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文坛“奥斯卡”的前世今生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11-19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你知道多少“内情”?比如是世界文学最高奖项吗?有多少获奖者是你闻所未闻?哪位诺奖得主其实是靠“颜值”在震惊世人?2017年的候选人,谁呼声最高?………

大众书局·【诺贝尔文学奖】特辑,在接下来的几期里,将带你走进一个既金碧辉煌,又苦心孤诣,既文质彬彬,又明枪暗箭的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

是世界文学最高成就奖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个定语——“欧洲人眼中的”。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不是一场独立而纯粹的文学盛宴。如何整饬蕴藏在多种民族文化、价值观与语境之间的博弈,无疑是一项世界级奖项需要正视的问题。虽然诺奖评选标准中指出,“从一个理想的角度衡量最优秀的作品”,而这显然并不受国籍、地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然而,距离欧洲中心论的彻底破除尚需时日。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合影


首先不妨从文学本身出发。文学有其必然不可译的成分——无论是语汇、文法、结构,还是民族语言中的双关、隐喻、典故,都使阅读和翻译面临着鲜明的挑战,如果没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便会有晦涩难懂之感。诚然,若要受到评委的青睐,恐怕得先要有好的译本问世。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获奖的文学类型——



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诺奖评奖中还隐隐反映出西方文学传统在当今社会冲击下自寻出路的倾向——为“理想的角度”下的文学找到陌生国度的代言人。


非英语文学在这种夹杂着好奇的青睐之下有些受宠若惊。无论是基于语言还是文化传统,非英语文学如东欧、亚洲文学,在西方眼光的审视下,都不可避免被“建构”——即以一种“神秘文化”的姿态,在满足对“他者”想象的同时,延续西方一贯的话语传统。

最熟悉的例子恐怕就是2012年莫言的获奖了,诺奖在给莫言的颁奖词中毫不吝惜地赞美着他对人生境遇中最阴暗方面戏谑地揭示,和漫不经心地摸索出的极富象征力的形象,“各种手工艺,铁匠活,盖房,挖渠,养殖,土匪伎俩——所有这一切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写,人世间的一切几乎都被他罗列到笔下” 。我们因中国作家获奖而兴奋不已,回首却撞进了一双双闪烁着好奇之光的瞳孔。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


虽说诺奖委员会强调,讨论诺奖人选的国籍与语种分配“毫无意义”,除了文学本身的意愿外,并不会对任何因素有所考量,一贯以文学的优秀与否来评判,而“优秀”一词本身就存在复杂的定义。


诺贝尔在遗嘱中写道,他“怀着明确的愿望,希望评奖的时候不要掺杂任何关于候选人国籍的考虑”(《诺贝尔基金会章程》第一节)。这一奖项是为了奖励个人的成就,而不是把作家当作国家或者语言、社会或者种族团体的代表,也不是作为某一性别的代表加以表彰。这一考量显然是深深地受到了歌德与爱克曼对谈的影响,正是在这次对谈中,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了。 “民族文学如今已经不那么重要,世界文学的时代快要来临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它尽快到来。”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

你知道为什么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最广泛受到讨论的吗?

——因为其他三个奖你们一个字都看不懂啊!

相比之下,布克奖(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卡夫卡文学奖(颁给那些作品具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家的奖项)、雨果奖(美国科幻小说奖)就没有这么好的话题效应,除非获奖者是你自己国家的作家。否则,《三体》和《沙丘》也只会在小圈子里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