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故事赢万元大奖77 中国最早的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lvdadou 2017-11-20

记者 熊艳

开栏语

杭州,一座享誉世界的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不断迎接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宾朋。

杭州之美不仅在于江湖山林的秀色,也包括历史遗迹中不朽的文化韵味,而后者更称得上是杭州的城市之魂。

你有多爱这座城?那来问一问你对这座城的了解有多深。

近日,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举办“讲文物故事·传优秀家风”主题活动,诚邀广大市民为300个尚无公开解说词的文保单位(点)写简历,讲述文物故事,勾勒城市的前世今生。

10月30日前,愿意讲述杭州文物故事的你可以向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或邮箱369786900@qq.com投稿,精彩的文物故事可能会为你赢得最高万元的奖金。300个文保单位(点)名单、具体投稿要求、奖项设置等活动细节,可扫描二维码详细了解。

对于深爱杭州的人来说,城市的故事一直都在心头,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写出来……

详情链接:【讲故事赢万元大奖·一起为杭州300处文保单位(点)写“简历”】



中国最早的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王祺程

2010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把一些“草裹泥”的标本送到了北京大学,进行年代测定。不久之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草裹泥”已经有“五千岁的高龄了”。这一重要信息,帮助“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斩获了中国考古学的最高奖项,成为了“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一员!看到这里,您是否一头雾水,“草裹泥”是什么?“它和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又是什么关系呢”!带着种种疑问,我们去一探究竟。

2006年,良渚文化的核心遗址——良渚古城,在浙江杭州瓶窑镇被发现。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址,专家们称它为“中华第一城”。我们从良渚古城的地理位置上看,良渚先民选择建城立都的地方,可谓得天独厚,它的北边、西边、南边,都是天目山的支脉,中间是盆地,整个地带形成英文字母“C”的形状。天目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的美誉,山上有丰富的动物、植物、木材、石料等资源,在《山海经》里还记载天目山中蕴藏着“玉矿”,古城东部的平原地带水网密布,适合种植水稻。良渚先民在此处建城,显然是经过周密地策划,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优势。

可是,“慷慨”并不是天目山唯一的标签,作为浙江的暴雨中心,每年到了汛期,这里降雨量巨大,容易引发山洪,尤其古城的西部、北部地区海拔较高,每当遇到较强的降雨,水都会沿着山势和地势,朝着东南方向的古城流过来,给古城区域带来严重的水患,不难想象,当年的水灾应该是良渚先民的“心头大患”。那么,他们是如何治理水患,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呢?从1996年开始,历经20年之久,专家们终于在良渚古城西北方位确定了一处工程浩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水利系统遗址!

2.png

良渚水利系统由塘山长堤、平原低坝、谷口高坝三部分组成,分别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与西面,对古城形成了半包围的结构,有利的阻拦和引导了山水的储备与分流。“塘山长堤”是水利系统中最早被发现的部分,它就在良渚古城的北面。虽历经千年岁月,长堤仍然保留了5公里的长度,宽度达20—50米,高度有2—7米。从长堤发掘的剖面可以看到,营建的方式很考究,底部铺设石块,上部堆筑黄土。 塘山长堤的西部与自然山体紧紧相连,继续往西南方向“走去”,间歇着有几个独立的自然山体,良渚先民使用特殊的工艺,把山体间的缺口填补、加高,实现了“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水坝,这部分坝体海拔较低,因此被称作“平原低坝”。距离古城最远的是高坝,选择高山谷口,用同样的工艺和理念修筑了6处坝体,这里海拔相对较高,被称之为“谷口高坝”。有专家认为,良渚水利系统不仅可以把西北地区的山洪牢牢地拦截在坝区内,“高低水坝”形成的两级水库,还具有交通运输的功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时至今日,部分水坝仍完好地保留着储水的功能。

 3.jpg 4.jpg

那么,良渚水坝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特殊工艺与材质,使水坝使用并保留至今呢?

放眼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都有着水坝遗迹。比如古埃及文明、哈拉帕文明。不同的是,他们修建水坝使用的材料各有千秋,古埃及以石块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哈拉帕先民则用土坯砖筑成河堤,良渚先民使用的材料极为有趣,叫做“草裹泥”。简单来说,就是将淤泥块放在荻草中,像粽子一样包起来,再用芦苇条捆扎牢固。一个“草裹泥”就制作完成了。然后运输到谷口,一个又一个叠压起来,堆放在洪水冲击而来的那一面。最后,在“草裹泥”上面覆盖黄土。简单而富有创造力的工艺,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不同泥料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因为淤泥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山洪无法渗透,表面的黄土则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使得水坝牢不可摧。即使到了科技水平发达的今天,营建水坝时,这种“淤泥”还是首选的材料!

5.jpg

良渚水利系统年代久远、工艺先进,工程量也是同时期世界水坝的“领头羊”!专家们曾进行了估测,良渚水坝搬运的石块、黄土、草裹泥的总量可以达到288万立方米。这么大的工程量,他们是如何完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假如有1万人参与建造工作,按照每天3个人完成1立方米的效率推算,这项工程从开始到竣工需要2年多时间。但是,细心的考古学家又发现一个现象,绑扎淤泥的芦苇正处于开花季节,那么,水利系统很可能是一项季节性的工程。工作时间缩短至每年100天来计算,1万人则需要工作8年之久。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良渚先民已经进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一人去修建水坝,其他家庭成员要为他准备食物,做好后勤工作。不难想象,良渚水利系统在良渚国王的统筹号召下,全社会分工协作,无论贫民、贵族都参与了水利系统的营建。传说,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或许,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情感写照。良渚先民为了治水,保卫家园和族人,赶在洪水泛滥之际,通力协作,为了同一个目标,夜以继日地在河流上穿梭,在山口处忙碌,不停地与时间赛跑,无暇在自己房屋前的码头上停驻……

6.jpg

水坝的规划选址、资源的整合利用、先进的建造工艺、全民一心的精神信念等因素,保卫了良渚古城,成就了良渚文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映射出宏大、壮观的历史画面,见证着良渚先民卓越的规划建设能力,承载着良渚先民超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家国主义”情怀。良渚文明,这段久远的历史,曾经的辉煌,为五千年后的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让中华儿女再次见证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



编辑 王依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