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百二十九:萧望之

 陆一2 2017-11-21


 

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

 

霍光冷遇的故事

 

西汉大将军霍光秉政的时候,长史丙吉推荐了几个学识好的儒生去见霍光。当时大将军的府邸戒备森严,不管官吏平民,要进门都得先脱了衣服搜身,然后由两个小吏挟持着觐见。几个儒生都乖乖接受了检查,只有一个叫萧望之的儒生拒绝道:“我不接受这样的规矩,我不想见大将军了。”

 

有个叫王仲翁的儒生心肠不错,走来劝他道:“你何必这样固执,让人家搜搜身又不会有什么损害,挟持着你走路也是考虑你的安全,还是遵从人家的规定吧!”

 

萧望之平淡地说:“人各有志,我想我还是回去吧。”他说着便往外走,可是几个小吏拥上前去,拉住他不让离开。听到喧闹的声音,霍光走了出来,让小吏们松开手,问萧望之是怎么回事。

 

萧望之说:“大将军以功德辅佐幼主,以天下太平为己任,所以八方士人争相投靠辅佐。可是在大将军的府上竟然要对士人搜身挟持,这与周公辅佐成王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的态度比起来,是不是差太远了呢?”

 

霍光听了萧望之的话,面无表情,也没说什么。但是这一批觐见的儒生中,只有萧望之没有被录用。

 

三年后,愿意脱衣待检的王仲翁春风得意,已经升到了光禄大夫给事中,而萧望之凭自己的本事只得了个守宫门的职位。有一天,王仲翁前呼后拥经过宫门,看见萧望之在当班,他就下了豪车,走到萧望之跟前说:“老兄,你这是何苦呢?你的才学比我们强得多,只要放下身段,当官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你瞧不起我们这样庸庸碌碌,难道抱关(就是守门的意思)看门就不庸庸碌碌吗?”

 

萧望之笑了笑,用跟三年前一样平淡的语气说:“让我们各自追随自己的志向吧。”

 

朝堂辩论的故事

 

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西羌叛乱,汉朝派遣后将军赵充国去讨伐。

 

京兆尹张敞上书建议说:“国家的军队在外,又是在夏季出发,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一起供给运输,农业生产会受损失,加之一向没有余积,即使西羌被击溃,百姓来年春季吃的缺乏。偏僻之处,更难买到粮食,朝廷的谷物估计不足以赈救他们。希望朝廷命令那些有罪、而不是抢劫杀人的盗贼以及犯了法而不能赦免的人,都按等交纳谷物到这八郡赎罪。尽力增加粮食来预备百姓之急需。”

 

张敞所奏之事下达官吏们评议,萧望之与少府李强评议,认为“百姓心怀变化莫测,好义却又思利,关键在于教化。

 

作国君,也不能去掉百姓想利的思想,可却能使他们好义胜过想利;就是夏桀为国君,也不能去掉百姓好义之心,但能使他们好利胜过好义之心。所以尧与桀的区分,在于义与利罢了,引导百姓不可不慎重啊!

 

现在打算命令百姓量粮来赎罪,像这样就会是有钱人得生,贫穷者死,这就是贫富异刑而法不统一。

 

按人情看,因为贫穷,父亲兄长被关押,听说出钱能得生和释放,作人子弟的将不顾死亡的灾祸,叛乱的作为,去奔赴财利,以求援救亲人。

 

一人得生,将会使十人死亡,像这样,伯夷般的高尚行为败坏,公绰班的名声毁灭。刑赏与教化全部倾覆,即使有周公召公那样的辅佐之臣,恐怕也不能恢复。

 

古时候国君对百姓好,自己生活不够才向百姓要,生活有余就给予百姓。 《诗经》上说:‘王惠及于可哀矜的人,同情无依无靠的人’,这是上人惠顾下人。

 

《诗经》又说:‘雨水先润公田,后润我私田’,这是在下的人为在上的着急。

 

如今西方边境发生了争战,百姓失去所从事的生计,即使率户纳税,计口交粮来供给军队,这也是古之通义,百姓没有谁会认为不对的。用子弟竭死弄钱来救父兄活命,恐怕不可以,陛下铺开圣德施行教育,政教风化已成,即使是尧舜也无以复加了。现在主张开创的利路将损伤已成的教化,臣私下以此痛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