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Wdjljjfj 2017-11-21

1.导读

煽情是文人的膝跳反应,这是作者说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在类似煽情的思维中,习焉不察乃至不能自拔。这种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常常让我们难以对事态做出理性的判断,是该用理工科思维取代文人思维的时候了。《万万没想到》的作者万维钢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许多生活中的道理,那些理工科思维的产物。

这几年流行一个词——“走心”,如果说“走心”是用情绪,那么“走脑”就是用理性。理工科思维恰恰告诉我们,凡事要多走脑子少走心。

2.用理工科思维代替文人思维

[一和一万]据说是斯大林说的,“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统计数字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一个具体的人。

[文人思维]我们的首要技能不是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善恶美丑。也许这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有时候他们管这种评价叫“价值观”,但所谓价值观无非就是给人和事贴或好或坏的标签。

[取舍思维]英文有一个形神兼备的词可作解释: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讨价还价一番后达成交易,既不美也不丑,既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唾弃。斤斤计较地得到一个既谈不上实现了梦想也谈不上是悲剧的结果,完全不文艺。

[两套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把人脑的两套思维系统统称为“系统1”和“系统2”。前者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地对事物给出一个很难改变的第一印象;而后者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的计算。文人思维显然是系统1的集大成者,而理工科思维则是系统2的产物。

[奥运会上的避孕套]伦敦奥运会组织者给运动员准备了15万个避孕套,在奥运开幕仅仅五天之后被用完。梁文道、蒋方舟和阎连科三位文人对此事发表了意见。梁文道说他从来都是公开支持性产业和性工作者的。蒋方舟说拥有优秀基因就会花心。阎连科说中医认为以毒攻毒,性可能也是一个疏通渠道。他们怎么不算算一万名运动员5天用掉了15万个,这是每天6次的水平(如果是发生在运动员之间)!真正合理的解释是大部分套套被运动员拿走当纪念品了。

[两种机制]物理学家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都不但不爱看,而且还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3.烧脑甚至反常识的理工科思维有哪些?

[确认偏误]王小波感慨中国人听不得坏消息,一旦学者敢提供坏消息就恨不得把他们像花剌子模的信使一样杀掉。真正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所有国家的所有人都有花剌子模君王的毛病,只是我们不是杀掉坏消息,而是只听“好”消息——那些能够印证我们观念的消息。这个毛病叫做“确认偏误”。

[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技术专家约翰逊提议: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这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避免那些有预设立场的说服式文章,尽可能接触第一手资料,为此甚至要有直接阅读数据的能力。

[虚伪的一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指出,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如果说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也就是说,两个理性的人好比两台计算机,如果给他们完全相同的输入,他们一定会计算出相同的结果。

[负面偏见]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恐惧和冒险是人两种非常基本的感情。进化心理学认为恐惧来自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而冒险来自人的求偶本能。但这两种情绪的重要性并不一样,人一出生就有自我保护本能,而求偶本能则是长大后才有。也就是说,知道坏比知道好更重要。

[随机]有些事情的发生,跟它之前发生的任何事都可以没有因果关系。你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让它一定发生,也不能让它一定不发生。人们经常错误地理解偶然,总想用必然去解释偶然。为偶然事件大惊小怪,甚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幼稚的表现。

[误差]偶然因素永远存在,即使实验条件再精确也无法完全避免随机干扰的影响。所以“真实值”非常不易得。而且别忘了科学实验是非常理想化的事件,大多数事情根本没机会多次测量。

[赌徒谬误]假如你一个人在赌场赌钱,一上来运气就不太好,一连输了很多把。这时候你是否会有种强烈的感觉你很快就该赢了呢?这是一种错觉。赌博是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下一把的结果跟以前所有的结果没有任何联系。

[没规律]发现规律是人的本能,以至于我们在明明没有规律的地方也能找出规律。人脑很擅长理解规律,但是很不擅长理解随机性。发现规律任何时候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而理解随机性却是只在现代社会才有意义的一个技能。

