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医手记丨一床棉被的褒奖

 圆角望 2017-11-21

 


就在这间简陋的山乡卫生院,我成功完成了这例胃肿瘤切除手术。当我走出手术室,却看见病人的全家人跪在那里,乌泱泱一片。



1961年,刚满19岁的我从泗阳洋河镇来到南京医学院学习,由此开始了一生的行医之路。

  

说起来,学医算是我儿时就定下的目标。我父亲在26岁的时候,得了肺结核吐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因此,我从小就决心要治病救人。回顾大半生的从医生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救治一个17岁小姑娘的经历。

  

那是1998年,一天门诊,一位年轻的女孩子走了进来。她差不多十六七岁年纪,很瘦,愁眉紧锁,像是有很重的心事。

  

一问才知,她在无锡打工,无意间在腹部摸出了个肿块,去医院里一查竟是胃癌晚期!检查报告显示,肿瘤大概有15cm大。她告诉我,之前她已走遍了周边大大小小的医院,可医生都觉得没什么希望,不肯帮她开刀。铜陵一家医院的医生跟她说:“你去江苏省人民医院找陈国玉主任试试,他或许会给你开。”

  

“陈主任,你要救救我啊!我病情重、家里又穷,一直没法手术……”说着,她便哭起来了。我看她年纪太小,才17岁,就想为她放手一搏。

  

下定决心,我立马给她开住院单,可她拒绝了。她说:“你们这里的住院费和手术费太贵了。我没有钱,住不起。”我想了一下,告诉她可以住在铜陵的医院里,她仍摇头。“不然你们繁昌县医院也可以。”她说繁昌县医院也住不起。“这样吧,你能接受在哪里手术,我就去哪里。”最终,我们约定在她老家所在的乡镇卫生院做手术。

  

我提前买好了大巴车票。一大清早,等我到了下关码头那儿的汽车站,却得知由于大雾,住在江北的驾驶员过不来,原先订好的大巴车只好取消运营。怎么办呢?讲好去开刀,不能不去呀!没办法,我只好自掏腰包打了一辆出租车,前往乡镇卫生院。

  

车开到事先说好的岔路口,果然看到他们家人等在那里。跟着他们走了几公里山路,才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

  

可我一到那儿就傻了眼。乡镇卫生院建在一个很高的山坡上,连自来水都没有,几平米的手术室里只有两口大缸,手术床就是那种最简易的,不能摇也不能动。麻醉设备没有,氧气筒也没有,只有一位会打硬膜外半身麻醉的麻醉师,全麻都不会打。

  

手术条件如此简陋,怎么办呢?但既然来了,手术还要做。于是,我就着两口大水缸,让一个人用勺子舀水给我刷手,再将两只手浸泡在酒精里,洗手上台,3小时不到,成功完成了胃肿瘤的切除手术。

  

当我走出手术室,却看见病人的全家人跪在那里,乌泱泱一片。她家人手里捧着皱皱巴巴的400块钱,说是给我的会诊费。说巧不巧,当时的打车费也是400块钱,可我怎么能要?我把钱推回他们手里,说:“我的钱够用。你们家庭条件这么差,孩子又小。这个钱,你们拿回去给她补补吧。”就这样,我分文未取,结束了这场院外手术之旅。

  

那年过年,女孩子托人带了一床棉被给我,说是用家里收的棉花做的。我打开来一看,棉被上用红头绳绣了“医德高尚”四个字。到现在,这床棉被还好好地收在我家里。


  【江苏省人民医院特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