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专题:篆刻与篆刻欣赏

 青阳z1ow5o31lg 2017-11-19



一、篆 刻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之所以要写这样一篇文字,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不懂得篆刻欣赏。不要说普通人,很多所谓书画家同样对篆刻一窍不通,至少从其用印就可以看得出来,有的虽有好印也不是自己刻的,只知道是一方印而已,根本说不出个中道道,这样的人是不能算书画家的,因为书画都离不开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以成家?在中国书画艺术家中,诗、书、画、印修为甚高者称为得“四绝”,如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启功这类大师即是。谈及得“四绝”太远,但作为普通书法家,至少要懂诗、书、印;而作为普通画家,则必须懂诗、书、画、印。针对一幅画作,题款内容为诗,题款用字为书,其余就是画和印,四者缺一不可,否则难以称家,甚至无法完成一幅成功的作品。那普通人是不是需要懂得篆刻呢?同样需要,虽然一般意义上篆刻为书画家专用,但书画作品则是给大众欣赏的,不懂篆刻就不会欣赏书画。




  所谓篆刻,就是以篆书刻成的印章。周朝以前,它最早的名称不叫篆刻,也不叫印章,不管是官印或私印,都通称为“玺”。到了周朝才有玺、印之分,皇帝用的称为玺,也叫玉玺、玺印,是一种皇权的象征,体现的是社会功能;臣民用的称为印,也叫印章、印信,是代表一种诚信,体现的是实用功能。也就是说,篆刻在它的初始阶段并没有艺术功能。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中国篆刻远绍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经近二十个朝代,体体来说,始于商,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复兴于明,中兴于清。早期的篆刻用料主要是玉、金、牙、角等,直到元末画家王冕发明了乳花石刻印,才使石料成为治印的理想用料。篆刻与书画最终融为一体形成于宋元之际,由于当时的文人画相当繁荣并成为社会的主流艺术,苏东坡、黄庭坚、蔡君漠等这些文人士大夫都已经自己篆写印文交雕工刻制,而宋代的米芾及元代的赵孟頫等人甚至自篆自刻,正是在这样一些名流与贤达人士的有力推动下,当时诗书画印的结合蔚然成风,并脱离了早期的社会功能与实用功能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以至后来产生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一批名耀史册篆刻艺术家,各种篆刻流派也相继产生。直至近代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的出现,便形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史。





二、篆刻欣赏


  篆刻之所以成为“四绝”之一,是因为它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它不仅是作者镌刻技艺的呈现,更是人格品性与文字修养的共同反映,可以说从内到外都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说它“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一点不为过。那么,究竟如何去辨别一方篆刻作品的水平高低呢?不计浅陋,仅从个人所得谈几点基本认识。




  首言笔法。刻印必先写印文,印文则是用毛笔写反篆,即相反方向的篆字,反写正看,本身就有难度,所以它是比书法更书法的书法。一般书法可以提笔成字,反篆则不然,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于是有“印文设计”之说,通常确认印文设计成功与否的办法是对着镜子看效果,不行再重来。是书法就得谈笔法,即用笔方法,要想使点画富于变化,就牵涉到用笔的轻重、快慢、正侧、曲直、粗细、疏密等等。一方好的篆刻必须先是好的篆体书法,学印必先学篆,凡是没有书法感觉、没有笔墨味的印章均谈不上篆刻。或流美多姿,或舒展明快,或坚挺爽利,全在作者的书法功力与艺术修养,一看而知。有人为了形容某人的篆刻水平高超,会说他刻印根本不用写,执刀即可成印,这恰恰是外行,没有不用写印文的篆刻家,说刻公章、普通私章我相信,说篆刻一点不可信,不写印文就不可能刻出好印章。多年前我就曾看到有人说齐白石先生刻印从来不写印文,以此证明他不枉为大师,当时不懂事也佩服之极;到后来我看到启功先生针对这一观点的反驳文章,他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甚至认为这是对白石老人的诋毁,他少年时期就经常看齐白石刻印,总是写好印文后对着镜子反复观看,也经常擦掉重写。先写后刻,只有写才可以体现笔法,说明欣赏篆刻要从笔法开始。




  次言章法。章法或称布白、布法。即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与书画一致,必须讲究留白的高超技巧,古人所谓“疏可跑马、密不容针”、“密不容发,疏可跑马”即是大境界,要有大疏大密、大红大白才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这叫虚实相生。同样,与书画或其它姊妹艺术一律,也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而且贯穿全局。齐白石先生毫无疑问是虚实布白的大师,在这方面可以说远远超于前代。公章、普通私章只需遵循简单的套路即可,比如弧形排列、字字同大、横平竖直、整齐划一等,但这些恰恰是篆刻大忌!一方篆刻的字与字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须讲究大小、粗细、疏密、穿插、合并、错位、呼应等布白技巧,甚至两字合用一个笔画、边框也是笔画,字间有时以远为近,有时以近为远,但总体上又要体现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生动等等审美效果。高手的篆刻章法往往是出奇的,同样的内容在他们手里所用的章法,非一般刻手所能想象。本人学齐派篆刻多年,但我在刻印时往往还需要先翻下《齐白石篆刻》找找“感觉”,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书写设计,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齐白石那么多徒弟至今无人敢与比肩的原因了,一代宗师就是一座高峰,不是不可超越,是无法超越。