[小数定律]如果数据足够少,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感觉就好像真有规律一样。这个现象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称为“小数定律”。小数定律说,如果样本不够大,那么它就会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跟本性一点关系没有。

[阴谋论]人们总是希望能给复杂而混乱的世界找个简单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有某个强大的力量,怀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控制一切。阴谋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就是不承认巧合,不承认有些事是自然发生的,认为一切事物背后都有联系、有目的。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一套纯机械的机制,不是谁“想让”它发生它才发生。认为凡事都有目的是普通人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根本区别之一。

4.艺术人文领域也需要理工科思维

[艺术变技术]桥段,是剧情的基本粒子。好多桥段是被反复使用了的。既然如此,有没有可能干脆将所有被用过的桥段分门别类,像笑话俱乐部一样,不计细小的差别,全部列出来?这件事已经有人做了。它把编剧从艺术变成了技术。

[过劳经济学]所谓“健康无价”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每次出行都冒着交通事故的风险,但我们还是决定冒这个险。所以对待健康和工作的正确态度,不是一味强调某一端,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结算。一个选择了高风险高回报的人在健康出问题以后应该愿赌服输——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很可能还是这样选。

[“最不坏”的核电]“核”使人想到原子弹,“核电”则更进一步使人想到癌症。以前人们不喜欢核电,现在人们恐惧核电。我们假设全世界核电站每隔10年就会发生一次切尔诺贝利水平的大事故,导致4000人死于癌症。那么,每年因为核电站事故而死于癌症的人将是400人。这能坏到哪儿去呢?我们有权为了取得能源而牺牲这400个人吗?事实是我们中的所有人早就这么选择了!我国每年有数以千计矿工死于矿难,更不用说因为烧煤产生的污染导致的各种癌症的增多,而烧煤正是为了发电。跟火电相比,核电就好像民主制度一样,虽然也不是个好的发电方式,却是“最不坏”的发电方式。

5.用科学思维为成功学这碗毒鸡汤解毒

[科学的成功学]想要知道什么品质对成功最重要,科学的办法不是看名人传记,而是进行大规模统计。一项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品质对学生成绩几乎没有影响,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不管你心目中的成功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还是人际关系,最能决定成功的只有自控。

[提高意志力]自控需要意志力。怎样提高意志力?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常立志”。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他事上。中国文化虽然不怎么擅长科学思维,也不太明白意志力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却在意志力的实践上遥遥领先。那些全神贯注听讲的小孩比每隔三分钟就得吃点零食的小孩酷多了。

[匹夫的逆袭]如果你是一介匹夫,你打算怎么跟巨人竞争?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你要知道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而巨人的所谓有利条件,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他的不利条件。第二,你绝对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你有时候得使用非常规手段。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那是高富帅的事,而改变规则则是屌丝的特权。

6.用科学的方法成为高手

[高手训练法]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关键不是训练时间长短,而是训练方法好坏。坏消息是高水平训练的成本很高,好消息是各个领域的不同训练方法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意练习”:只在“学习区”练习;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学习区]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掌握套路]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是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

[反馈有多重要]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已,而熟悉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后发制人的兴趣]学习一个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了。因为兴趣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真正能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和学习方法。

[听从基因的召唤]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上是天生的。基因决定喜好,喜好决定追求什么。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这难道不就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意义吗?

[不自由的想象力]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只有在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后,“想象”才成为可能。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正是因为不自由,它的难度才大。

7.什么才是专业的读书法

[思维密集度]思维密集度=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显然,看一个具有高思维密集度的东西是很令人窃喜的事情。

[网络的主人]上网能彻底取代读书吗?收集并整理一大堆短信息能取代对于成体系知识的学习吗?显然不能。大量的信息不能自动带来深度理解。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高效率的上网应该像自闭症患者一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以我为主,不被无关信息左右。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上网占用读书时间,他应该经常平静地深入思考,只有电话接线员才随叫随到。

