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刀刺死班主任,我们都是他的帮凶……

 baiwuguan 2017-11-20

又一个老师被学生杀了

又一个学生被自己害了

在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学,发生了一场血案。

高三重点班,全班第一的尖子生,在班主任身上捅了26刀。然后拿着刀,跑到老师的女儿面前,对她说:我把你爸爸给杀了!

鲍老师的女儿,无论喊多少声“爸爸,爸爸”,也不再有任何回应

一把弹簧跳刀,结束一个老师鲜活的生命,断送了一个孩子美好的未来,也造成两个家庭难以修复的创伤。

微博网友评论截图:鲍老师是一位好老师

那么,一向管教严格,“成绩好,懂礼貌,孝顺”的罗某杰,为何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变得极度凶残暴力?

1

血案的缘起:一次“作业纠纷”

罗某杰的老家在沅江市草尾镇兴乐村,父母在镇上开着一家药店,还是当地的“赤脚医生”。

平常百姓家的孩子,母亲管教严格,对学习成绩要求很高。

在邻居眼中,他“成绩好,懂礼貌、孝顺”,以至于血案在当地微信朋友圈疯传时,他的邻居都不敢相信,这孩子会杀人。

在老师眼中,罗某杰自身勤奋,成绩从全班二三十名冲到第一名,属于“一点就通的那种”。

这种学生,作为老师,尤其是备受升学压力的带班班主任,恐怕恨不得把他捧在手心里吧?

鲍老师为人和蔼,教学幽默,平时总是笑眯眯。他会在夏天,骑着自己的电车给学生送藿香正气水,一人发一瓶,还会在冬天,给班里有点小咳嗽的学生,送熬好的可乐姜茶。

私下里,他是学生的“鲍子”,更是学生的“鲍嗲”,他教了罗某杰3年,为他申请助学金,关注他的成长。

三年啊,就算是宠物,也会摇首乞怜,何况是日日相伴一起战斗的老师?

但悲剧,只是因为一次“作业纠纷”:鲍老师布置大家观看一部励志电影,要求写完观后感再放假。

罗某杰和鲍老师说他不想写,“声音不大,但态度不好,很多同学都能听到”。班主任鲍老师明显有些生气了:不想写就转班。

老师离开后,他起身去厕所,并一直在走廊上逗留。在被班主任看见、叫到办公室前,他把放在教室窗台外的水果刀,揣进了兜里。

悲剧就在只有他们两人的办公室里发生了。

后来有同学说,当天班主任批评的,不仅是他当天不端正的态度,还有最近起伏较大的成绩。鲍老师让他报了号码,当打给父亲的电话无人接听,鲍老师正准备拨通母亲电话时,站在侧后方的小罗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了班主任……

2

罗某杰:一个内心极度自卑的少年

在家里,罗某杰很少出去玩,经常一回到家里就开始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还在奶奶癌症期间,与母亲一起照顾奶奶,是邻居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母亲管教很严,别的孩子一周100元生活费,他加上早餐都只要20元,而且还会省出一部分买漫画。

性格的内向,外加母亲太高的要求,让罗某杰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出生于农村,寄宿在学校,深知学习是唯一体现自己价值的标准,于是,奋力前行,成绩突飞猛进。

如此优异的他,平时却只爱在成绩不太好的同学面前炫耀,说自己又考高了多少分,但几乎不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流。

归根结底,唯有在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面前,他才能寻求到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

他有些孤僻,沉默寡言,没有什么朋友,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个自卑的自我,和“斗破苍穹”之类的漫画,孤单相伴。

当罗某杰在派出所被问为什么杀鲍老师时,他仰起头,东张西望,眼睛闪躲。

“很后悔自己的行为,也非常对不起老师和他的家人。我觉得老师太严厉了。自己既为出校时间被挤占感到憋屈,更为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动,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罗某杰说。

3

报复的背后:内心的无助和恐慌

罗某杰杀害老师后,并没有逃跑。

他把刀扔在现场,跑去走廊,试图跳楼。期间,一言不发。

学校的老师王平说:能看出来,他跳楼的时候,不像假装,他很害怕。

他不仅跳楼害怕,他在听到鲍老师那句“不行就转班”时其实就已经极度害怕了。

甚至于,在他生长过程中,他一直都在害怕。

他害怕自己不够优秀,不被父母接纳;

