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一个妙招!

 阿瓜阿果 2017-11-21

你还在为孩子不能好好吃饭而心力交瘁吗?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不会好好吃饭,有些孩子会因为动画片而不愿吃饭,有些孩子会在吃饭时以“肚子痛”或“想上厕所”为借口,还有些孩子吃了几口就说“好饱”……总之就是不能好好地吃完一顿饭。这常常引致父母们的焦虑,不吃饭会影响身体发育,不吃饭还会导致胃痛和便秘等疾病。这可愁怀了孩子不吃饭的家长们了。


一位日本妈妈美惠子也曾经遭遇“孩子吃饭难”的问题。儿子大田4岁前,常常会表现出不好好吃饭,有时一顿饭只吃掉一个寿司卷。大田今年7岁,自从美惠子采取“措施”后,就已经有非常好的就餐习惯,偶尔不吃,也只是因为身体不适,而不是因为动画片或其他借口。美惠子的诀窍是三个字:“仪式感”。


有一天,她郑重地把正在读幼儿园的儿子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跟儿子说了他们共同的决定——“从今天起,珍爱食物,珍惜我们的饭桌时光”,接着,美惠子给儿子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妈妈美惠子是这样讲的:


在妈妈还未生宝宝之前,我曾经在一个贫困的地方当过一年老师。我班里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叫小福。有一天,学校发了每人一只鸡蛋。小福快快地剥掉了鸡蛋壳,老师还以为小福也会像别人那样,一口把鸡蛋吃掉。没想到小福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吃到最后,只剩一个完整的蛋黄,没有一丝破损。接着,老师们困惑地发现,小福把蛋黄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一个塑料袋。看到老师的目光,小福红着脸解释说:“蛋黄留给妹妹,妹妹正在生病,需要营养……”听到这话的几个老师,都把自己的鸡蛋都塞给了小福。



“食物在日本非常丰富,但在某些地方却非常缺乏,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我们能拥有的食物,绝不浪费!从今天起,每一顿饭认认真真地吃,不看电视,也不玩玩具,让我们以后共同遵守这个决定好不好?”


儿子听完故事很触动,不仅同意了决定,还发誓要自己养母鸡生出很多鸡蛋送给那些贫困的孩子。最后,美惠子还把约定写成了一个《吃饭合同》,打印出来后贴在了饭桌旁边。


仪式感,会让孩子认真对待


1959年,心理学家做过一个仪式感的实验。实验人员找来一群要加入某个社团的大孩子,把这些孩子分成3组。第一组孩子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第二组孩子需要经过一般的考核,第三组孩子不需考核。结果表明,第一组经过严格考核的孩子对这个社团更重视,并表现出更多的好感。所以,仪式感会让孩子更加认真对待。吃饭有仪式感,孩子会更加认真地对待。


讲故事能为“仪式感”加分


在给孩子进行真正的仪式感之前,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最好是有感染力的,能增加仪式感的分量。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父母自编的,尤其需要选择贴近孩子的,比如跟你家孩子同龄的一个孩子,或者是孩子的亲戚或小伙伴,由于相近,孩子更容易有切入感和认同感。


除此之外,幼儿说建议对于吃饭问题,要从小给孩子建立“主动”的模式


1、不喂


到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饭时,比如2岁左右,孩子就能抓握勺子吃饭,有些孩子更早。从这时开始,父母就不要喂饭了,让孩子自己吃。目的是让孩子养成一种意识:吃饭要自己动手,而不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喂饭,更不会追着喂。孩子一开始会把饭菜撒到桌子和地板,父母该记住的是:现在对孩子有耐心一点、自己累一点,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是值得的。


2、不吃时不强迫


美国育儿专家本杰明.斯巴克曾经说过,“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成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即孩子不吃时,很可能是身体自身的调节机制在起作用,等孩子胃口好了,自然会吃。所以孩子不吃时,只要孩子没有吃零食的习惯,父母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孩子饿了自然会吃。并且孩子吃多吃少,该由孩子自己决定。



3、吃饭是“孩子要吃”,而不是“要孩子吃”


让.皮亚杰认为,宝宝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所以父母在吃饭上,要从一开始让孩子成为主动者,让孩子当主角,才能让孩子在吃饭上有更多的自主意识。如果孩子从小是被父母威迫吃饭的,那么孩子就在吃饭上成为一个被动者。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吃饭是父母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一旦父母在吃饭上有更多的强迫行为,孩子便会出现反感甚至反抗。


最后,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总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一位妈妈最近说出了全世界父母的心声:“幸福,就是看着你把整碗饭吃光光!”说的也是你吗?



本文关键字:吃饭问题、就餐习惯、仪式感、幼儿心理、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专爱淘国外心理学家们有价值的育儿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