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涛笺产生于唐代。唐代名笺纸,又名“浣花笺”。亦名“松花笺”、“减样笺”、“红笺”。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元和之初(九世纪初叶),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焉。”又说:“府城(指成都)之南五里有百花潭,支流为一,皆有桥焉。其一王溪,其一薛涛,以纸为业者家其旁。……以浣花潭水造纸故佳,其亦水之宜也。” 由此可知,“薛涛笺”的形制是红色小幅诗笺,元和之初造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的百花潭。这种红色小笺曾被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坛,乃涛设计“命匠人狭小为之”。薛涛笺虽只深红一色,但颜色、花纹甚精巧鲜丽。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历代均有仿制。宋代发展了胭脂版纸笺也称薛涛笺,用产于嘉州(今四川乐山县)的胭脂树花染色。宋人诗曰:“名得只从嘉郡树,样传仍自薛涛时。”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其美在色”。 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其美可知。 另据《唐音要生》载:其笺染演作十色,故诗家有十样变笺之语。《牧竖闲谈》载:浇花人多造十色彩笺,于是薛涛另模新样,小幅松花纸,多用题诗。《往都谈资》载:花笺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诗而后精。 薛涛笺制法:用毛笔或毛刷把小纸涂上红色的鸡冠花、荷花及不知名的红花,将花瓣捣成泥再加清水,经反复实验,从红花中得到染料,并加进一些胶质调匀,涂在纸上,一遍一遍地使颜色均匀涂抹。再以书夹湿纸,用吸水麻纸附贴色纸,再一张张叠压成摞,压平阴干。由此解决了外观不匀和一次制作多张色纸的问题。薛涛用自己设计这种涂刷法,制成小彩笺,还将小花瓣洒在小笺上,制成了红色的彩笺。

“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阁深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究其根底,却只是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她为他飞蛾投火,她为他柔情万种。终究是免不了地劳燕分飞,两情远隔。平常的信笺太粗糙,太大而无当,哪里配得起她刻骨的相思之意? 结局却是“多情总被无情误”。她不悲不喜,淡淡然,“一袭道袍了余生。 她不后悔流淌于笔尖的那些千回百转的情意。初遇时的幸福时光,永在回忆里,成就的,未必不是她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薛涛笺之所以广为风行,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固然因为其中蕴含的女性特有的缠绵才思,更因红色的花笺配上薛涛俊逸的行书书写的清雅脱俗的诗,叫人又敬又佩,折服不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