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籍正部级监察官巡视归来,为何驳了“恩师”面子?

 漫步之心情 2017-11-21

【湖湘廉吏】

陈荐(1545-1632)

字君庸,号楚石,明湖广省祁阳县(今祁东县金桥镇咸菜塘)人。历任松江法官、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巡按使、云南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兼理河漕总督。


陈荐一生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无论是为人做官、还是修身克己,都堪称楷模。他身居高位,却廉洁奉公,痛恨含官污吏,河漕总督是个肥缺,许多人在这个位子上发了大财,陈荐任河漕总督时,洁己奉公,不谋私利,为世人所称颂。

不畏权贵,秉公断案


陈荐为官时,正值宦官横行、作威作福之际,其势焰在内阁之上。宦官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都让他们几分,并趋之若鹜、争相巴结。“举世皆浊,我独清。”陈荐决心以海瑞为标杆,做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清官。


当时,明朝设有类似特务机关的东厂,由宦官把持,大臣们路过时都要进去拜访。陈荐时任谏官,“却过而不入,并投侍生贴而去”,东厂门卫多有不悦,有时还大声怒骂,陈荐不屑一顾,昂首而去。


陈荐任松江法官时,县内有俩致仕还乡的宰相因争势而打官司,但他不畏权势,不偏袒谁,秉公断案,由此声名鹊起。


“平生不为过分事,惟适当而已”是陈荐常挂嘴巴的话。他刚正不阿、坚守原则的为人和为官清正的作风被众多同僚“点赞”。品行不端的宦官们,却总想借机非难他。有一次,陈荐在工作上因故出了小差错,好在有首辅张居正(公元1525-1582)的“庇护”,才得以幸免。

出任“肥缺”,不占丝毫公帑

公平正直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对官员政风的期许,陈荐堪称此典范。


有一次,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巡视各地。出发前,张居正特意嘱咐他调查襄阳郑继子为官行事的一些情况。陈荐知道,郑继子曾得罪过“恩师”张居正,张居正便想借他之手加害郑继子。


陈荐经探察得知郑继子是个贤能之官,巡视回来后,不顾张居正曾有恩于自己,不但没有诬陷郑继子,反而第一个保举他。张居正知道陈荐一身正气、一心为公,只好自圆其说,“先前我对你说的,正是想知道他(郑继子)的贤能,为的是重用他。”


陈荐一生,身居高位,却廉洁奉公,痛恨贪官污吏。河漕总督是个肥缺,许多人在这个位子上捞足了“油水”,陈荐出任河漕总督时,却洁己奉公,不占丝毫公帑,为世人所称颂。

请免漕粮,“冒死”救灾

儒家“仁政爱民”思想深深影响和鞭策陈荐,他认为为政者要“议恤远方,以仰裨国计事”,强调“施政于民,时刻想着百姓,心系民众疾苦”乃治国之大计,为政之要务。陈荐的“爱民”思想不仅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服务于民。


公元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起用陈荐为陕西按察使。时陕西因连年干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荐为救民于水火,冒着脑袋“搬家”之险,去清理陕西国库,得四万余金,并大胆上书朝庭,请予赈济,被允,救活千万百姓。


对于边远贫困地区,陈荐则主张“矜恤而休养之所当先”。祁阳县(今祁东、祁阳两县)时为湖广行省边远县,原来并没有漕粮。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湖广巡抚因浏阳歉收,议从祁阳借谷1500余石,漕运至京。


粮船由县城沿湘江起运,沿途多险滩峻石,每每触礁则船破粮漂,甚至人船俱没。船破后,上面责成祁阳赔偿,县令复责民补赔再行解运;如再遇险沉没,则责成再赔,加之运费繁多、官吏索取、“搭车”牟利,不少百姓因此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陈荐知晓后,决心免掉漕粮。万历五年(1577)陈荐以御史身份,上《漕粮改折疏》呈奏,乞求折银缴纳。朝廷准奏,漕运之苦得以解除。


陈荐曾多次说过:“平生不为过分事,惟适当而已。”然而每逢大事,他却敢做敢为,并能坚守原则。其为官50余年,年老致仕退居林下,闭门谢客,著《古今衷辩》百余卷和《督漕疏草》。

(祁东县纪委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