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托儿所,原为英华书馆,位于武进路412号,建于1892年。该建筑特征为晚期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略具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屋面为四坡屋面,瓦片为机制平瓦,有青瓦、红瓦两种;粘土青砖墙体,红砖线条,主立面用连续的清水红砖券式外廊,采用圆形和扁圆形拱券,外檐出挑,二层两窗之间有雕花古典柱式,砖雕精细,东楼东立面底层入口有爱奥尼柱组式装饰,两端呈叠涩造型、厚实有透视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礼查饭店(AstorHouse)是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主要外资旅馆之一。1959年以后改名为浦江饭店。礼查饭店坐落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外白渡桥北堍东侧,今虹口区黄浦路15号。在礼查饭店的繁盛时期,其西侧百老汇路对面是百老汇大厦,南侧隔苏州河与上海外滩建筑群相望,紧邻的黄浦路边,集中了美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十余个国家的领事馆。 现在的外滩源1号就是以前的英国领事馆,是外滩唯一一个拥有大片花园绿地的建筑,在外滩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此壕气也是够霸气!对了,它也是外滩唯一一座建于19世纪的老建筑,可以称为外滩建筑群的老大哥了! 大光明电影院,是上海老字号,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曾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第一家四星级电影院。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同时也画下了中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的轨迹。大光明电影院,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盛名,它始建于1928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电影院的开张剪彩;1933年,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重建。 和平饭店是上海市地标性建筑,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20号,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1929年,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景云里建造于1924年,只有坐北朝南的3排三层小楼,是上海很普通的石库门,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此,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 上海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由英公和洋行设计。1864年清政府于现址设江海北关,关署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大体原样。此后,中国海关实际上被英美法三国领事馆参与的税务委员会所控制。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创立于1880年,总行设于日本横滨。天津分行开设于1899年。其主要业务是:存放款、进出口押汇、汇款、代理日本银行寄存保管等。该行任用华人魏信臣为买办。“七·七”事变后,该行为适应战争需要,业务迅速扩展,在津开设多家分支机构,并改变了其国际汇兑银行性质,功能类似国家银行,同时受日本政府指令,扶持成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行被国民党政府中国银行接收。 上海电报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7号,是原大北电报公司营业地,现为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907年建成。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招致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为招商局集团前身。 上海日清大楼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