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成名就的托尔斯泰,为何在83岁高龄突然任性离家出走?

 时史君 2017-11-20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9.9-1910.11.20)


1910年寒冷的10月末,一位83岁的老人因身体不适,被迫在距离莫斯科三百里远的小火车站——阿斯塔波沃站下车。受凉,发烧,肺炎,短短一周的时间过去了,这位老人也在清冷的站长室与世长辞。哀悼的消息一经发出,全国随即乱作一团,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集会、罢工甚至混战。不久后,为了纪念这位孤独的老人,这个火车站和村庄正式更名为列夫·托尔斯泰


也许大家对托尔斯泰的出走故事并不陌生。但令人费解的是,身为贵族、举世闻名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早已功成名就,为何在83岁高龄突然任性离家出走?他当时在想些什么呢?



其实,早在出走的前一周,托尔斯泰就曾热烈地跟朋友们商议这件势在必行之举。直到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妻子的监控:


“睡到两点,醒了,我听到开门声与脚步声。透过缝隙我看到书房里的亮光,听到窸窣声,是索菲亚·安德烈耶夫翻找着什么东西,说不定还在读着什么。我想继续睡觉,但是我做不到。我喘息着想要呼吸,数着自己的脉搏,97……我没法再睡在那儿,我立马作出了最后决定,一走了之。”



到此时,这对昔日甜蜜幸福的伴侣,因为种种争吵、分歧,已经分居了15年之久。这一切的不幸都根源于托尔斯泰对真理的追求: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使人获得幸福?


这个追问最早源自托尔斯泰的一件童年往事。在他5岁的时候,哥哥尼古拉告诉他一个神奇的故事。尼古拉声称他知道一个秘密,能够让所有人幸福。这个秘密写在一根绿色的木棒上,而小木棒被埋在峡谷边缘道旁的森林里,谁要是能找到小绿棒就能让全部人获得幸福。然而尼古拉死了,这个秘密也随之而去。但这个传说却成为一种深邃的哲学象征,存留在托尔斯泰的心里——应该找到那个秘密,让所有人幸福。


托尔斯泰庄园


变得完美就会很幸福吗?

——————————————————


1828年9月9日,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出生在一个显赫富裕的名门贵族家庭。父亲是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的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只是,母亲在托尔斯泰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随后,他又在9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自小生活的(也是他大半生的居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成为托尔斯泰莫大的慰藉。


5年之后,托尔斯泰又和兄妹们一起,到喀山和姑姑居住。刚搬去不久,哥哥们就决定是时候让14岁的托尔斯泰得到性启蒙了,于是带他去了妓院——就在祖父下葬的修道院的旁边。他忏悔又自责,便埋头读卢梭,而卢梭的思想证实了自己的不堪。但同时也很安慰的发现,其他男生也干过同样的勾当。“感谢上帝,不是我一个人这样。”


在青年时期的托尔斯泰看来,征服世界,获得全人类的爱戴,取悦所有人,无疑是获得幸福的秘钥。为了培养自己成为最有声望的完美之人,两年后,托尔斯泰申请到喀山大学学习。但他发现老师废话连篇,上课毫无意义,于是就画讽刺漫画度日。



不仅如此,托尔斯泰还屡次逃课、蔑视权威,成了常常被关进小黑屋禁闭思过的差等生。最后终于被迫离校,他还非常得意:“在余生之中我从未再次与任何正统的教育机构有瓜葛,从而受益于此。”


不过,这可不代表托尔斯泰颓废堕落。他一直想要提升自己,还制定了一系列形成完美人格、实现幸福人生的大计划:


一、学习所有期末考试相关的法学必修课

二、学习实用医学以及部分理论性……

三、学习语言法语、俄语……

四、农学……

五、学习历史、地理以及统计学

六、修习数学和语法学校课程

七、完成一篇学位论文

八、在音乐方面达到较高水准

九、指定规则

十、获取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但实际上,托尔斯泰一辈子都在制定计划,却很快发现,制定计划不过是最容易的部分。这么多计划根本实现不了,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决定先完成一条计划,再论其他:


