我们将产品与文字以居中对齐的形式排列,使用软件中的根据轮廓对齐。结果可以看出,上图剃须刀的组合的重心有些微微向左侧偏移,右侧眼镜的例子则更加明显。



为了在视觉上保证组合的平衡,将图像的重心与文字进行居中对齐,图中组合均给人的感觉是向左侧倾斜,为了平衡这一错觉,将图像向右侧移动。我们看经过调整后的版面在视觉重心上更加平稳了。



针对标题的搭配比例



针对正文的搭配比例



当西文与汉字混排时,除我们上述提到的需要将两种文字拉开距离外,大小也需要在视觉上进行统一。字库中的中西文比例通常是为小尺寸下的环境设定的,在大面积内文中,将西文缩小,在视觉上才能达到灰度一致的效果。而在大尺寸的标题等应用环境下,针对小尺寸的设置下,西文会显得过小,所以需要重新调整。



将其余内容分别添加到版面当中,拉出网格对版面元素进行约束,通过不断调整大小和位置使版面平衡即可。

早期中文字库自带的西文部分大多品质不佳,在AI与ID等排版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复合字体”选项来重新搭配西文与汉字以及标点符号之间的字形以及大小比例,在界面下方会实时更新最终的字体搭配效果。






接下来我们讲解一些在图形中的视错觉优化,人眼看到的物体,其实是眼睛吸收光线后,光线信息经过视觉中枢处理后的样子。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物体其实与实际存在的景物是有误差的。大体来说,相同粗细的横线看上去会比竖线更粗,而斜线会比竖线更细一些,虚线会比斜线显得更细。



上图是汉字“丰”,字体的轮廓都是经过视错觉优化过的。从几何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成三个横线加一个竖线,正常看,似乎四条线的粗细是一致的,但将其旋转90°后,就可以明显看出,横线相对于竖线来说明显是更粗了。之所以“丰”字正常角度下粗细相等,是因为设计师将横线调细了的缘故。



直接将几何图形的斜线交叉,交叉的位置在视觉上会给人交错开的错觉,使用辅助线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西文字母“X”明显是经过视觉优化过的。



在logo设计中,视错觉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上图中,如果直接以圆形轮廓裁剪图形,G的横笔与曲线的连接部分,再视觉上会给人向外突起的印象。为了使这个部位在视觉上能与上方圆形轮廓具有平缓的过度,谷歌的设计师将突出部分向内收敛了一些,这样看上去才会是一个圆形的轮廓。



正常情况下的曲线与直线的衔接位置,会给人非常生硬的感觉,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视觉来调整曲线的平滑度。调整过程如动图中所示,加大锚点在直线中的位置,并将控制杆略微拉长来平衡曲线。下方的拉杆要比垂直的拉杆拉的更长一些才会具有平衡稳定的视觉。具体调整多少就需要根据应用的环境以及比例大小来决定了。



通过辅助线我们可以看出,西文“U”的曲线与直线部分也并非直接采用圆形加直线结合的图形,而是明显经过视觉优化过的。





视错觉在图底关系中的应用同样非常广泛,上图中,从左到右,图1的图与背景的关系相当明确,圆形毫无疑问是在方形上方的。图2的图与背景的关系开始变得带有可逆性的趋势,其中任何一个颜色都有可能占据图的地位,而另一方会成为背景。图3产生了模棱两可的图底关系。它们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成为图或底,这就取决于观者的切入点了。



这种错觉关系,通常在logo设计中非常常见,也称为“正负形”或“正负同构”它可以同时表现出两个概念的结合形态,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



除logo外,正负同构也被广泛应用于与海报设计中,以此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也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报中的视错图形因尺寸的放大,图形在细节方面会更加丰富一些。






色彩同样会产生错觉现象,同样的色值,大面积应用与小面积应用,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当色彩以大面积应用时,会有明度变浅的错觉,而小面积的应用环境中,明度上会显色很深。为了使色彩在大面积与小面积下给人的印象一致,我们需要调整其中一方的色彩深浅,以此来平衡色彩给人带来的错觉。



无彩色在大面积的色彩包裹下同样会产生错觉现象,上图中的小女孩,如果我不说它的两个眼睛的色彩是相同的,你会不会觉得她的左眼是蓝色的呢?



