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中几种常见中草药的使用及误区 嘉宾: 中国水产频道论坛用户名:海上积雨云 真实姓名:王维 履历: 2003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 2002年加入福建绿泰公司从事水产养殖管理、病害防控、药品销售工作; 2006年加盟湛江恒兴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公司市场24小时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及考核,产品研发试用,宣传资料编辑等工作; 2011年加入珠海恒兴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担任技术顾问,负责公司市场售后服务,人员培训及考核; 2012年负责珠海恒兴台山阳江区域市场维护,药品销售指导管理,人员培训等; 现任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交流主要内容节选:(查看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 1.对虾早期可以用哪些中药损伤不会太大? 我在对虾早期比较习惯用黄芪、金银花、甘草、水飞蓟、连翘、茯苓、丹参等,我以前有搞过一个抗病毒控制细菌性白斑的配方就有青蒿。效果确实不错。 @成都-花骨-如梦:药敏实验中,青蒿,黄苓,黄连对嗜气单胞菌的效果最好,别把青蒿只代杀虫了 @梅:水生动物是变温动物,同时体内构造,比如肠道,不像我们人体小肠十八弯,药物有充分滞留时间,能够充分吸收,这就导致药物代谢和吸收,肯定与我们人类不同,所以用量和用药次数,也该适当调整 2.至于白便,我认为常见的白便有以下四类: (一)急性中毒:对虾长期处于严重恶化的池底环境里就会慢慢中毒,消化道就会分泌大量浓稠的粘液形成白便。这种情况在水质、底质突变时较为常见。应大换水后用过硫酸氢钾净水爽水,次日解毒缓解。 (二)霉菌影响:高温潮湿季节,饲料原料及饲料容易霉变,霉菌及其毒素会令对虾中毒排出白便。可定期拌喂多维+三黄+小苏打+粗盐。同时选择优质饲料并干燥通风存放。 (三)肝脏病变:长期饲喂超负、环境不适应激、病害影响等等原因导致肝脏坏死,随着消化道排出病变组织、粘液、毒液等就会形成白便。应适当减料,内服外用保肝中药+海洋红酵母+多糖寡糖慢慢调理。 (四)急性肠炎:物理性肠炎、中毒性肠炎、急性细菌性肠炎都会有白便现象。用氟苯尼考或氧氟沙星+三黄内服外用即可。 上述这些都是针对性处理白便的针对性方案。但大部分的养殖户都无法判断区分其中的差别。那我这里有个比较简单的今年见到切实效果的处理方案: 先停料2-3天(土池严重的可停料一周,高位池最多三天),停料期间氧化改底(可用片剂过硫酸氢钾);停料后,料量减半拌喂食盐(家用加碘盐)+小苏打+生姜汁(都是1斤拌10-20斤料)连喂2-4餐;拌喂粪肠球菌(30亿以上的)1克一斤料+水溶性多维(一定要是标准的多维,必须要有维D3、维K、维B2、维E等;最好选质量最好的)5克一斤料+海洋红酵母(含量至少200亿的)1克一斤料,一天两餐连用三天;最后拌喂三黄+寡糖。这个方案今年至今从南到北治愈最少不低于20池虾,尚未有人用到第四步!所以,我肯定的判断,去年至今的白便大多数的引发原因是底质恶化、藻毒素中毒、饲料霉变、有机毒素中毒等原因,而并非细菌感染! 3.保肝药如何使用? 