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线交叉效应

 戈壁的红柳 2017-11-21

本素材摘录自辽宁美术出版社《老中国美术设计教研大系 美术学卷 绘画艺术研究》,唐鸣岳编著,节选网络共享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中国画构图的整体构成有多种相应程式,三线交叉即为其中之一。三线交叉首先具有布陈的效应。布陈是指画中物象的布置安排与陈列。三线交叉的基数为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家的宇宙观,也是艺术形式美的至理。三数作为中国画构成中物象组织的基本布陈组合,就具有了形式美的特征。而在三数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画面就有了无穷的变化,三线交叉具有力感效应。三角形是三线交叉的构成结果,三角形灵动而有角,又内含力的象征。而中国画所推崇的不等边三角形,较之等边三角形在艺术效果上更进了一步。不等边三角形在灵动的基础上也有了多变的因素,角有了大小,角与角的距离也有了远近,不仅更加符合形式美的法则,而且由于不等边距离的长短,更加易于取势。


三线交叉具有层次效应。三线交叉时自然有着前后关系的变化,而前后变化则产生了层次。层次是中国画独特的空间经营方式,是平面空间深度拓展的手段,是物象位置经营的结果。
三线交叉效应构成了构图的骨架与动势,但在具体运用中有主、辅、破之分。中国画画兰有“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口诀,这是中国画线性物象结构形态最基本的组织法,适应于所有线性形态的物象组织。一笔长即为主线,二笔短即为辅线,三笔破凤眼是指破线。在画面中,主线,指在构图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象形态,其位置突出而显要,主要既定,大势已定,构图的成败关乎于此。辅线是主体的辅助,动势依主线而行,但不平行以便产生变化,使主线不孤,又助其势,其形态一般较之主线要短而弱,以示宾不夺主之意。

破线是和主线或辅线交互穿插的物象形态,起着加强变化、破除平板、完善构成的作用。与辅线和主线的顺势而行相比,破线则大多另开一势,以与主、辅顾盼呼应,相应成势。破线的方式很多,既有以直破曲、曲破直、斜破正、正破斜等等诸多变化,又有实破、虚破的变异之分。所谓实破,是指以物象破,虚破乃是指以题款、钤印以及动势趋向、视线连接等虚置的线性状态来破。



主线、辅线、破线既有变化,又相辅相成,其相互生发之机,要在掌握其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才能主破互助,画出意外。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