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三平斋 2017-11-20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原创 小汉字见大历史 2017-11-19 18:48:19

很多人认为《說文》的局限是:许慎没有见到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說文》是以小篆为本,所以说解汉字有错误现象,这的确许慎的局限之一。

(常见误区:钟鼎器从西汉就开始出土有人研究,许慎见过金文的可能性很大,严格的说:金文、甲骨文是并列关系,不是先后关系。金文在字形并不比甲骨文简单,可以说是甲骨文是【俗体字】,金文是【正体字】)

但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因为:

对一个汉字造字本义,下确凿无误的判断,是非常有难度的,也是争议最多的。

从不同的前提出发进行推理,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前提」和「结论」自洽,可以做到自圆其说,也算是姑备一说。

这在人文学科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历史学研究,同一个问题,依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可以这么说,即便是今天,除了简单的汉字,如:「日、月、山」没有分歧,在「造字本义」的考释上,无分歧的汉字是非常少的。

所以,许慎的很明显错误,后人见到新材料,很快就修正了。没有明显错误的,在没有见到新材料,有确凿证据以前,我们依然要选择相信,或者说当做【一说】。

因此,我说这种局限是很次要的。而许慎真正的局限,有巨大负面影响,甚至是「桎梏」,简单说有以下几点:

  • 「六书」理论的局限

  • 「五百四十部首」的局限

  • 说解汉字【循环解释】的局限

三点详解的话,文章就有点长,不想看就到此为止。想涨点知识,就看下去。

明星八卦、社会奇闻,一目十行,看过就忘,深度阅读,都要付出一点专注度。

一、「六书」理论之局限

首先,我们熟知的「六书」理论并不是许慎发明,最早见于《周礼 (周官)》,但无具体所指:

《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最早具体定义「六书」的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別录》、《七略》,班固《汉书 艺文志》所引: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里说一下「保氏」这个官名官名,「保氏」属于《周官》六官之「地官司徒」。古代家国不分,保氏可能就是类似于贵族子弟的「保姆」和「老师」兼有的一种官职,「保」在殷周金文中的象形「保姆带孩子」的意味很明显: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后世所谓的「太子太保、太师,太傅」,其词源大概来源于此。

继刘向父子以后,东汉学者郑玄《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注》引东汉学者郑众之「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郑玄为后郑,郑众为先郑)

我们今天所说的「六书」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来的: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刘向(艺文志)、郑众、许慎三者的「六书」之差异: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表格引自: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4修订版,页103)

许慎「六书」千百年以来一直奉为圭臬,后世学者宁可修修补补、牵强附会,也不愿意改动一个字,许慎「六书」理论的问题在哪里呢?

1、因偏韵律牺牲了严谨。

哲学家冯友兰说中国古人的著作: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冯友兰先生说得真好,我是非常同意的。

中国的先秦哲学典范《道德经》,根本就不能不能用西方形而上学的逻辑方法进行研究,因为都是诗歌一般的语言,老子就是这样潇洒姿态:你懂,自然懂,不懂,你就走远点!!根本不屑解释什么!

所以,中国古人宁可牺牲「精确明晰」,也要注重「文采韵律」,甚至数学题都用五言诗来写。《說文》对六书的定义,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的骈文,但有些定义很模糊。

比如: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到底指的什么,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仍然是众说纷纭,古今学者对「转注」的解释大概有十几种(见裘锡圭,2014,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页105-106)。

包括:徐锴、戴震、章太炎这样的大学者都解释过,但到今天,都是众说纷纭,从未取得共识。这恐怕是学术史上的「奇迹」。

2、「象形」、「会意」和「指事」的界限模糊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說文》所举例的「日、月」属于「画成其物」的「象形」很好判断。但其实有很多字,并不能截然界定,它们到底属于「象形」还是「会意」或「指事」。

比如:「大」字,像「人张开四肢」之形,《說文》认为是「象形」: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我们来分析一下:

「大」如果是象形,但并不跟「日、月、牛、马」一样,就是表达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以是「象形符号」曲折的表达另一种相关的意思。

如果是「指事」,《說文》举例的「上、下」并不涉及具体事物的象形,古文字「上、下」只是一种单纯的抽象符号。就跟我们用+、-表示「加、减」一样。

最有可能是「会意」,但许慎又说「大」是「象形」?你不可能说许慎搞错了,你比原作者还懂他自己的理论和著作吧?

