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五菱宏光S1q0t6 2017-11-20



我的两个儿子虽然相差9岁,但都生在11月只相差几天,昨天给他们俩过了生日,晚上,我少有的拥抱了大儿子半分钟,我抚摸着他的头,因为我一不留神,他就长成了少年,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不再拥有他的童年。

欣慰的是之前有一天,大儿子对他妈妈说,妈妈,我的童年好快乐。

我知道他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真的快乐,第二层,他也意识到他不再是童年,而渐渐得进入了少年。


我回想起有一天,和大儿子路过他的幼稚园,他说爸爸,那就是我小时候做游戏的操场,我说哦,走啦,他依依不舍,我现在回想起来,了解了他的心境,他多想再多呆一会儿,回想回想那些儿时做游戏时有趣的画面。或许他多么希望生命的进程可以不用那么赶场。


生命是那么奇妙,在我的性格里有两层,一层是柔软的,恋旧的,细腻的。

另一层是急性子的,刚的,果敢的,掌控的。


而现在我发现这两层性格很有意思的各自分配到了两个儿子身上,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小儿子则是刚的,急性子的,霸道的。大儿子是个暖男,恋旧而细腻。



(小儿子霸气背影)


我对于儿子的教育上基本采取的是无为而治。


因为以我的历程来说,我太清楚作为一个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体会,领悟与历练。


在儿子的教育方面我喜欢一个成语故事,叫塞翁失马。

我们来回顾下这个典故,塞翁的儿子骑了马出去彻夜未归,塞翁说未必是坏事,第二天儿子引了一群马回来,塞翁说未必是好事,结果塞翁的儿子在玩一匹野马的时候摔折了腿,塞翁说未必是坏事,最后军队征兵,去战场的九死一生,塞翁儿子却因折了腿逃过一劫。


所以儿子的教育方面我也是秉承着无为而治。

怎样都很好,放手让他去体验百味人生。在体验中他总能成长。


现如今中国的家长基本走着两个极端。

一种是国内体制陪读逼孩子走牛娃路线,甚至有在孩子房间装摄像头监控其学习的。另一种则是陪出国用钱堆出所谓的减压教育。


其实,有必要么,压力不压力的主要还是取决于家长的态度与期望值。


这里我举几个身边富人的态度,不完全赞同,但觉得有一定参考价值。

*朋友F是某高大上企业的CEO,他有次去美国一顶级富人社区和那里的富人吃饭聊天,聊及教育,说国内家长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尽量入顶级学府,将来能成为优秀的医生或优秀的律师等等。富人社区的一些富人却观点不同,他们说,医生?律师?这些是为我们服务的职业,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他们?


*朋友乌鸦说,孩子么,多生点,总有一个能有出息继承你的家业的。

不用对孩子过多的期望,富人的孩子,啃老是一定的,或多或少,啃得轻就算是孝顺。(这道理想想也是,难道比尔盖茨还指望子女超越他并养他不成?)


再来说说我对大儿子的教育。

首先我不无度投入资金在其教育上的,要我看,要读,公立学校一样能成学霸,要不想读,一路砸钱让其读好的私立学校一样能成学渣。


当然上公立好的学校得有学区房,我倒真没刻意买过学区房,只是房子多了难免就会参杂一些学区房,在其中挑个好的学区就行。


以前有过这样一副漫画,一电视台采访一年仅18岁的百万富翁,记者问,请问你是如何年纪轻轻就拥有这样一笔财富的,您读书一定很好吧?小伙子回答说,我没怎么读过书,记者又问,那你一定是自学成才的吧?小伙子说,不是,就是18岁成人那年,父母突然给了我一百万,然后对我说了句:孩子啊,这些年父母没有培养你读书,这一百万就是你不读书省下的学费,拿着吧!


我想想其实这例子虽极端,但有一定现实意义。当大儿子长大要谈婚论嫁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一笔不菲的数字,比如1000万(没办法,通货膨胀了),然后对他说,孩子啊,以我们家的条件,你完全可以像其他富二代一样一路上私立,然后去海外留个学甚至父母举家去海外陪读,但父母舍不得钱所以没有按这条线路来培养你,只给你上了公立学校,诺,这1000万就是这些年在你教育上省下来的钱,你去投资套房子吧,首房首贷要珍惜啊,可别买小了啊!


