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国宾 人们对山水是崇拜敬畏的。自从盘古开天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们把不可知的现象祷告苍天,祈福神山圣水。山冠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视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舜封五岳感山之震撼,大禹治水叹水之无羁。时光荏苒,文明初现,夫子的一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山水推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于是,泰山被先皇们奉为至尊了,大秦始皇帝首开封禅先河,汉武帝顶礼膜拜,唐高宗、唐玄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宋真宗紧步后尘浩荡朝拜,清康熙,乾隆恭敬的甚嚣尘上。山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辅相成了。山还被赋予佛法西来的印记,历史上最伟大的北魏造像,把大德智者镌刻在大山上,以至历代延续,源远流长。
人们对山水是追寻探究的,自古以来就有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于自然间俯仰得趣,以山间明月为友,与石上清泉为伴,或登高望远,或临溪汲水,或仰望长空,或低酌浅饮…… 以空灵静寂之心感悟自然之美。
人们对山水是热爱咏颂有佳的。古往今来,山水萌动了多少创作的灵感,留下多少生花文章,上至大儒学者文人骚客,下至布衣书生平民百姓,谁人不会吟两句,谁人不会背几篇。山水美化着锦绣江山,满足人们的欣赏欲望,看不够,思不尽,最终还是把模仿的山水浓缩成园林胜景,最初为皇家享用,后世为百姓消闲。唐宋更有那神来之笔,构思出山水图,把山水的瞬间定格在咫尺盆钵之中,成为永恒的立体的“山水画”。
山水依旧,世上千年。
元朝诗人丁鹤年有《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赞叹山水盆景“尺树盆池曲榄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云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溢,毫发从来立大千。”诗中形象把山水盆景称为“气吞山河”,“势压崆峒”尺树盆池曲榄前,造就了“毫发从来立大千”的博大境界。 再看这一盆盆立体的“山水画”包罗万象——惊涛骇浪彰显豪气,一江春水尽释风流,湖泊纵横泽水乡,涓涓细流诗情画意。
它运用“缩龙成寸、缩地千里、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把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名山大川浓缩于咫尺盆钵之中。 以“一几一盆一景”之小,谱写岁月中和天地间之大气,概括和再现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更使我们感悟到:一勺则江河万里,一峰则太华千寻;三寸之峰,当千仞之高,或咫尺之钵,写千里之景,或咫尺之景,容千里之势的那种“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享林泉之致”的遐思雅趣。美哉,妙哉……
看华夏名山大川绵亘起伏千山万壑,惊叹叫绝,览九州江河湖海泉清瀑美千姿百态,百转回肠。
“这山,这水,这山水”,大气磅礴的有之,峻秀玲珑的有之,真称得山川交错河流纵横。这是天工开物的造化,自然的山水,浩瀚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它需要人们去探究,它需要人们去拜读,它以博大的胸怀吸纳百川,它以神奇的力量有容乃大,山川挺立坚韧不拔,水无常态婉转流长,江山秀色陶冶炎黄子孙,碧水长流孕育华夏文明,这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生息繁衍的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