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舆情,让人们对中药化学成分关注度再度升高。先是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旗下的《转化·医学》子刊发表的一篇封面文,将马兜铃酸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接着,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生物化学》在线发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冬虫夏草中不含具有抗癌功效的“喷司他丁”和虫草素,而被认为冬虫夏草根本不抗癌,由此将中药带入“中药抗癌不靠谱”等舆论漩涡。 中药化学成分属于传统医药还是属于现代医药?中药疗效源自于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还是源自于中药含有相应的化学成分?相信很多人对这两个问题都没绝对答案。这就是中医药学乃至整个人类医学的本质问题,人类面对诸多医学问题难以逃出未知性和局限性。 从中医药学角度来说,完全依靠现代医学化学成分研究去探索中药疗效是不行的,这样容易导致寄托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的中药学,彻彻底底变为现代医药。关键是很多中药、草药的化学成分至今依然是个未知数,况且已研究出化学成分的中药,其疗效也不能百分百用化学成分药来解释。 《中医药法》明确规定,“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促进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发展必须依照中医药特点和理论去发展,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研究。通过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探索中药更多功效,完全符合现代医药研究方法,也是世界医学界不可否定的。但是,通过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来否定某种中药中医功效是不行的,这违背了中医理论和中医研究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通过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来断定某种中药“能致癌”和“能治癌”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容易造成人们用现代医学去认识中医药,等同于一种变相的否定中医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