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教育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转)

 山花烂漫开 2017-11-20

   美国人强调让孩子懂得怎样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做出自我选择,这是美国家庭教育的基本观点。在谈到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时,儿童早期教育专家布朗先 生说:“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一样重视道德教育,但更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要孩子学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怎样自己做决定。美国人强调让孩子懂得怎样在社 会允许的条件下做出自我选择,这是美国家教的基本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美国家庭重视创造机会给孩子自由,比如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发展的问题。中国 人一般要求孩子的选择必须跟家长的意见一致,美国人却要求尊重孩子个人的选择。在美国家庭,孩子不但可以参与家庭各种活动,还可参与各种大事的决策。”
      周苗苗同学介绍说:“美国的父母很重视孩子多方面的发展。我那个美国小 姐姐功课不是很好,可她很擅长艺术类的活动。有一次她考试考得不理想,把成绩告诉妈妈后,她妈妈不仅心平气和,而且还为她开脱说没关系,挺有意思的。我 想,如果是我妈妈肯定就不会这么说了。那儿的父母不会说孩子哪儿不好,很重视他们个性的发展,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性的东西比较多,要求性的东西比较少。 美国的父母强调孩子的自由发展,不会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孙 宁同学觉得:“中国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特别迁就,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挪威的父母不这样,该怎样就怎样,大家都是平等的,注重从实际出发。比如,孩子 有任何事如果不需要别人帮助,父母绝对不会过分热情地去帮孩子;你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能帮就帮,不能帮就会直接地告诉你帮不了你,你再想别的办法。不像 咱们这里的父母,热衷于插手孩子的事,有时候自己做不到也要勉强为之,百分之九十九地满足孩子。这样,别管父母是真爱或是溺爱结果都一样,对孩子的个性发 展没有什么好处。”
     周苗苗同学说:“我在的美国家庭的父母特别注重对孩子的表扬,比如学习进步了、晚会打扮得漂亮、熟练操作电脑等等都会得到父母的一番夸奖。孩子会认为父母是重视自己、尊重自己,心里总是很愉快,愿意做得更好。”
      肖 玲同学觉得国外的父母对孩子同样也很疼爱,但绝不是溺爱,和我们爱的方式不一样。她说,每周双休日,我们的父母都是让孩子上各种课、补习班,但是美国妈妈 会抄起电话给邻居或同学打电话:“你的孩子有时间吗?请他到我家里来玩,我开车去接或送都可以。”国外的父母都很忙,但他们一定会抽出时间来把自己的孩子 安排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肖玲说,她在的那家孩子每天看的节目妈妈都有安排的,很严格,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事先跟孩子讲好,而且她会把对孩子 有益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提前录下来。
     谈到民宿活动对个人的影响时王洋同学说,西方的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挺大的,在国外,当一个孩子18岁时,在成人仪式上,市长会给每个学生签字,这就意味着孩子应开始为世界、为社会做些事了,这是孩子的责任,不要再依赖父母了。
      谈 到尊重孩子,周苗苗的母亲说:“过去只是把她当个孩子看,尽量让她生活上满意,感情上交流少,很难与孩子沟通。她出去学习回来后,向我们讲了美国的父母很 注意孩子情绪上的变化,发现情绪不好就问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孩子的谈话中,我们感到不能再把她当成小孩子了,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注意她的感情生活。有 一次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我现在看问题不像以前那样狭隘了。’这时,我就肯定她,鼓励她,她非常高兴。接着又跟我说了许多心里话,我终于找到了与 她沟通的接合点。”
     看来,民宿活动不仅使中国青少年亲身体验了西方家庭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多了一分独立意识和对父母的理解,也改变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认识,进而引发了对我们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反映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也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趋于保守,管孩子事无巨细,而西方国家趋于开放,一些父母对孩子只管原则,不拘泥于小 事,给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中国的父母习惯于站在“长者“的位置上对待孩子,西方的父母更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中国的父母疼爱孩子,热衷于替孩子做事,西方 的父母把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作为爱孩子的基本准则。习惯了服从、依赖的中国中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与国外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体验了西方的家庭生活,他们 由不习惯到习惯,由好奇、欣赏到融入其中…… 我们试想,如果中国的家长也能为孩子创造宽松、平等、有尊严的生活空间,我们的孩子是否也会有所改变,是否可以生活得更愉快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