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观察 |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透视

 昵称30816128 2017-11-21


导语:这篇关于23件校园暴力案件分析文章来自某发达城市法院,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代表全国中小学校园暴力案件普遍状况,后者可能要严重得多。据编者了解,全国其他地方在网上披露出来的一些发生在校园的欺凌案件,其恶劣程度令人发指。这个城市文明程度毕竟比较高,学校管理、社会治安相对较好,少年司法保护和社会保护体系严密,呈现出来的校园暴力案件也显得没有那么“暴力”,因此,这23个案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仅作为一个发达城市的样本,供参考发生在校园的暴力案件,无论程度轻重,对孩子心理带来的伤害和阴影都难以估量,必须引起重视。和其他犯罪一样,校园暴力永远无法杜绝,但可以通过原因分析,加强防控,减少它的发生几率。


本文转载需征得编者同意。




无论在国内外,无容置疑,校园暴力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但是,由于校园暴力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犬牙交错,且缺乏统一的校园暴力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并校园暴力范围的难以界定故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难以掌握。

 

本文从某市近三年来各基层法院少年庭审判的暴力侵犯未成年人100多个刑事案例中,筛选出与校园暴力相关的23个典型案例(统计口径为:发生在中小学校园、针对学生的暴力案件,以及纠纷原因产生在校园,对学生的加害地在校外的案件),并进行了梳理,试图对校园暴力的现状、原因作一点细微剖析,以期引发思考。

 

 

校园暴力案件现状

 

案件类型:罪名主要集中在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或财产性暴力案件。在23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涉及故意伤害3件占13.04%;强奸5件,占21.74%;抢劫3件占13.04%;敲诈勒索2件占8.7%;强制侮辱5件占21.74%;强制猥亵1件占3.5%;寻衅滋事4件占17.39%。



犯罪者身份:具有职业高中身份未成年被告人比例高。23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被告人33人,在校学生为26人,其中在职业学校就读的有25人,占75.76%;其余无业的7人,在职的仅为2人。

 

犯罪者年龄:以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主。35个被告人中,年满16周岁有15人,年满17周岁有12人,两者占77.14%;其余年满15周岁有4人,年满18周岁有4人。



犯罪者户籍:校园暴力加害人多数为本市未成年人。33个未成年被告人中,本地未成年人有24人,占72.73%;即使出生地非本市的,除2人外,也都是随父母或者其他近亲属到本市学习生活成长的。

 

犯罪侵害地:犯罪绝大多数发生在校外。23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犯罪侵害地发生在校园内或矛盾引发在校园侵害地在校外的有7件,且多发生在学生宿舍,有4件。侵害地在校外的有16件,其中有6件发生在学校门口或学生放学回家的必经路上。此外,发生在宾馆、网吧、ktv包房的也较多,有6件。

 

犯罪者性别:校园暴力加害人中女性出人意料的多。35个未成年被告人中,女性加害人有17人,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犯罪时间:集中在未成年被害人放学回家途中或中午午休期间。19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另外4件作案时间不详),发生在这样时段的案件有11件,占57.89%。

 

加害人与被害人关系:大多是同班同学或者同校学生。35个被告人中,28个被害人与被告人具有同班同学或者同校学生关系。此外,7个被害人与被告人具有师生、邻居或者恋爱等关系。

 


犯罪情节及刑罚情况


前科:有前科劣迹的校园暴力加害人数量较少。33个未成年被告人中,有前科劣迹的仅为4人,其他未成年被告人尽管没有前科劣迹,但具有旷课、夜不归宿,抽烟喝酒,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等不良行为的,有10人。


团伙犯罪情况:共同犯罪比例高。23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有13起,占56.52%;且人数在3人以上的有9起,有些呈团伙性质且有成年人介入。

 

暴力后果:暴力行为和造成的后果不严重。23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持凶器(水果刀)作案的仅2件,其余大多是言语威胁、一般殴打(如打耳光等)。造成的后果仅一起1人重伤1人轻伤,一起1人轻伤,其余大多是轻微伤或者没有犯罪后果。


少年案件圆桌审判法庭


受刑罚情况:一半以上未成年被告人被判处非监禁刑。35个被告人中,判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1人,占31.43%;判处1年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22人,占62.86%;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人,占5.71%,其中有19人被判处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占54.29%,体现少年司法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



获得被害人谅解情况:案件处理中作出赔偿、自愿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23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有16起作出赔偿、自愿达成谅解协议,占69.57%;还有5起退赔或退赃。


 

校园暴力致发因素

 

引发校园暴力有社会、学校、家庭和未成年被告人个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23个案例分析,校园暴力尽管发生在校园,但根源在校园之外,是多因素导致的综合症。

 

家庭因素。33个未成年被告人家庭中,有特殊问题的家庭较为集中,其中,父母离异、丧偶、再婚、父或母服刑的家庭有13人;父或母失业,或者低收入的,家庭生活困难的家庭有20人。特殊问题家庭容易影响刺激孩子形成厌贫、仇富心态,造成孩子心理的失衡和畸形发展,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的概率较大。在家庭管教方式上,23个暴力案件中,普遍存在未成年被告人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能教育,不善教育,或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问题。还有的父母甚至沉溺于吸毒、赌博等,影响了子女正常人格品质的形成,这些孩子心理长期处于压抑、恐惧、绝望的状态,很容易跟父母学样,或出现其他越轨行为。

 

学校因素。职高生犯罪率畸高,涉及未成年被告人33人中有26人为在校学生,其中职高生就有25人,反映了职业学校在学生法制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存在欠缺。尽管校园暴力发生在校园内的并不多,仅7件,但发生在学生宿舍的却有4件,反映学校在学生宿舍的管理措施上的不到位。有些已经发现校园暴力的苗子,但由于学校老师没有及时予以干预或者干预不力,以致造成悲剧。如方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方某与同学刘某在食堂内因排队就餐产生纠纷,经值班老师劝导后两人暂息纠纷。当日12时许,刘某、方昊先后返回该校4206室学生宿舍,方与刘再起争执,继而互相扭打致刘倒地,校方遂拨打120急救,后刘某在送医途中死亡。

 

社会因素。不良文化和社会风气对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暴力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现代社会媒介在带来文化大繁荣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给未成年人阅看暴力书籍、影片,玩暴力游戏或黄色录像、影碟等提供了方便,使未成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有些人视江湖黑道人物为英雄,拜社会上不良分子为老大,模仿黑道人物,组成小团体,自称老大、老二,在校园里称王称霸。在23件未成年人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有13起,且人数在3人以上的,呈团伙性质有9起。有些案件属于内外勾结,还有社会上不良分子,所谓的“老大”参与。此外,校园周边环境尚不尽如人意,在中小学附近有不少网吧、电子游戏机房等未成年人不宜到的场所,有些案件本身就发生在宾馆、网吧、ktv包房等场所,表明一些政府社会管理的不到位。

 

个人因素。结交社会上不良少年是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在33个未成年被告人中,根据22份有社会调查报告案例所反映,其中有11人社会交友不慎。其次,未成年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易为外界诱因的驱动而激发冲动,从而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比例也较高。也以22份有社会调查报告案例所反映的数据为例,其中有8人因为情绪控制力差,受到同学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