上图中字母“a”左图直接填充白色,给人的感觉却是微微偏青色。为了校正这一错觉,将“a”的色彩中添加少许青色的对比色黄色,以此来综合这种错觉。经过修改后,字母“a”在视觉上看,终于变成了白色。(因为显示器的不同,可能我们看到的色彩部分会略有差异)



不同的色相,具有不同的观感,奥运五环的标志表面看可能会觉得制作起来非常简单,但其中经过了大量的视错觉优化,其中黑色过于醒目,需要进行弱化,其次黄色因为视觉重量过轻,所以需要加粗一些。



法国国旗是一面从左至右蓝、白、红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很明显,我们感觉这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三块,也就是说这三种颜色的面积是相等的,然而事实情况却是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0 : 33 : 37。由于白色会给人以扩张感,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也就是说,是眼睛“欺骗”了我们。



因为马赫带效应的影响,视觉中枢在看色彩之间的交界时会增加反差效果。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黑色会更黑,而看到的白色会更白。



上方横向的线条分别在黑白底色中呈现,两者的粗细是相等的情况下,在黑色背景中的线条因为白色的扩张感受,会显得更粗,而在白底色下的线条因为黑色有收缩感,会显得更细。在版面编排中,白色的文字在暗底色下需要更细一些才会具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在早期的印刷品中,黑底色下的字重需要设置的粗一些,以免文字因为过细而被黑色油墨侵入轮廓中。)



上图是logo设计中的墨稿与反白稿,logo设计中的反白稿并不是直接将墨稿填充白色而已,因为白色的logo在视觉上会显得更粗,为了平衡这种视觉印象,通常设计师会从新优化反白后的logo图形,减小白色的扩张感。





根据文案信息提取“三周年”中的数字3作为版面的主体形象,展览内容是通过“光”的科技原理为主题的创造“科学玩具”活动。而代表创意的“灯泡”也同时可以代表“科技之光”尝试结合数字“3”与“灯泡”。得出以上创意图形作为海报的主形象。



将图形绘制好后,放置到版面正中心位置,根据视错觉原理调整图形向上移动一些,来避免在视觉观感上有向下坠落的错觉。



接下来继续为主形象添加细节,包括灯泡内部的光源以及玻璃的高光。将类似的灯泡素材调整好比例后,采用“滤色”的图层混合命令,使高光部分能够与原有轮廓完美融合在一起。



为了增强科技属性,以及点名主题“点亮科技”为主形象置入蓝色光芒。在数字3的结构上添加印象效果,丰富主体的层次感与细节表现力。



左侧将文字划分好层级后,依次编排到版面中。左图是将文字组合水平对齐于版面中心位置的版面,整体给人头重脚轻的印象,为了平衡视觉重心,将文字组的位置向上提升。以校正这一错觉。



版面的水平重心目前有些向右偏移,将其余的文字信息经过整理后依次编排到版面左侧,来平衡水平方向的重心。



最后将其余文字信息编排到版面中,这其中右下角椭圆形标签,会用到上述提到的曲线于与圆形的衔接,以及暗底色下,文字线条的粗细设置等问题。最后经过网格规范后,这个版面就完成了。







本期我们学习了平面设计中的各种视错觉原理,了解了版式设计中视觉重心的概念,以及对比与均衡在文字与版面中的优化方法。也讲述了视觉对齐所需要注意的要点与技巧,更知道了图形与色彩的错视校正。希望本期的内容能够提升各位在未来的设计细节,为以后的道路添砖加瓦。本期的分享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