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杜甫的“绝句”

 醉月诗苑 2019-12-29



翻看清人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发现入选的杜甫诗篇最多,计有33首;其中古诗8首,乐府4首,律诗19首,而绝句却很少,只有一首五绝《八阵图》和一首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于是我猜想,是不是杜甫的绝句本来就不多呢?或者杜诗的主要成就不在绝句上?

在网上搜索杜甫的绝句,得到“绝句四首”和“绝句六首”;“绝句四首”是七言的,“绝句六首”是五言的。辑录如下:

绝句四首

(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绝句六首
(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二)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三)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
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四)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
扁舟轻褭缆,小径曲通村。
(五)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六)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读这十首绝句,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些句子很美,但同时也发现有两点不同寻常,因而产生疑惑:

其一是都没有诗题,只有一个笼统的“绝句”二字,算是它们共同的题目。而“绝句”二字能不能做题目呢?如果所写的内容就是关于“绝句”这种诗体的话,那么“绝句”当然可以做题目。但这十首都不是关于绝句二字的。绝句是一种诗的体裁,体裁怎能代替题目呢?就像“小说”不能做《红楼梦》的题目、“戏剧”不能做《雷雨》的题目一样。诗和文都必须要有题目的,题目就是诗文的眼睛,一看题目就能知道它写的什么,至少知道它的内容范围。画龙还须点睛,作诗不能无题。李商隐爱写无题诗,但“无题”也是题,而体裁不是题。我们看杜甫的其他诗篇,无论是古诗、歌行、乐府还是律诗,全都有体现各自内容的题目,唯独这十首绝句却以体裁代题,这不有点儿奇怪吗?
其二,除了“欲作鱼梁”这一首外,其它九首都有工整的联语,有的干脆就是两副对联的组合。按照格律诗的要求,绝句是不必对仗的。看古代诗人的绝句,采用对仗句的不多,比较有名一点的也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吧。《登鹳雀楼》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哲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描绘极其轻松自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对“不与四时同”的具体解说,简直是脱口而出、信笔一挥。所以这两首的美处并不在于对仗的工整上。
在《唐诗三百首》中,运用了对仗的绝句也就一两首吧。可见即使是在杜甫的时代,作绝句也并非一定强求对仗。到了现代,诗人们作绝句时根本不考虑对仗不对仗。翻一翻现代的诗集(包括我们自己的),里面的绝句偶然也有运用对仗修辞的,但那多半是信手拈来、顺势而对,而不是像律诗的颔联颈联那样刻意追求的。
绝句,根本就不必对仗。那为什么我们的诗圣却要追求对仗呢?后人又为什么不继承诗圣这一创作风格呢?
有人解释说,绝句就是截句,就是一首律诗截断而成的:拦腰截断,就成了两首绝句;斩头去尾,中间的两联就是绝句;截掉中间两联,首尾相接就是绝句。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你想,律诗拦腰截断,前一截有头无尾,后一截有尾无头,其内容、结构是不完整的;若取中间两联,则是无头无尾无中心,是不能成篇的。唯独首尾两联合在一起,四句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才是一个完整的单位,也才可算是一首标准的绝句。所以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一首律诗截去中间两副对子就成了绝句”。
从这个意义上看,杜甫的这些“绝句”其实都不是绝句啊。我们能不能给诗圣的这些“绝句”拟个题目呢?不能啊,因为我们不知道诗人到底是写的什么事物。我们能不能归纳出这些“绝句”的主题中心呢?也不能啊,因为从文字上看不出诗人的立意主张。就拿那首著名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来说吧,那其实就是两副对子摆在一起,它们是并列的,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至于哪一副摆在前、哪一副摆在后都无关紧要,都可以。虽然我们知道它写的是成都草堂,但那是根据诗外的史料确认的,单从这两副对子则难以断定。两副对子表现的景物很美,透露出诗人欢快的心情。这种欢快是因为平定了叛乱吗?是的。但我们这样判断,不是从对联本身得出的结论,而是根据史实做出的推断,或者干脆就是有关资料告诉我们的。在此联想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喜欲狂”的缘由和神态完全是诗本身的内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的,完全不需要查阅什么资料。如果把这首律诗掐头去尾,并且不要题目,那么单凭剩下的“绝句”你能知道诗人为什么那么高兴吗?无题目,无明确的主题中心,这大概就是《唐诗三百首》没有选录它们的原因吧。
那么,如何解释我们的诗圣写这样的“绝句”呢?我想这很好解释,这些““绝句”其实都不是一首完卷的诗,它只是诗人平时偶然得到的一些好句,放在他的诗囊中积存起来,作为日后创作的材料,就像为做楼房而准备的预制板一样。“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这句名言表现了他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表现了他对文学创作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得了好句却不能把诗写成功,只好暂时搁下,以至于长时间没有下文,就真的成了“绝句”了。这十首“绝句”,大约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其实我们每一个诗词作者也都有这样的经历。这里我试将“两个黄鹂”拟个题目,并配上首联和尾联,凑成一首七律如下:

草 堂

草堂日月足安然,四季风光秀可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愿借吾皇洪福庇,锦官城里看桑田。
(原载2011年第2期《茶村诗词》)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