你对照上面《說文》的定义,你认为「大」属于那一类?

这样的例子还有诸如:「天、夕、立」等等。

3、举例不当

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說文》: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

《說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所谓的「人言为信,止戈为武」就是从许慎这里来的,但这个举例不是不恰当的,「信」其实是一个形声字,「武」是一个会意字,但没有「止戈为武」的意思,而就是【以止(脚趾)代人】,象形意思【一人持戈进攻】。许慎这个说法可能受了《左传》的影响。

显然,「会意字」有很多明晰有精确例子,比如:「明、林」等等,许慎为什么要用「武、信」,为了照顾韵律?

还有,最明显举例错误的是「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令、长」完全不是「假借」,这是非常肯定的。

「命、令」意义是相近的,二者古为一字,像「一口在上,对跪坐的人发号施令」之形: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长(chang)、长(zhang)意义上是有联系的,「长」象形「长发之人」,是「长者、成年人」的意思: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古代以【留发长度】表示人的年纪,如:「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等,所以,「长」即可以表示「长者、成年人」,也可以表示「长度」的「长」,「长」肯定就是多音多义的「破音字(多音字)」。

其实「令、长」,最接近许慎说的「转注」之「同意相授」。

真的很难理解,以许慎的学识,根本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许慎也知道「令、长」的造字本义。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后世抄书抄错了?????

另外,「六书」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汉字,有很多汉字不属于六书。比如:「歪」、「嫑、甭」、「羟」、「乒、乓」。

尽管许慎「六书」有如此种种的不合理,从汉代到清代,基本上没人敢颠覆,都是修修补补,尽量让其自圆其说,哪怕如是戴震、段玉裁这样的「学霸」,就是清代学者王筠补充过「累增字」和「分别文」的概念。

近代以来,甲骨文等新材料的出土,以及西学东渐东西方学术互相影响,取长补短,才慢慢走出「六书」的桎梏。

「六书」之后,新的汉字分类理论多如牛毛,基本上抛弃了「转注」这个概念: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图表引自论文:汉字分类及认知之研究与对外教学应用,林季苗,法国里昂第三大学 Université LYON III, Lyon, France,引用日期:20171119——

http://www.fb06./chinesisch/Dateien/hanzirenzhi_papers_lin.pdf】

二、「五百四十部首」之局限

从现代字典学(lexicography)的角度来说,许慎编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有检索系统的字典,这个检索系统就是「五百四十部首」:始于「一」而终于「亥」。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你肯定要问,为什么是整整540个部首呢?为什么是始于「一」而终于「亥」?

这就是许慎受到当时玄学——谶纬学的影响,当时经学和谶纬学的关系就好像今天物理学和化学的关系,像许慎这样身居高位的儒家学者,肯定是要研究谶纬学的。

引自《维基百科》: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谶纬学这套东西基础理论就是起源于上古《易经》的「阴阳」和《书经》的「五行」,汉代刘向父子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的「自然科学」,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重视,因为关系到自己的统治权。

我对这些方面不是很了解,只能肤浅的讲一下。

战国时候的阴阳家邹衍创立【五德始终说】:——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德(仁礼信义智)、五色(黄庆白赤黑)之间的相生相克,来解释释朝代更替: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所谓「秦人尚黑」,是「水德」,「秦水」克「周火」,汉取代秦,至于是什么【德】,学术上还有争议。王莽篡位说新朝是「土德」,那么汉应该为【火德】。光武中兴又改为【火德】。(我真的搞不清,有研究的人请指教)

【秦人尚黑】,所以今天电视剧中秦人军队出现都是黑黢黢的一大片;但现代考据已经证明,兵马俑刚造出来是非常俗套的五颜六色的,就像「王撕聪」说的「毯星」穿的东北大花布: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在阴阳学说中,「六、九」分别是阴数和阳数之和,六九五十四,所以许慎刻意的将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首,有很多部首并不合理。

