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山阳北宫 2017-11-20

于贾平凹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有色眼光:他本人就是穷孩子出身。这是他对自身生长的环境、经历的时代,一路而来的经验之谈,也是对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历史和现状的观察结果。这是一种虽未免粗糙、却自有其道理的人性论。它的立论基础,是从外在环境对人的刺激而言的。

富人的社区温暖宁静、彬彬有礼,而贫民窟里处处是械斗和辱骂,并不是因为富人有多高尚,而是他们实在犯不着用这么直接的方式去得到什么。

所谓“贫苦多怨,恨结恶缘”。一个凡夫俗子,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从外境遭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刺激时,很容易个性偏激。最近,仅仅一个江歌案的刺激,就导致很多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先保护好自己,再谈善良公义。何况一个长期生活在贫穷环境中的人呢?对江歌案中被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刘鑫,每一个谴责她的人,都会先说一句前提性的话:我恨的不是她当时没有走出来,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不见得有这个胆量去迎接凶手的刀子。——先保护好自身的利益,再考虑他人,这被认为是一个正当的、合乎人性的选择,那么合理的推论:如果一个人自己饭都不够吃,那么他更可能把自己的半碗饭让给别人,还是整天琢磨着从别人碗里多弄点来?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在买车票等公共场合,你常常看到成群结队大包小裹的农民各种插队跨栏、推搡冲挤,但这时你会发现,你很难把那套“不文明”的批判用在他们身上,那会让你非常别扭——这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语言。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讲文明,懂礼貌”这件事,并不能让他们多吃到一碗饭。

当然,如果社会大环境,是给穷人以尊严,那么这种情况就不易发生。但是,在一个“笑贫不笑娼”、贫穷就是罪的社会价值体系中,穷人要活得不残忍,实在很难。在一个价值颠倒、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中,穷人的生活常常是赤裸的丛林法则:他成天不高兴,对世界满怀恶意,世界对他也满怀恶意。一个恶性循环。

在热播的悬疑网剧《白夜追凶》里,第一个凶犯就因自身的贫穷和不幸,看到别人对幸福不珍惜,而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

所以才有人苦心劝告:千万不要对那些底层的劳动者——餐厅服务员、快递员、送餐者、保洁工、保姆们吆五喝六、随意驱遣,并不是他们比别人更坏,而是你永远无法想象,他们为了生活,看了多少脸色,积压了多少负面情绪。

那么“仗义每出屠狗辈,负恩多是读书人”,又怎么解释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同样可以说出的合情合理的“人性论”。

其实,富贵还是贫穷,都是外在环境,而环境只是一个次要因素,它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善恶选 择。“容易”和“常常”,都是一种可能的倾向性,并非必然。如果,贫穷一定导致恶意,富贵一定令人善良,那么就变成一种极端可笑的“阶级论”和“机械论”了。

如果外在环境给我们什么刺激,我们就必然有什么反应,这不是“人”的生活:一个刺激,一个反应——这是禽兽的生活。

人的宝贵之处,在于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贫贱不屈,也可以选择人穷志短。你可以选择为富不仁,也可以选择乐善好施。就怕你不知道,不承认,不相信,你还有选择的能力。

我有一个早年当兵的朋友,为了不至于两年“复员”后,回到家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努力找关系“提干”,其中不知遭遇多少世态炎凉,虽然打拼成功了,成家立业,但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后因爱人出轨而离婚,而他的偏激人格也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他曾非常愤怒地对我说:“别跟我说什么因果报应,那都是没有的事。我从来没见过善有善报,从来没有!”我可以理解:因为他的生命经验,是成也残忍,败也残忍。对别人残忍,也对自己残忍。他看不到有别的模式,有别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这样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马戏团着火了,一些动物跑出来,一些动物却烧死在里面。跑出来的动物,都是刚“入团”不久,野性未驯,而烧死的那些,是被关了很久,早已认命的——它们被铁链锁惯了,它们认为挣扎无用,世界就是这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