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认为TBCB主要适用于支气管镜下不可见的弥漫性肺部疾病(diffuse lung disease, DLD)及肺移植后的监测,亦可借助EBUS和(或)C形臂X线透视定位下进行肺外周病变的活检。
1.DLD:病因复杂,需要结合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组织病理来诊断。ATS/ERS/JRS/ALAT在2011年关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官方共识[4]中指出,若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有典型表现,可诊断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但如果HRCT不能显示典型的UIP,必须考虑手术活检。对于DLD患者来说,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因为疾病的治疗方式和预后都取决于诊断。外科肺活检(surgical lung biopsy, SLB)是诊断DLD病因的金标准,但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受心肺功能限制等因素,临床开展并不多;传统的经支气管钳夹活检(transbronchial forceps biopsy, TBFB)因获取的组织标本小,质量较差,难以满足病理诊断的需要,不推荐用于DLD的诊断[3,5,6]。因此,仍有许多DLD患者无法得到确切诊断,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2009年Babiak等[3]首次将TBCB应用于41例疑诊DLD的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进行TBFB和TBCB,结果39例患者通过TBCB得以确诊,且TBCB获得的组织标本体积大,质量高,标本内部组织结构破坏少,能满足病理学家诊断DLD病因的需要,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此后,TBCB相继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据现有文献报道,全球已经有900余例DLD患者进行了TBCB。2016年的两篇荟萃分析结果表明,TBCB在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的病因诊断率达到84%以上(分别为84.4%和92.26%)[7,8]。
2.肺外周局部病变:肺外周局部病变的病因诊断也是经常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这类患者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常常无异常发现,即使借助EBUS进行TBFB,有时也难以到达病灶部位,并且钳夹的组织标本也常常不尽如人意。Schuhmann等[9]首次在诊断肺外周病变病因上对TBCB和TBFB进行对比,这项研究选取了31例肺部外周实性结节的患者(最大直径<40>40>P=0.29),但TBCB获得的标本面积明显大于TBFB(分别为11.17 mm2和4.69 mm2,P<>
3.肺移植后的监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 BOS)是影响肺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最主要并发症,肺移植术后存活5年者发生BOS的几率超过50%,存活率仅为30%~40%,且BO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呈正相关[10,11]。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和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已被证明是发展为BOS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BOS的方法,因此早期发现并治疗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是降低其进展为BOS的重要途径。
通过肺组织活检可以发现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和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使用标准活检钳进行TBFB是评估肺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主要方法[12],但通过TBFB获得的组织标本存在样本过小、人为挤压严重、缺乏肺泡和小气道组织的问题。有研究结果表明,为确保病理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至少需要钳取10块组织标本[13],但是组织标本取样越多,出血和气胸的发生率就越高。为解决这一问题,Yarmus等[10]和Roden等[12]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对TBCB和TBFB用于肺移植后活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两项研究获得了类似的结果:TBCB能够提供更大、更高质量的组织标本,TBCB可以安全替代常规的TBFB来监测肺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情况。另外Roden等的研究结果表明,3块TBCB活检组织标本就足够用于肺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