比如:「屮、艸、蓐、茻」竟然是四个「部首」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你绝对想不到,这些复杂的字,竟然是部首: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今天凡是叫做【科学】的东西,基本上是公理系统(Axiom system),【公理】一定是最简单到不证自明(Self-evident)、最具普遍性的全称判断(universal judgment),不可能再有什么「隐含假设」,这样根基才牢固,方能盖起摩天大楼。

《說文》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将「部首」分解「最小、最基础、最普遍」的构件。就是为了迎合阴阳五行学说,即便牵强附会也在所不惜。

所以,「五百四十部首」虽然首次将数以万字的汉字,从字形联系起来,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方便检索和记忆学习,但局限依然非常之大。

今天,居然有些人还对「五百四十部首」进行「神化」,我觉得是不可取的。

三、说解汉字【循环解释】之局限

星爷的电影中有非常好笑的台词,其中就有【循环解释(circular explanation)】: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什么飞刀?

飞,是小李飞刀的飞,刀,是小李飞刀的刀。

【循环解释】是一种「逻辑谬误」不是【形式错误】,跟「男人是人」的【套套逻辑】差不多,逻辑上对的,但就是废话。

在而《说文》中充满了这种【循环解释】,随便举一些例子:

【考、老】:老,考也——考,老也;

【更、改】:更,改也——改,更也;

【追、逐】:追,逐也——逐,追也;

【寄、托】:寄,托也——托,寄也;

【奉、承】:奉,承也——承,奉也;

【极、栋】:极,栋也——栋,极也”。

在古代训诂学中这叫做「互训」,但现代字典是极力要避免这样的【循环解释】,是很低级的错误。

假如我不懂【奉承】二字,查《说文》查到【奉】,许慎解释【承也】,我去查【承】,许慎又说【奉也】,就什么都没查到。

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Apple的Mac和IOS好用,为什么今天智能手机小孩都会用?

就是做到了极致简单,不需要思考,符合直觉。编词典,要跟编人机交互的软件一样,要把读者当傻瓜。

四、结尾语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也即《十三经》,是古人读书的教科书,而这些经典又主要记录的是上古语言,有一些如《孔壁书》是用先秦古文字记录,由汉代人集结整理。

所以,古人在传授、讲解经典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经」:把经典一字一句真正的意思搞懂,也就是所谓的「注、解、疏」等等,而想要明经,就必须要懂「小学训诂」;经典流传不可避免会发生讹误,战乱等因素会导致经典的散佚失传,因此又诞生「文献校雠」之学。

而「五经无双」的许慎,在经学、小学的造诣都是一代宗师,所以,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二人都是近两千年来双峰并峙「大权威」,以致后人言必称【许、亚】,不敢怀疑,跳不出窠臼:

咬文嚼字:《说文解字》的三大局限

综上所述:

许慎搜罗当时最可靠的材料,进行最靠谱的整理和说解,费劲毕生心血写出了《說文》。

语言文字是进入一切学问之门的钥匙,《說文》就像一把打开「尘封历史之门」的钥匙,没有《說文》作为古今汉字的桥梁,今天释读先秦古文字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

(甲骨文发现的时候,王懿荣、刘鹗等学者一盏茶的功夫就认出了十几个字,古埃及文有罗塞塔石碑作为参照,加上商博良这样的天才学者,费了几年时间才释读出来)

《說文》同时对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都有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說文》之伟大就不赘论。

但《說文》成就和局限一样明显,加之许慎地位卓越,给后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然这个锅当然不是由许慎背,许慎又没说我「句句是真理」,何况偶像、权威都是后人竖立的。你怎么能指望近两千年前古人的理论,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裘锡圭先生在30年前的忠告:

汉代学者提出六书说是有功劳的。但是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之后,就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发展的桎梏了。

在崇经媚古的封建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离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好象汉字天生注定非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不可。

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争论究竟应该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入象形、哪些字归入指事、哪些字归入会意等等。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却大都是争论不出什么有意义的结果来的。可以说,很多精力是白白浪费的。

另一方面,文字学上很多应该研究的问题,却往往没有人去研究。直到今天,这种研究风气对我们仍然还有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

(《文字学概要》108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

我们知道,人类学术的进步的历史,大体上就是不断颠覆权威的历史。

所以,【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