  再言刀法。我发现不少雕刻师也在搞篆刻,因为他们做其它雕刻已经炉火纯青,达到了精雕细刻、毫发毕现的程度,所以他们往往认为篆刻是小菜一碟,以为把篆字刻出来就是篆刻了,还敢于对外招揽业务,但只需一看作品就知道未入门径,不过是外行骗外行罢了!这样的篆刻盖在什么书画作品上,就可见这个书画作者对篆刻一道还是盲区。篆刻之奇,奇就奇在刻刀不是照着写好的印文去翻版,如果是这样,那就根本不用刻了,直接用毛笔在书画作品上以红色写出一方印章即可。刻的过程,必须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写好的印文只是一个蓝本,用刀刻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用笔难以达到的效果,因此决不是依样画葫,所以要讲究刀法。刻印有单刀、双刀、冲刀、切刀等多种刀法,不同刀法所呈现的效果也不一样。一印之中,可以有多种刀法,但并不是以多取胜,而是以效果决定成败。齐白石先生的篆刻所以开一代印风,恰恰是他成熟期的作品纯以单刀为主,适当辅以其它刀法,单刀不单调而能异彩纷呈,所以为大师。刀法对笔画、残边的处理,有立有破,都会更加完善或超越笔法的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而得到更好的效果,这些都需要篆刻作者在治印时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能力,并力求在刀下得以实现,这就是刻刀被称为“铁笔”的原因,也是很多雕刻师成不了篆刻家和电脑雕刻无法承担篆刻任务的原因。一句话,雕刻是写实,相当于工笔画,旨在实物呈现;而篆刻是写意,与写意画同律,是品性与修养的体现,是情感的抒发。




  四言金石。金石所指为金石味,或叫金石气。笔法、章法和刀法的综合运用,最终都是为了体现金石味。所谓“金”是指金文,在中国夏朝就出现的一种文字,也叫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当时的人们把青铜称为“金”,刻在金上的文字就叫金文;而“石”相对泛一些,是指古人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书迹,诸如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及其它各种刻石。金味与石味并称金石味,为什么篆刻一定要有金石味呢?因为不管是金味石味,它们都不是直接用笔写出来的效果,再加上岁月变迁、风霜剥蚀,这些金文和石刻都体现出一种古朴苍茫、岁月沧桑的“残缺美”,观之可以让人超越时空触摸历史,饱含着时间痕迹所赋予的独特韵味,既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也是一种审美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指向。所以,以金石文字为范本,追求金石味,乃是历代篆刻家的金科玉律和篆刻作品首要的美学要求,没有金石味至少不叫好篆刻。由是可知,习篆必须追本溯源,没有苦心孤诣、千磨万练的精神,难成篆刻家。黄宾虹先生这样说:“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此为至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篆刻这门艺术,不是有了一块石头和一把刻刀就可以得到的。




  五言边款。边款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始于隋唐,它是作者刻完印后于印侧或印顶所镌刻的记述文字,有穷款与长款之分,亦有阴刻与阳刻之别。穷款则只有作者姓名或字号、日期,一般刻于直立印的左侧,这样可以作为分辨印章倒正的记号;长款则任意发挥,可以记事、记兴、记时,也可以记述艺术体会,发表艺术见解,体裁上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随兴文字,但均要求有感而发,语句流畅,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章法合度。长款从直立印的左侧开始刻,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刻于各面,但在刻之前往往是需要精确计算的,一行刻多少字、一面刻几行、刻到哪面哪个位置结束,必须像作书法条屏一样进行规划,风格、刀法、章法都必须从始而终,要有整体性美感。边款刀法亦有单刀、双刀、冲刀、切刀之分,因需而用,字体真草隶篆均可,风格雄强婉约并存,还可以将装饰图案与文字同时体现。常见边款以单刀阴文居多,无需写稿,一刀一笔,字取斜势,着力表现笔画的顿挫感与刀刻意味。但双刀阴文和阳文边款则不同,又必须先用毛笔写稿,适用于字形较大的行草和篆隶边款,艺术要求与单刀阴文正好相反,要以表现笔意为主,少露刀刻痕迹。篆刻边款是集书法、文学、绘画、金石为一体的艺术,历来受到认同。




三、结 语


  未必人人要学篆刻,但对于一个文化人或读书人而言,懂得一些篆刻欣赏知识是有必要的。篆刻虽然只是少数人的“雕虫小技”,但它在中国的影响面可以说空前广大,不可能人人都是书画家,但可能人人都不会反对在家里挂书画,而书画一定是有好坏之分的,好的作品一定包含其中会有的两三方篆刻,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若篆刻是失败的,不损失三分之一也会损失四分之一,有不如无,这就说明了懂得篆刻欣赏的必要性。我发现当代平面设计师有一个通病,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有一点文化气息,都会知道在上面加一方篆刻,这本来是好事,但却百分之百的人都不懂篆刻为何物,以为输几个篆字再加一个外框就叫篆刻了,相距实在太远,这样的笑话最该杜绝!
  本文所论,当有不足,或可抛砖引玉,望读者自鉴,赐教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