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坛精英 | 书法临帖与创作浅说

 耽读斋 2017-11-21

  王春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工商银行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楷书委员会主任、内蒙古自治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包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慕鸿书社社员。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作品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展、中国书法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首届楷书大展;获中国金融系统第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庆祝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商银行建行25周年”书法比赛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文学艺术创作最高成就奖“萨日娜”奖、包头市文学艺术创作最高成就奖“文艺振兴”奖等奖项。


  临习古帖,尤其是临习经典法帖,是从古至今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学书法是学什么? 概括地说,即学习书法的运笔、结字、墨法、章法、神采、气韵等内容。其次,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学习书法有哪些方法和路径?我认为,唯一有效的路径就是临帖。临帖有四个阶段:选帖、读帖、临帖(背临、意临)、分析运用(创作)。

  一、选帖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书法从风格上分为碑、帖两大类:帖学呈现古人的自然书写状态,轻松自然、灵动小巧,举手投足更容易直接表现书者内心的情绪感受,材料多为帛绢竹纸等;碑学则是文字写在石材、金属、木材等材料上,附加着除书者自然书写以外而呈现出的金石气息或时间自然附着的岁月痕迹。两者在书写的节奏上有着不一样的体现,在书作表现的形质审美取向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因此在选帖上,一要在明师的引导下选择适合习书者的,能按照学书技法的要求递进式学习的帖;二是习书者按照古人习书路径和选帖的经验并根据自身审美喜好选帖,深入一帖或一家并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先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

  二、读帖

  读帖不仅是读帖上的文字,还须观察、分析和理解用笔的道理。如帖上笔画的俯仰向背、起承转合、长短大小、欹正高低,一个字中的开合、虚实关系,一根线条的起伏变化,一个笔画的蓄发节奏等等,这些都要在你的脑子里不断反复。经过思考体会悟化或者求教于师友,就会知道这些点画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变化,为的就是顺应笔势的需要,是出于调整和平衡字的重心以达到呼应张弛、开合有度的目的。要注意字与字间穿插避让的阴阳虚实关系,使书法产生一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平中寓奇、险而不怪、张弛有度、韵律十足的艺术效果。把这些外部形象的内在联系归纳起来,就能不仅掌握外在的形,还理解内部的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认识不断深化,创作水平逐步提高。

  三、临帖

  临帖内容包括对临、背临、意临。

  1.对临

  这一层次即孙过庭所说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在章法上,要注意原帖字间行距的欹正关系以及润燥、疏密等因素。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问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在下笔处可见用笔藏锋抽毫出入之迹。一般谈书法的都说“横画要直下笔”。直下笔锋是横画下笔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它可以直下、左斜下、右斜下、侧下、下向上下、逆下、直撞入纸下等等。还有收笔,除了回收以外,还可以上挑、下拖、空势收锋等等。这些都符合用笔的规律。由此可见,“法”是要讲的,但不能说得太机械。理解了下笔、收笔的出入之迹,就掌握了取势、得势的关键。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还指临得神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这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

  2.背临

  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临帖方式,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临帖要“三结合”,即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对其长短、粗细、曲直、斜正以及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以及回锋、出锋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

  2.意临

  意临是不求局部点画的逼肖,把注意力放在对帖的大关系上和神韵的把握上。学书者在临帖一段时间后,要不满足于极似原帖。可从以下途径找变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兴趣的字,反复临写,寻找感觉,再把这种感觉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欢的字的写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写或变小写,通过改变笔法寻求变化;三是改变原帖章法,如把空灵的写成茂密的。在学过两本以上字帖后,可通过“复合法”求变通,或看着甲帖临乙帖,或把甲帖笔意与乙帖结构相结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认为不喜欢的笔画换成另一帖中运用熟练的笔画,然后注意检验效果。

  四、分析与运用

  此阶段是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体现个人的风格,运用对范帖点画、结体、篇章和风格的认识书写范帖上没有的字;或集字成文,创作作品。学习中,临与创要逐步或同时结合起来。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形神兼似的程度,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而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但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难以看到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某某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某某帖的神韵。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这是为什么呢?

  以上疑问使我开始思考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王僧虔语),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需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

王春和书韩愈《送董邵南序》

王春和临钟繇《宣示表》

  我在创作中采取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先确定整体立意。一幅美的书法作品,除了笔墨、结构、章法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外,往往还会给人一种持久的、意犹未尽的意味。这便是所谓的“意境”。“意”就是意外之意,“境”就是象外之象,也就是意味的有余性。立意有不同的表现内涵,整体立意有利于定位适合自身的创作方向。二是对书体和章法的选择。不同的书体和章法的选择以及不同的书写速度、不同线质的运用有利于更清楚地表达之前所说的整体立意。这包含着字体和章法中所要体现的方圆、曲直、轻重、缓急、疏密、虚实、欹正、巧拙以及气韵、性情、品格等内容的精准确立与巧妙合理运用。当然,要选择自身擅长的书体或章法。三是对纸张等书写工具的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适合自身书写习惯或适合表达所选择书体的工具至为关键。不同的纸张,不同型号、不同弹性的毛笔,以及墨液的浓与淡、润与燥,这些都会直接体现到创作作品的情感表达、风格体现以及所产生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性灵情境上。四是现代审美构成等要素的合理运用,如纸张的色调选择与适度拼接、工具材料的使用创新等,最终是为了充分体现自身的情感、审美、趣味、想法。这自然要求我们在学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要在临帖中突显这一文化意义,临创同步,继承与表现结合,心手双畅,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地。五要有铁杵磨针的毅力和守恒精神。对每一件作品要深入反复地推敲和进一步精心打磨,对字法、章法、立意、品格、工具的使用等进行不断调整,直至创作出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成熟完善自身创作体验,从而扎实地提升自身对书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当然,要想学习好书法,除了正确的方法外,还需要先专后博、先精后广,有相当的训练量,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眼界,具备书法优劣评判观,加强文化修养,提高自身品位,树立目标,做好人生规划。

王春和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