再来展开讲讲无为而治。

就拿钢琴来举例好了,很多家长说最痛苦的不是陪读,而是陪琴。

这个在我儿子这边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目前他7级的钢琴水准。


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有一天他看到一小伙伴弹钢琴很动听,觉得想学,我说可以让他学,对于手指与心脑的协调性有一定帮助,但我说不要逼他练琴,就当玩具玩玩。如果有一天他没了兴趣就不玩。


我知道很多家长对于学琴这个事,大都是觉得既然练了就不应半途而废,就应该练出点样子,而我完全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钢琴可以比作孩子的一个大玩具,又可以促进协调性,但逼着练琴,就如逼着玩玩具一样,是件多么可笑的事。


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新鲜期之后,他不弹了,我说好啊没问题。

但当有一天他听到了一首感兴趣的曲目时,他又开始弹了,于是我又替他找了个老师,他时而就练练,可能也是有一些小天赋手指长,识谱能力强,偶尔练练,也考过了级。这个钢琴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我很契合,他说,他不建议为考级而考级,比如提前一年就开始只练一两首考级曲目,练得烂熟,孩子可以冲到9级甚至10级,但冲过之后就废了,孩子看到钢琴就吐,从此不再对此有任何兴趣。

所以这钢琴老师时而会教儿子弹些流行曲目,甚至把一些华彩的章节比喻成游戏,他说这个地方虽然难,但就如打BOSS关一样等等。


所以目前儿子对于钢琴这个大玩具的状态我是很认同的,偶尔练练但一直没有 丢了兴趣,偶尔考个级,也能冲得过,关键是没有陪过琴,以后无论他放弃也好,继续考级也好,都没所谓,随意!


另外关于游戏,大儿子的那句,妈妈我的童年好开心,这句话是由衷的。

他小时候,玩暴雪的游戏,暗黑破坏神,我非但不反对,还在家里联上两台电脑,和他一起玩,游戏中他取名叫宝宝萌,我取名叫爸爸萌,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一起走过石块狂野,我们一起搜寻过塔拉夏的八个古墓,战火龙时,每次我说龙要吐火了,宝宝快跑,宝宝嗖得就躲到一个角落,并说爸爸我藏好了,我们一起制作装备,一起搜边每个宝箱。一起探讨杀BOSS的策略。


还有星际争霸,我们一起联手抵御电脑AI,我堵口,他架坦克。

竞技类游戏是男孩子的天性之一,我觉得如果有个儿子,你还没联机和他玩过游戏,赶紧补上这一刻,这才是人生!


他在一所名列前茅 的公立学校里,成绩保持中上,虽然没我读书时的学霸范儿,但我觉得并没什么不好,他人缘好,篮球也打得好。女生缘和我当初我读书时一样,经常能收到女生的小纸条233333




(大儿子)

写得比较散,我知道很多家长各种焦虑,各种逼孩子,但其实效果来讲,你逼与不逼,恐怕不太影响结果的,正作用反作用也是无法精确拿捏的。

尤其到了逆反期,逼迫孩子往往会适得其反。


我有个亲戚家的小孩,小时候特顽皮,所以父亲管教严厉,从头管到脚,很多年前的一天,去他们家做客,有朋自远方来,居然小孩子在屋子里不出来,在看书,在我们夸他爱读书的同时,他父亲也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教育有方,但后来的状况令人意想不到,这孩子后来渐渐发展成病理性自闭与焦躁,如今长期得服药。事实上他家族的基因完全没有问题,一个淘气灵气的小孩被家长束缚得废掉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回想一下一定会后悔,何必要极致得管教与束缚,指望孩子怎样的出息,孩子健健康康才是首位啊,孩子能由衷说出句,妈妈,我的童年好快乐,多好。


迈克尔杰克逊是个成功的歌手,但他在他成功之后,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了同样一件事:去弥补自己童年的不快乐。


我一亲戚,定居加拿大,最近给孩子报了这个那个班,很多个班,我就纳闷了,他们当初定居加拿大的初衷就是觉得国内的教育体制压力实在大,所以想到国外让孩子轻松些。然后孩子的母亲说也太过轻松了,每天作业就只有两分钟,甚至没有作业,教的些东西也太过简单,她说难怪老外那么天真范儿,她呢又紧张了,怕以后孩子跟不上社会的需要,于是又加这课程那课程。真的也是蛮有趣的,早知道嫌压力小,还去加拿大学习干嘛。


另一个例子,是大儿子的同班同学,之前学习不错,也是个阳光少年,但她父母觉得这个学校不够鸡血,怕以后儿子不能成为顶尖的人才,所以就想办法转到了另一个学校,虽然学校排名差不多,但据说这个学校抓得更紧更鸡血。转去几个月后,他妈妈就后悔了,因为有时看到孩子在偷偷的哭。


我知道一些家长看过不少教育类的鸡血文章,觉得对孩子还不够狠,可以了,适可而止吧,不要把你的无端的焦虑传递与强压给孩子。


总框架上我崇尚无为而治,大致的点罗列如下

  1. 优质公立读读,省下的钱,等他踏上社会时给他作为启动资金。

  2. 国内教育压力大,但可以主动减压,至少不额外增加任何课程。适当游戏。

  3. 教育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认知工具,学到才重要,学历优秀可以算锦上添花,但不以牺牲所有童年及少年乐趣为前提。

  4. 父母的豁达、不随波逐流的言传身教本身也是能给孩子成长以启迪。父母以自身的提升为榜样(而不是总对孩子说,父母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全指望你了,你一定要争气之类的话,父母自己不去争气,凭什么孩子要 争气?)

  5. 掌握工具,学会逻辑与选择,将来适时的时机父母给予好的起点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