现在市场上保肝药基本默认用中药效果较好(其实还有一些营养类的效果不错)。以我实践所见,其实肝药按效果可分三种:保肝、清肝与补肝。 保肝药:连翘、甘草、黄芪、茯苓、丹参等等都是保肝药。即中药理论里解毒平和滋补的药物,能帮助肝脏免受损伤,减轻肝脏负荷。一般适用于中期养殖食量大增、早期转肝以及养殖外环境多变之时。常用来防控红肝、绿肝、 花白肝等急性肝脏病变。 清肝药:水产中成药大多都是清热解毒的肝药。最常见的是三黄散、龙胆泻肝散、黄连解毒散、茵陈蒿汤等等,前面说的四黄、五黄就属于这类。能清热解毒,疏泻肝火,减轻暴食引起的肝脏消化负荷。用于处理黄肝,肝肿大效果明显,同时还能防治细菌感染,防控病毒暴发。所以市场上最为常用。 补肝药:补肝的药物中药里比较少。效果好的有水飞蓟、当归、白芍等等。另外三七、虫草、人参也有较好补肝效果,不过价格昂贵就不用考虑了。这类中药都有保护肝细胞,修复肝组织的作用。可用于肝萎缩,肝水肿、肝坏死等较为严重的肝脏病变的修复,以及细菌、病毒病控制后的肌体恢复。 综上可见。肝药运用是要分时间,分阶段,分病情,分症状的,不是一概而论的,尤其是该补肝和苗转肝前不能用清肝的。 4.清肝药为什么不适合用于肝萎缩坏死? 首先,清肝是清泻肝火,而肝萎缩时已经不是肝火的问题了,而是肝细胞破裂,导致组织液大量流出,组织塌陷才表现出萎缩症状的。此时已经不是火的问题了,而是缺乏修复功能了。所以不能用清肝药而只能用补肝药了。若继续清肝,对虾只会越用越弱。 5.雨天是什么原因造成对虾发病以及如何解决? 原因:暴雨容易冲塌堤坝、水闸造成损失;雨水将酸性物质冲入池中,使池水pH急剧下降;雨水导致池水分层,令底部缺氧,引起藻类鱼虾死亡;暴雨 之时,池底会发生厌氧反应,产生诸多毒素;降雨期间对虾要适应盐度变化来调节体内渗透压,需要大量能量供给肌体消耗,如果能量不足就会出现严重的 应激反应;同时降雨造成水体盐度变化,严重的会导致应激性褪壳、软壳或褪 壳障碍;雨水冲刷浊水入池,会令池水浑浊,容易引发黄黑鳃。 解决方案: (一)雨前处理: (1)注意风向变化,留意风向方向200公里以外的城市天气预报(会比当地天 气预报提前两、三天准确获得信息)。 (2)注意池塘修整,以防暴雨冲塌堤坝、水闸造成损失;同时检查维修氧机 、电机、线路及管道以备不时之需。 (3)酸雨或酸性土质区域可在池壁四周上撒上一些生石灰,可防雨水将酸性 物质冲入池中,使池水pH急剧下降。 (4)雨前一周注意内服中药和营养产品保肝防病。 (5)雨前三、四天要注意增氧改底,以免暴雨泛底;补菌保藻,以免转水。 (6)雨前两、三天要适量控料(减量不减餐,一餐最多减量三、四成)降低 饲料蛋白对肝脏的负荷;同时可拌喂活菌产品帮助消化,以菌抑菌,减轻消化 压力。 (二)雨中处理: (1)降雨时须防池水分层,不管降雨大小都应马上启动增氧机。不仅是增氧 ,同时能使表层雨水加快与池水混合,避免形成淡水层与温层,导致缺氧及藻 类死亡。 (2)暴雨期间,为防池底发生厌氧反应,产生诸多毒素,可泼洒颗粒氧。 (3)降雨期间控料却不能停料,同时还需添加一些抗应激和供能产品。 (三)雨后控制: (1)雨后可用离子钙+粗盐+小苏打化水泼洒来缓解应激蜕壳。 (2)雨后必须马上检测水体pH(pH急降会导致血液溶氧吸收率降低,引发缺氧或肝脏疾病),如pH≤8.0,应用熟石灰(一亩5-10斤)调节。 (3)降雨引发对虾严重应激的可雨后马上泼洒酯化Vc。 (4)转晴后应马上解毒以缓解毒素对水体和对虾的影响。 (5)暴雨导致水体浑浊的可用净水剂+氧化型底改净水,当晚注意增氧,次日再用芽孢配合氨基酸培藻调水分解毒素。 (6)暴雨应激会降低对虾抗病力,所以雨后常有对虾细菌(红腿、肠炎、黄鳃、褐斑等)、病毒(白斑、黄头、肝胰坏死等)病暴发。可在雨后连续聚维酮碘+中药轻量消毒,内服肝药。 (7)雨后要注意控料,注意查缯扒底,观察对虾情况;尽量投喂优质饲料,并添加多维、多糖产品。 6.弧菌方面有哪些有效防控措施,发生之后怎么样处理好? 防控弧菌有很多方法,这里我就只讲我现在常用的方法吧:首先以菌抑菌是早期最常见的防控手段了。这里我只提醒一点。不能过多的使用EM菌。EM菌的氧还电位其实是比较低的,这个氧还电位条件与弧菌生长所需条件太过接近,除非你像苗场那样每餐按照0.3ppm外用以外,我认为完全靠EM菌是无法达到防病效果的。 不仅如此,由于市场上的EM菌产品滥竽充数的太多太多,所以非常容易引发致病的大量繁殖。我比较常用的是光合菌+芽孢来做早期防病。其次是定期的氧化水体与底质,用药更为简单,我比较喜欢高铁酸钾和过硫酸氢钾。这两个药物都能令水体保持非常高的氧还电位,以抑制弧菌繁殖。 在保证了水体环境的同时我现在比较倾向于用第二代生物消毒剂(有别于第一代的蛭弧菌)来持续杀灭致病菌;最后才是要注意不仅仅是外环境的弧菌防控,同时还要适时交替的内服一些中药、活菌产品达到内环境防病作用。 中药含量误区 市场上大多数的厂家都不会用原料中成药。哪怕是以前的甘草粉、穿心莲粉、板蓝根粉、黄芪多糖这类单品中药也会有经过稀释的。能有50%含量的就算是不错的了。由于成本上涨,现在业内中成药基本都是在30%以下。我见过的除了少数厂家生产的黄芪多糖以外也就芳草的三黄粉是原粉了。实际上业内默认把含量超过50%的中成药称为原料药。而一般厂家的中药连30%都没有。如果你有了这个认识,那就可以理解为何大多数厂家的中药效果来得慢了。 中药效果误区 市场上的中药大多都是清热解毒类的,尤其以三黄散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它既能抗菌抗病毒,又能调理肠胃,从清热解毒这方面来讲还能起到清肝泻火,有一定的调理肝功的作用。如此多的切实的效果卖点,无论哪个厂家都不可能放弃它而去开发未知效果未知前景的新药。所以很多我们期待的药效其实是不一定能看得到的。这就需要对药品有个充分的认识。 另外影响中药药效的是它的用法。水剂中药含量低,那我就用粉剂中药嘛。殊不知,中药粉的药效主要靠的是析出操作。人医上常用的办法是水煮,而这个方法用在水产上就不太适合了。其实效果最好的是酒精萃取、氨水萃取、酸萃取,最后才是水萃取。氨水不适用于水产,所以我比较喜欢建议外用的用酒精浸泡中药粉;而内服的用有机酸或醋酸浸泡药粉。实在没办法的才用水煮,而直接混合那种能出效果简直就是意外了! 中药用时误区 中药由于有效成分析出较慢较少,所以药效来得较慢,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其作用成份的消化分解也比较慢。所以对于消化系统简单的对虾来讲中药想要出效果真的是不容易。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对虾养殖想要用好中药产品就必须等虾的消化能力比较强时才能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对虾不能过多太频繁的使用中药的原因。 另外要注意,据研究中药在对虾体内的血药浓度顶峰,出现在拌喂第四天到第五天之时。所以中药内服的话应该是连续拌喂至少四到五天,而不是常见的三天。这一点,也是我在实践中运用中药经常能出效果的一个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