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知识】温州首位状元徐奭

 政博 2017-11-20

小编说

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领略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那么,对于家乡温州的历史,大家又知道多少呢?这一期,来听听温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徐奭的故事。


徐奭,幼年和少年时代在泰顺度过,后跟随其父游学于福建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并从瓯宁开始走上仕途。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壬子科,徐奭中状元及第。他是温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因他以瓯宁籍考上状元,世人多以为徐奭为福建人,以至于温州典籍记录不详。

徐奭,字武卿,原籍瑞安百丈木棉村(今泰顺司前溪口村),系泰顺徐姓始祖徐相十世孙。徐奭继省试夺魁后,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参加殿试,一举夺得状元。徐奭当年的殿试论题是《铸鼎象物赋》,其中有“为时人所推重,名噪天下”的名句:“足惟下正,罔闻公餗之猗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其意为:鼎足平正,没有听说鼎中之美食倾斜倒掉的;王朝永固,取决于君王大臣的威严重信。据欧阳修《归田录》说,宋真宗是个喜欢以文辞取士的皇帝,但是也非常重视外表气质和才识独到之处。每次亲自赐进士及第后,必召其中文才最佳的三四个人,并列站在殿堂之上,加以详细观察,然后将第一名进士即状元赐给那名形神光明磊落的人。但有时宋真宗也会被其中某篇论试文章中那些文辞有理趣的句子感动,而将状元相送。徐奭因“足惟下正,讵闻公餗之欹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之名句而受宋真宗青睐,遂得进士第一。徐奭高中状元后,宋真宗给他下了一道圣旨,该圣旨实物已失,内容题于泰顺《仙居(徐氏)祖传历代祖宗画像》题款中,云:

敕状元徐奭:皇帝制曰:‘窃惟入侍经筵,必资多闻博学之佐,出使藩臬(一种官名),宜简穷材硕德之臣,非闻望素优,曷得吏民帖服?今科一甲进士徐奭龙首高登,蜚声唧唧,鳌头独占,鸿誉魏魏,不特海内惟尊,抑亦天朝倚重。兹特委尔荣行,须朕简命,宣我威信,俾国体之共尊,振尔纪纲,令君命其不亵如,朕亲临尔其懋哉!’大中祥符五年八月。


《玉壶清话》记载这样一件事:北宋开宝五年(972),有一位少年名艾颖,赴考途中遇到一位学者模样的老者。老者回头对艾颖说:“你此次应考必登状元。”艾颖感到十分奇怪,说:“我平时少有师友,加之家中缺少典籍,凭着我现在学疏才寡的情形,最多只是看看热闹罢了,怎么敢奢望高中状元啊!”老者说:“吾有一卷书要送给你,你在此等候,明日奉上。”次日老者果然送书来,竟是《左传》第十卷。老者对艾颖说:“凭此卷书不但能取富贵,四十年后亦有人因此书登甲科,然而寿命和官禄都比不上你,切记。”艾颇感诧异,遵照老者吩咐时时讽诵《左传》第十卷。后来会试时的论题是《铸鼎象物赋》,艾颖因为熟诵《左传》第十卷,事在卷中,一挥而就,结果深受皇帝喜爱,擢甲科第一,高中状元。后四十年即大中祥符五年,御前放进士亦试此题,徐奭为状元。艾颖夺魁后,几经改朝换代,最高官职为户部侍郎,78岁卒,而徐奭最高官职为开封知府,63岁卒,正应验了那位老者“龄禄俱不及君”的话。

徐奭取状元后,首任兴化知府(今福建莆田一带),大中祥符八年(1015)升任直隶侍郎,后以著作郎值集贤院(集贤院与昭文馆、史馆并称三馆,掌理秘书图籍等),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在任试考官期间,因偷拆试卷事发,被贬官洪州(今江西南昌)。宋仁宗即位(1023)后,升任徐奭为两浙转运使(转运使在宋代经济体系中是个监督州军财政的官职),协助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治理河道。《宋史列传第六十》:“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多湮废,水侵民田。诏(赵)贺与两浙转运使徐奭兼领。”《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六》:“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封丘赵贺,言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堙废,水侵民田。即诏贺与两浙转运使徐奭领其事,伐石增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流民归占者二万六千户,岁出苗租三十万。” 由于兴修水利有功,徐奭得到朝廷褒奖,升迁礼部郎中,知制诰,负责起草机要诏令,但因过于热衷功名,引起同僚嫉妒,久不得升迁。天圣八年(1030),刘太后降懿旨封徐奭为翰林学士(正三品),权知开封府,不久竟暴病死于任上,坟葬故里(今仙居岭下村)。死后七十多年后,宋徽宗赐其号冲晦先生。


自唐以来,浙北及中原一代的仕人或旺族或为躲避战乱或为寻桃源而居,纷纷迁居与世隔绝的现泰顺境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有利地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徐奭先祖徐相于唐宝历元年(825)定居今泰顺司前溪口村,即以耕读训导子孙,为将来徐氏家族的文风鼎盛奠定了基础。除了出了个温州第一个状元外,徐相的六世孙徐暹年轻时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后于宋雍熙四年(987)从木棉村迁居仙居村。徐暹入迁仙居后,人才辈出,出现了徐涓、徐元德、徐容等大儒,为永嘉学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标志着泰顺文风进入了鼎盛时期。徐奭是徐相第十世孙,在泰顺度过幼年和少年时代后,即跟随其父游学于闽瓯宁(金福建建瓯县)一带,并于瓯宁开始走上仕途,因此世人多以为徐奭为福建人,至于温州有关典籍也记录不详就不奇怪了。



来源:摘自市政协文史委编撰《温州状元》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