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球 · 周末 | 另面香港的模样

 经典小诗 2017-11-20


香港,弹丸之地在大多数人眼中都难逃“大型购物中心”的称号,可我认为除了买买买,关于香港,远不止于此。


从今年8月5日起大陆前往香港的旅客持有港澳通行证(卡)L签也可以自助通关不需要团表,这大大节省了时间,果然当我们7点到达福田口岸时,旅客分流,整个过关仅花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



因为恰好是两天的行程,所以我购买了一张港铁两日通(人民币130元),包含两次从罗湖/落马洲-红磡的行程并且两日内港铁无限次数乘坐,如果你的行程在港铁基本可以到达的地方那么不用八达通而购买港铁两日通也很方便。(关于乘坐港铁,你可以下载APP:MTR Mobile 使用非常方便)



因为住在尖沙咀,所以我和同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将行李放置尖沙咀住处顺便吃了个简易早茶,就前往我们此行的首站——石澳。



作为香港岛东南角的一个小小半岛。石澳是个临海的小村子,《喜剧之王》的大部分场景都在那里拍摄完成。时过境迁,这部电影是港片的代表著作,而我们也踏上了去石澳的路。



先乘港铁坐到筲箕湾,然后换9路大巴车6.9港币就能直达石澳村。一路上坡,盘山路,安安静静,在半山腰飘起了小雨,向窗外望去,一切回归平静。



因为是淡季加上淅淅沥沥的小雨,让石澳与闹市“香港”完全不同,前一秒还是灯红酒绿,霓虹初上,下一秒就是彩色房屋,海滩礁石。不禁念想~有海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沿着小路走向大海,吹着海风,看海鸥飞翔,雨一点一点下着。




随处找了间茶餐厅,老板很有趣,放着九十年代迪斯科的音乐,把音响声开到很大,和这安静的小村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尝了一份鲜茄野猪扒黑胡椒意粉等雨停。




和石澳挥挥手,港铁沿线到太古下车,不能免俗的去鲗鱼涌网红楼留念。香港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却有着多达八百万的人口,高度的城市化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素有“石屎森林”的称号。




脑海中还停留在刚才静谧的石澳,这一秒就看到了阴雨天的怪兽大厦(巨厦),福昌楼、益昌楼、益发楼、海山楼及海景楼,共五栋大厦合体而成,形状为‘E’形的建筑物。《变形金刚4》里,就有怪兽大厦的影子。




密集的蚁楼,我称她们为真真的港式“四合院”,那种密不透风终年无阳光的日子,也许就是香港最好的时代印记。巨厦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共有二千多户,人口或有过万。建筑里不止有住宅单位,于地面及低层部分,亦有各式各样的老店铺,是个商住混合的小社区。雨越下越大,老人们、青年们来来往往,看着我们拍照,可能习以为常。




从怪兽大厦出来,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看到天蒙蒙暗下来,我们走进铜锣湾,小伙伴们开始了自己的买买买,我一头扎进诚品书店,三小时安安静静的听了一场现代诗讲座,买了本书,逛了逛圣诞集市,晚点和朋友见了面,回到尖沙咀再次逛了海港城的诚品书店,看看维港的夜景,见识了下“重庆大厦”夜间十一点半的风情。




清晨,十点的旺角还是一片寂静,商人们有些慵懒的拉开卷闸门,送货车卸货,香港醒来了。这片文化沙漠,充满价格的城市里,书和文化从来没有缺席。就像走在旺角街边,“二楼书店”一直都痛并挣扎着。




“二楼书店”创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一批香港的知识分子深感文化土壤贫瘠,希望借书店进行社会启蒙,寻找知音。由于租金便宜,独立经营的小书店往往开在二楼、三楼,“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个年代,书店主人捧出的好酒是齐刷刷的文史哲或英文书。




今天,香港许多文化人都是“二楼书店”的常客。道长不止一次讲过自己在港岛逛书店的经历。虽然我没去湾仔的青文,但路过旺角的田园书屋,转一转倒也颇有趣味。旧书摊也算是香港的独有风景,街边高楼林立转角处就有一家专收中学辅导刊物的书摊。




只可惜时间匆匆,我们便向中环走去。西装笔挺的中环算得上是香港包容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了,上次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以水坑口街作为“历史路线”起点,在画廊、艺术馆、荷李活道、酒吧里来回穿梭。




这次我们走遍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终审法院、以及前港督府(现称礼宾府),坐上天星小轮返回。




船上摇摇晃晃看着远去的中环和越来越近的尖沙咀,结束了这次香港味之行。 每一次到香港,都有不同的感受,就好像陈冠中在《香港三部曲》里所写的那样“每隔一段时间,香港和珠三角要被重新想像、重新表述。”



殖民地的斑驳旧影也好,破旧街道的市井烟火也好,光影里的香港,一千个人口中也许会有一千零一个香港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