“我最早制定的规则如下:一,实施那些你痛下决心一定要实施的东西。我连这一条都没有实现。”



在日记里,他屡下决心,又屡次失败。性欲时刻诱惑又折磨着他:


“1847年3月17日,我进诊所已经六天了。这六天中我差不多对自己释怀了。我得了淋病,显然了这种病通常来源于……这件小事让我震惊。


4月18日,我难以自制,我朝着远远看上去还不错的一个肉色的身影点了点头,打开了后门。她进来了,我没法看到她。这一切下贱而令人作呕。我甚至开始仇视她,因为我为她打破了自己的原则而追悔莫及。……”


一项项计划全部破灭,纵欲和悔恨交替重复。坚持多么痛苦!托尔斯泰继续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出路。直到1851年6月30日晚10点,他发现自己还在写作。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我是如何做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艺术是谎言,爱才是获取幸福的唯一途径?

——————————————————————————


1851年4月,托尔斯泰突然间决定跟随长兄尼古拉,前去参战。


1854年底,他参与了非常残酷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军人的荣誉感、神圣感、使命感瞬间化为乌有,他开始了解战争的残酷、血腥。在第二篇战况实报中,他一改之前的爱国主义号召,转而反思战争和道德人性:


“谁是反派,谁是英雄?整个战争除了暴力什么都不是,完全浪费精力。血腥暴力,简直让人呕吐。”


“我是谁?善或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何荷马与莎士比亚时之辈谈着爱、光荣和痛苦,而我们这世纪的文学只是虚荣者和趋崇时尚之徒的无穷尽的故事呢?”


此前他为了消磨无聊的兵役生活,已写完小说《童年》,并因此大红大紫。现在,由于无法解决这些思想上的困惑、矛盾,他更专心的投入艺术,视它为解决人生苦难的唯一净土,


“在艺术、诗歌与友谊的世界内有一个托庇之所是好的。在此,没有一个人感到惶乱。”


当时文化圈的核心人物,左上角的托尔斯泰一脸不屑地站着


从战争的地狱中出来,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开始周旋于圣彼得堡的激进派文人中间。作为文坛新秀,托尔斯泰受到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人的热烈欢迎。但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却相处得很不愉快。托尔斯泰昼伏夜出,晚上花天酒地,白天呼呼大睡。屠格涅夫给他起了一个“穴居者”的绰号,也看不惯他身为贵族的傲慢自大。


而托尔斯泰同样看不惯这些文人——他们自信为一种优秀阶级,自命为人类的首领,实际却不知反省,比那些需要拯救的人更虚伪、卑劣。屠格涅夫更是“性格冷淡、别扭,话不投机”。他甚至还和屠格涅夫打了一架,绝交了17年之久。


与文化圈子的决裂,也让托尔斯泰重新思考艺术的效用。直到1860年,哥哥尼古拉离世,托尔斯泰大感震惊。思考真理就像阵痛,这件丧事又促使他重新思考善恶、生死等哲学问题。而艺术,终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而我不能爱美丽的谎言。”



但他对艺术的怀疑并没有坚持下去。与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的相爱、结婚,让34岁的托尔斯泰终于找到了幸福。


“我虚度34年,却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如此深陷爱恋之中,并如此欢乐。”“家庭的幸福把我整个地陶融了。我多么幸福,幸福!我那样爱她!”