他害怕自己成绩不够好,能力不够强,不被同学和老师喜欢;

他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没有优越感,不被理解,从而远离人群。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

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使用暴力。

罗某杰在“好孩子”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极强的自尊心,稍微受点挫折,反映就特别敏感和强烈。

一场普通的冲突,最后演变成暴力行动,触发了血案。

4

好学生思维正在害死更多人

我们总是把惹事生非的标签贴在学渣身上,信奉着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听话乖巧,然而回顾这些年的校园案件,其中不乏是“学霸”作案。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因对生活琐事不满,向室友的饮水机中投毒。林森浩说:“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他掌握了满腹的医学知识,却没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心地。

2004年,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加爵在杀死4名同学后藏尸宿舍,而其中2名同学仅仅是因为“恰好在那时间来找人”而丧命。

马加爵在监狱里的《忏悔书》中写道:“我的母校是云南省名气最高、实力最强的高校,就业前景是很好的,很多报纸上渲染的就业压力我是没有感受到的。”

难以想象,社会还会纵容出多少个这样的“好学生”。

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浸泡在蜜糖罐里长大。当惯了他人口中的“别人家孩子”,难免不自恃清高,看谁都愚蠢。

家长的苦口婆心听不进去,认为是啰嗦着没用的道理;

老师善意的批评无法接受,认为是没事找事,鸡蛋里挑骨头;

同学之间的沟通更是不屑一顾,认为真理都在自己的想法中。

在这起血案中,语文老师就曾提及在不少同学眼里,罗某杰有些看不起人,性子孤傲。

在这样的思维之下,父母没有身为家长的威信,老师也失去了权威。

病态的衡量标准之下,我们不仅担心着孩子压力过大自杀,还为孩子冲动之下杀死父母、老师而惊恐着。

“因为我是好学生,我想干嘛就干嘛。”

因为我是好学生,所以即使我撒谎老师也全盘相信;

因为我是好学生,父母纵容我、溺爱我,我只需要成绩好就能得到一切。

而且,学霸们仗着成绩好,开始会怀揣一颗侥幸的心理小心翼翼地试探。

当错误一点点被容忍,因为被重视而享受诸多原谅时,侥幸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

英国女教师校长工会曾在分析学校行为时指出,在面对挫折时,“好学生”的情绪也显得更加敏感。

一次小小的分歧,一次考试的失利都很容易造成他们过激的反应。

“绝不能听到不好的评价”这样的想法使他们无法接受生活中的打击,铸就了一颗颗“玻璃心”。

“抗拒作业”这一幕在罗某一位同班同学眼中似曾相识。

“老师要求他默写,他不想默写,然后老师就回复他‘那只能抄书了’。”这名同学说,当时看见罗拿出一把刀在桌子上刻起来了,“一边咬牙一边说‘杀’”。

5

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

我们的孩子2岁学奥数,初中就掌握了美国大学才学会的数学知识;

我们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囊获奖牌无数,站在金字塔顶享受世界的喝彩声;

可是他们一次次挥刀直指班主任,拳打脚踢父母朋友。

这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他们不是考了高分就会自动学会诚实善良,学会自我治愈的天才。

健全情操的教育,不在课本里,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杀死满小区青蛙的家长如何教会孩子体恤生命?

口口声声“不要和成绩不好的孩子玩”的理论如何教会孩子尊重与平等?

拼命吹捧着考高分才是有出息的人们,怎么让孩子承受考试失利的自我怀疑?

思想家罗素曾言:“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是根据于外在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据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是不确切的。”

我们无法改变目前的教育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理环境。

最重要的生命教育,绝不该被遗忘。

从呱呱坠地开始,从开学第一课开始,从步入社会开始,真善美的教育应该融入到孩子们每一天的生活中。

“成绩好”代表你聪明,或是努力。

它和善良、真诚、乐观千万个美好的特质一样,只是组成我们个性的一部分。

“成绩好”不代表肆无忌惮,更不代表拥有胡作非为的权利。

错误不该被容忍,成绩不好更不应该成为人生无望、没出息的代名词。

就像龙应台说的:“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让孩子有个健全的心智比为了好成绩而失去人性更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