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9 | 如何寻找故事核?

 昵称38696288 2017-11-20



导  读

    

 

故事核就是故事的核心情节,也就是所谓的“点子”,戏剧上称之为“包袱”。没有好点子,就写不出好故事,对于人物特写这种短小精致的文体来说尤其如此。想在千把字的篇幅里,牢牢锁定读者的注意力,没有超常的故事核很难做到。


我们可以用非虚构作家杰克·哈特的故事的基本模型和小说家杰夫·格尔克的“心结”理论来理解故事核。哈特认为,故事的基本模型就是“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格尔克认为,“心结就是令人陷入困境的东西”。其实,两人的说法很相似,故事都与“困境”和“冲突”相关。一般来说,困境越艰难,冲突越激烈,故事核也就越精彩。


回头看这篇人物特写,就是因捕捉到“故事核”而让人读后沉浸其中的范例。“虎”班长遇上“熊”兵,对主人公来讲就是困境,就有他应对的后续故事,故事核十分抓人眼球。细读整个故事,你会发现故事核不仅是情节(内容),还隐含了结构(形式)。开篇作者直接将核心情节抛出,随后的行文中只速写了3个情节(或画面):“剪腰带渐进式减肥”“绑绳跑情感带兵”和“虚晃一枪射击”,一个猛虎嗅蔷薇的“虎”班长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和初稿比较,大家会发现,初稿有个人物特写典型的问题:跌入叙事窠臼了。(具体分析,详见士兵面孔公众号里《运用细节凸显人物报道的表现力》一文)初稿人物的核心性格有了,但情节有些松松垮垮,很容易让读者出戏。不过,有一对字眼和一处细节打动了我。“熊兵”与“虎将”,通过剪腰带渐进式督促胖兵塑形。我眼前一亮,提示读者开篇就抛出悬念,紧紧围绕熊兵遇上虎将这个故事核来刻画人物。有了这样的想法,写作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节拍(或者叫“对手戏”)和转场。这方面的技巧推荐大家一部书和一个短篇小说: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制作的原理》,严歌苓短篇《黑影》。感兴趣的读者作者,可以好好看看作者刘汉帝这篇创作谈,他是如何处理这些写作上的难点。


关于故事核的案例,大家也可以看看士兵面孔上刊发过的《不给班长打电话》《当博士爱上下士》《“黑牛”站着睡觉了》《慢跑班长》等。这里再次感谢刘汉帝不厌其烦地修改稿件,也欢迎对人物特写感兴趣的作者以来信、投稿的方式共同探讨小特写的故事化写作方法。


     

                                                                        ——王振江







看到面孔,才能触摸心灵

——我写《“熊”兵“虎”将》

文/刘汉帝



“看到的是面孔,触摸的是心灵。”这是《士兵面孔》秉承的理念。而在采写《“熊”兵“虎”将》时,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看到面孔,才能触摸心灵。作为写作者,只有首先在自己脑海里构建出对人物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才能将这种认识付诸笔头,才能让读者透过你的文字感受到人物的魅力。


这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但对稍有点经验的作者而言,却也容易忽略《“熊”兵“虎”将》并不是我写的第一篇“士兵面孔”稿件。此前几篇“士兵体”稿件从采访、构思到完稿一气呵成,反而没有太多创作感受。这次的不同在于,由于工作冲突,初次采访和初稿并不是我亲力亲为。拿到同事完成的采访素材和初稿,我计划用一整夜时间来完成改稿。然而那一夜的改稿过程,却是我迄今为止最痛苦的改稿经历。当然,这痛苦与初稿或者采访质量无关,而在于自己对人物直观认识的缺失。


第二天我来到连队,第一次见到笔下人物王传明,并进行了近2个小时左右的采访,随后我又找到王传明带的几个新兵聊天。


面对面的访谈,让我对王传明这个人物有了3个直观的印象:参加过国际军事比赛和空军猎人集训,自身素质十分过硬;今年新兵射击考核,他带的8个兵6个成绩优秀,组训很有方法;很少训斥或者批评新兵,性格有些温和。从采访中得来的这3个直观印象和几个小故事,成为了我动笔前罗列的备用素材。可是这个人物真正最打动人的地方在哪儿?故事又该怎么写?


个人素质优秀,仅仅是让他进入了我的创作视野,但作为一名班长,光个人优秀是远远不够的。王传明恰恰拥有这种“传导优秀”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他不是一味的对兵严厉,“如果我非让他趴那儿瞄够半小时,他可能瞄十分钟就开始走神了”,他所讲的这种朴素无华的话语,反映出他组训思路上与其他班长的差异,我认为这是这个人物的亮点之一。新兵还跟我讲,犯错了其他班长经常就是批评或者训斥,而王班长几乎不会这样,“我跑不动想放弃的时候,他也不批评我,就是拉着我跑。”“班长都亲自带我跑了,我就感觉很不好意思……”


我逐渐意识到,王传明组训确实很有一套法子,但这些法子背后,是他善于观察分析、善于推己及人、温和不易怒的性格特点作为支撑的。通常的印象中,一个优秀的班长在训练场上,是刚韧严厉的,是风风火火的,但王传明却不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我能想到的比较贴切的形容。这便是这个人物最大的亮点,或者说是这个人物故事的精神内核。


把握了这个特点,再来选取素材的时候,我就很清晰的知道了哪些素材是可以为这个核心服务的。比如他不动声色地剪短新兵的腰带,温柔地“逼迫”新兵减肥,比如他拿背包绳拉着新兵跑步,比如他更愿意表扬新兵而不是批评,比如他懂得对新兵而言射击真正的难点在哪儿……这一个个看似孤立的故事,串在一起便勾勒出一个优秀班长的直观印象。


描写的是面孔,勾勒的是心灵。我认为,包括《士兵面孔》在内的非虚构写作,限制我们过多的使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直击人物内心。作者的任务便是,用文字去描写场景,描写故事,描写面孔,靠一个个“切片”勾勒出自己脑海中所构建的人物形象——不断逼近人物心灵,而不直达人物心灵。这样当读者读到文字,读到故事的时候,人物形象才会在读者脑海中悄无声息的构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