他对她坦诚相见,新婚之际就给她看了自己的《日记》。大量的嫖娼记录、性病、种种令人悔罪的人性污点,乃至不久前和一个农家女的风流韵事……所有这一切都吓坏了妻子,令她无比痛苦。尽管婚后托尔斯泰喜怒无常,有时粗暴冷漠,迷恋打猎连日不归……但时间愈久,她就愈加爱他。



他变得远离社交,安居庄园,开始过上简朴平静、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完全丢开对真理、人生的思考,代之而来的是追求家庭生活的完善。“一切都在发展,所以我也在发展;至于为什么我和大家一起发展,将来自会清楚。”


索菲亚也成了一个真正的作家夫人,是托尔斯泰的抄写员和非正式编辑,跟他一起工作。据说,她曾替托尔斯泰把长达130多万字的《战争与和平》誊抄过七次。努力保卫他,不使他重再次陷入人生的忧思、对真理痛苦地追寻中。她还成为《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和《安娜·卡列尼娜》基蒂的现实模型,为他笔下的人物描写出谋划策。因为夫人的呵护、陪伴,在婚姻的头十几年中,托尔斯泰体味到难得的平和与宁静。


在爱情的庇护之下,他的创作力惊人。从1863年起,他就以6年时间写成了举世瞩目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在这本堪称浩瀚的书里,托尔斯泰也意图证明,就像他现实里幸福的家庭生活一样,爱就是藏在绿色小棒上的秘密,唯有爱,才能战胜一切,获取幸福。



既然一切都会死亡,又谈何幸福?

—————————————————————


1869年,当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后,一次突然的梦中惊醒,妻子索菲亚好不容易用爱情建造的美好宫殿瞬间坍塌了。


“我已极度疲倦,我睡得很熟,觉得还好,突然,我感到一种悲苦,为我从未经受过的那么可怕。”


在《战争与和平》探索真理,寻找人类出路的同时,托尔斯泰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又回到苦思人生的老路上来了。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怀疑,既然一切都会死亡,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如此痛苦无聊,为何不去自杀?



他开始贪婪地翻看、研究关于生死讨论的哲学书,痴迷于叔本华,狂热地研究希腊文,认为那里有人生的奥秘。以至于到最后除了希腊文,他对什么都不满意。他还藏起了绳子,不带猎枪,生怕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他终于病倒,同时又怀有希望的认为,人生走此一遭,总有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他自己没发现罢了。


他折腾着解决社会问题、参与一大堆社会事务,想要从中破解难题,却无功而返。终于,在1873年3月,托尔斯泰开始着手写《安娜·卡列尼娜》,这让妻子无比高兴。但在这部作品里,《战争与和平》的青春、力量和希望减退,代替的是压抑、痛苦和折磨。他感到厌倦,甚至无力完成这本书,


“现在,我重复被那部可恶而庸俗的《安娜·卡列尼娜》羁绊住了,我唯一的希望便是能早早摆脱它,愈快愈好……”


他明白人是靠爱而活,只有爱才能救赎一切,而他却再也爱不起来了——既然一切都会逝去,那么艺术、爱、乃至生命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我能如一个农人一般刈草;我连续工作十小时不觉疲倦。突然,我的生命停止了。我能呼吸,吃,喝,睡眠。但这并非生活。我已没有愿欲了。我知道我无所愿欲。我连认识真理都不希望了。……我感到再也不能生活下去。一种无可抑制的力驱使我要摆脱生命。”


“我觉得我的生命好似什么人和我戏弄的一场恶作剧。四十年的工作,痛苦,进步,使我看到的却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将来,我只留下一副腐蚀的骸骨与无数的虫蛆……”


为了拯救自己,托尔斯泰开始向人类已有的知识探求、询问,却绝望地发现所有的科学、哲学知识都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活着?



于是,他又开始向生活求问,观察其他人的生活。他环顾普通百姓,看到了与自己阶层完全不同的情况。他们的苦难多过享受,却认为自杀是最大的恶。“由此可见,整个人类具有一种我不承认和我所蔑视的关于生的意义的知识。”


通过观察那些有信仰的普通百姓,托尔斯泰再一次向宗教去探寻结果。早在16岁时,他就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现在又重新找回。尽管他虔诚的祈祷、钻研圣经教义,但理性上的怀疑还是占了上风:上帝真的存在吗?