[高效看新闻]第一步,随便翻翻:最先做的不是读新闻,而是挑新闻;第二步,略读:快速浏览内容,值得仔细读的文章也先速读,但要临时保存下来;第三步,精读。

[学会记笔记]牛人的笔记本是他们大脑的延伸。笔记本的作用绝不仅限于存储,它还能帮助我们思考。因为真正的知识是分层的。你必须完全理解基础的一层,才能谈得上去看懂上面的一层。

[心智模式]真正的专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套体系就如同长在他们心中的一棵不断生枝长叶的树,又如同一张随时变大变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知识进来,他们都知道该把这知识放到体系的什么位置上。这套体系叫做心智模式。有了这套体系,你才可能对相关事物作出神入化的“眨眼判断”,而不是靠什么“灵感”或者“直觉”。记笔记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

[思想内力]读书可以极大幅度地提升人的思想内力。这种内力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阅读有三个档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以及为了理解而读。只有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

[强力研读]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其读书笔记必须包括: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8.不读书也要明白的道理

[谁需要创新]落后者向领先者学习这种模式根本不是竞争的常态。后来者创新,后来者引领新潮流,是竞争中的一般规律。所以不是落后者要学习领先者,而是领先者要学习落后者。

[损失厌恶]心理学家指出,当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时,我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对获得的喜悦。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是:我们对失败的恐惧超过对成功的渴望。

[游戏三境界]游戏的第一个境界是好玩,他们“玩”游戏,而不是“被游戏玩”。但这种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游戏者并不真正懂得游戏。第二个境界是追求成就感。第三个境界是体育和科学的境界。进入这境界的玩家不是“玩”游戏,而是“训练”,甚至是“研究”游戏。

[弱联系]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弱联系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所有人都喜欢强联系,但是熟归熟,工作归工作。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时,“弱联系”才是最佳选择。

9.真正的科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科学知识的性质]科学知识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有一个很酷的性质:只要学会了一般原理,就能解决无穷多表面看来千奇百怪的问题。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有凭借理论推导就能破解世界的力量。

[物理学家的信念]判断一个物理理论的好坏不在于这个理论是否符合人的直觉,或者是否够漂亮,而在于它能不能做出预言。物理学家的信念就是,世界应该是合“理”的。正是这个信念使得物理学家可以不断地作出预言。

[关于灵魂的假设]通过阅读大量灵异案例,我发现了灵魂的一个性质:人死后的灵魂跟人活着一样,都走不太远。活着的人可以坐火车坐飞机,但灵魂一般不会,走路似乎是唯一办法。我们不妨把这性质称为“灵魂定域性原理”。还有“灵魂继承性原理”,这个原理是说,一个人上辈子的一些生活习惯、个人品质会或多或少地带到这辈子来。

[不从绝学出发]科学家不从绝学出发,而是从证据出发,根本原因不仅仅是科学尚未达到找到绝学的程度,更是因为就算有绝学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很多情况下他们完全用不上什么绝学,唯一做的就是把事实搜集在一起,就好像集邮一样。只要有证据,反驳一个理论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如何摆脱童稚状态]使用大规模统计发现实在的相关性这个最简单的科学方法,是摆脱童稚状态的第一步,即相关性思维;但是有相关性未必有因果关系,要想发现因果性,就必须尽可能地统计各种影响因素。好的科学除了能证明因果关系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机制,得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不是完美的,但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摆脱童稚状态。

[什么是主流科学]如果“主流科学”是个人,他既不是仙风道骨的中国世外高人,也不是充满圣洁光辉的西方牧师,更不是温柔妩媚的小姑娘。他是一个淳朴实在的中年汉子。他认为任何事情背后都必须有明确的答案,明确到他可以把这答案原原本本地写在纸上让你看懂。他从来不让你“顿悟”,从来不让你“信则灵”,从来不让你“猜”。他有什么说什么,不跟你打机锋,不跟你玩隐喻,不跟你玩暗示。他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一定正确,但他敢用最明白的语言跟你辩论,一直说到你服或者你把他说服为止。

[科学理论即模型]所有物理定律乃至所有科学理论都只不过是主观模型。物理学革命其实就是用一个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物理学家发明这些模型的时候,他们想的是什么模型有效就用什么模型!


原书信息

书名: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