他苦苦坚持一切宗教事务却思索无果。直到一个早春,他在林中散步。突然想到,只有信仰上帝的时候他才生活着,才感到喜乐满足,那还寻找什么呢?“从此,这光明不复离开我了。”



他真的找到真理了吗?他真的幸福了吗?

——————————————————————————


他遵从自己的宗教信仰,认为只有蕴含宗教意识的作品才堪称伟大,而艺术应当铲除强暴,其使命是要使天国,即爱,来统治一切。但这种爱绝对不是大而空的抽象之爱:


“爱我们所不认识的所永远遇不到的人,是多么容易的事!我们用不到牺牲什么,而同时我们已很自满!良心已经受到揶揄。——不,应当爱你的近邻——爱和你一起生活而障碍你的人。



但是,对真理的追寻和信仰,却使他再次向原来的自己、向全世界开战。


因为《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成为举世瞩目的大文豪。但他却反小说,甚至不承认《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自己写的。


他认为莎士比亚是个垃圾:


“简直不能称为一个第四流的作家。且在描写人性的一点上,他是完全无能的。”

“《李尔王》是一出极坏、极潦草的戏剧,它只令人厌恶。”

“《奥赛罗》固然是莎士比亚最不恶劣的作品,但亦只是一组夸大的言语的联合。”


他还试图摧毁贝多芬,想要欣赏音乐却又厌恶肖邦。晚年时候,有一次,他请人为他演奏肖邦。在第四叙事曲之终,他的眼睛里饱含了泪水。“啊!畜生!”他喊道,突然站起身来就走——他在美妙的乐曲中听出了魔鬼的声音。



身为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抗议沙皇政府的残酷杀戮,同情革命者。他摒弃贵族的身份,跟农民待在一起,过简朴自然的生活。憎恶农奴制,甚至打算把土地分给他们。但这一善举却引来了农民的猜疑,还惹怒了妻子。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对上帝的信仰,他甚至跟教会开战。他对教会的种种教条冷眼相向,甚至决心自行翻译福音书。因为《复活》中对教会虚伪、堕落的质疑和讥讽,以至于被开除教籍,直到今日也未恢复。



原本幸福的家庭也彻底破裂。他按照福音书生活,对妻子来说却是一种疯魔般的宗教狂热。她无法理解,一个艺术天才、伟大的创作者,为何突然专心投入宗教而不愿继续写作。在她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是对他艺术生命的损耗。两个人因为观念不和而争吵、咒骂、分居,隔阂越来越深,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最为不幸。托尔斯泰出走之后,直到临死之际,才允许妻子前来告别。



他找寻一生,直到晚年才觉得顿悟了真理:聆听上帝的教诲,遵行教义生活。但生活与宗教信仰的种种不一致——不得不应付世俗交际,忍受和亲爱之人思想上的差距,让托尔斯泰十分痛苦。最后,83岁的托尔斯泰终于决定摆脱家庭责任,勇敢出走,过一个人的清修生活,遵行信仰指给他的新道路新生活,却不幸死在了逃离的路上。


回顾托尔斯泰的一生,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似乎永远都在与自己斗争、与他人斗争。他不停地惹是生非,又不断陷入是非,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托尔斯泰的一生都没有变,他还是那个和哥哥一起寻找真理的孩子,永远相信着、寻找着那根能使人幸福的小绿棒。直到死后,他还要求把自己葬在哥哥带他寻找小绿棒的树林里。



———————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推荐: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著

草婴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著

草婴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著

草婴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伊凡·伊里奇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著

许海燕

东方出版社


每日赠书



●  你喜欢托尔斯泰吗,谈谈你对他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一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出品的好书一本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著  草婴 译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托翁耗时非常长的一部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思想艺术的总结,是他艺术上的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的山峰。作品以一起真实的刑事犯罪案为基础,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经历,展现了对社会许多问题的思考。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