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不是今人所用的炙甘草,你用对了吗?

 为什么73 2017-11-22


原创 2017-11-22 古今独步 良医之路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方280首,方中用甘草者126方,甘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以《伤寒论》为例,有70首方剂中用了甘草,除了 “甘草汤”、“桔梗汤”两方使用的是生甘草以外,其他68方均使用的是炙甘草。

 

        那么,东汉时期的炙甘草与当今用的一样吗?

 

01

先秦时期用的是哪种甘草?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大量古中医文献,经考证为扁鹊(敝昔)及其弟子的著作,其成书年代为战国晚期。经整理的《六十病方》药物中即有“甘草”,并未注明是炙用。

 

         而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甘草出现五次。《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亦为战国晚期。


        以上所记载的甘草并未注明炙用,由此看来,先秦时期甘草应为生用。

 

02

何谓“炙”?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六十病方》中,多处记载了药物的煮、蒸、燔、酿、渍、阴干、暴干、炙、打、屑、父且(咀)、火淬、炭烧、挠等加工炮制方法,加工的药物要求“炙之令黄”,使用的器具有臼、金壶、甑、甗、铁鐅等,其中“甑”(zeng,四声)为古代的一种瓦器,如同现代的蒸锅。

 

        说明战国晚期药物炮制方法已经很丰富了,并出现“炙”法。


       《说文》曰:“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制论》对于甘草的炮制提出了三种方法:酒炙、酥炙、炒,而酥是一种奶制品,并非蜜制。同时期的《本草经集注》提及对甘草的炮制方法时曰:“亦由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即对甘草的炮制是用火炒干或者烤干。


03

甘草的蜜制是何时出现的?

        自汉以降,直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才初次提及对蜜煎甘草的使用,“治阴头生疮方:蜜煎甘草,涂之即瘥”。此方中蜂蜜加强了甘草的解毒功能,提到的是蜜煎甘草,而非蜜制甘草。

 

        直到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才首次出现了蜜制炮制法,即将药物用蜜炒来进行炮制。

 

        随后出现了大量的方剂中使用蜜制的记载,除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还有《济生方》《博济方》《伤寒总病论》《本事方》《三因方》《局方》等几乎无不用炙,炙法愈来愈丰富了。除了以上《雷公炮制论》在论述甘草制法时总结的三种方法,《本草纲目》又多用长流水炙之,或用浆水炙之。后来竟发展到以蜂蜜炙之。而甘草经蜜制后,已不同于原来的炒甘草了。

 

        在明清时代的《先醒斋广笔录》、《成方切用》《医方集解》等医学著作中出现了蜜制甘草的记载,而明代的《炮制大法》则明确对甘草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

 

         故对草药蜜制的炮制技术最早可能发明于宋朝,成熟于明清时期。故,汉朝的《伤寒论》是不可能用蜜制甘草的。

 

04

《伤寒论》的炙甘草是如何炮制的

        结合先秦时期的“炙之令黄”,以及上文提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炙法,现代学者经考证,认为《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是不加任何辅料制作的,应该是炒甘草。

 

        以张仲景心思如此缜密之人,连煎、服法都要反复叮嘱,不可能不注明炙甘草的炮制方法。若是蜜炙,一定会标注为蜜炙。在下文举例的《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中,对于其煎法,张仲景不惜笔墨叮嘱如下:“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由此可见仲景师治学之严谨。

 

       而今人所用的炙甘草是蜜制甘草。与《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是有差别的。

 


05

为何选用蜂蜜炮制甘草?

       【药性】蜂蜜:甘,平,归脾、胃、肺、大肠经。【功用主治】:补中、止咳,润燥,解毒。

 

       《本经》云蜂蜜:“味甘、平。”《别录》:“微温,无毒。”《本草纲目》:“生凉,熟温”《本草汇言》:“味甘,气寒,性润,无毒。沉也,降也”

 

       【宜忌】: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大便不实者。

 

       《医学入门》:“中寒有湿者禁用。”

       《本经逢源》:“脾胃不实,肾气虚滑,及湿热痰滞,胸痞不宽者,咸须忌之”

 

        从上可看出,蜂蜜之药性与甘草有很多相似之处。蜜制甘草,蜂蜜之性由凉转温,加强了甘草的补中作用;而蜂蜜的味甘、濡润也加强了甘草的甘、缓之性。蜂蜜本身也有解毒作用,故加强了甘草的解毒作用。且较甘草多了润燥之功。故,《本草纲目》云蜂蜜:“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然而,生甘草易受潮发霉、生虫,难以完好保存。生甘草采摘以后需要放置阳光下爆晒,再储存。如是潮湿天气,应隔半个月一个月再晒。如果是南方天气,即便再阴凉也会发霉的。而甘草蜜制以后较易保存。

 

        笔者认为鉴于以上缘由,故宋人选择了用蜂蜜炮制甘草。

 

06

蜜制甘草的不足

        但长期/大量使用蜜制甘草也会加重湿热痰滞、中满痞胀及大便不实者的病情。而当今痰湿患者屡见不鲜, 如果对于湿重、有水饮的患者使用《伤寒论》中的方剂,以蜜制甘草代替炒甘草的话,可能不仅方剂的疗效打折扣,而且还可能加重患者的湿重、水饮之患。

                                                        

        这是因为蜜制甘草中的蜂蜜用量不容忽视。制作炙甘草,每甘草片100kg,用炼蜜25kg。即甘草:蜂蜜=4:1,蜂蜜已然成为方剂中的一个无法忽略的成分了。以苓桂术甘汤举例:

 

        《伤寒论》“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  [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按汉制1两为当今15g计算,如使用当今的蜜制甘草二两相当于:甘草30g 蜂蜜7.3g,即,苓桂术甘汤不止四味药,还多了一味蜂蜜。

 

        而此方本意是用于温阳利水降冲的,增加的蜂蜜反而有濡润、助湿之嫌,如此使用还能完美发挥原方祛除水饮的作用吗?肯定不能。由此可看出,蜜制甘草绝非仲景之炙甘草,实为后世传承过程中误用或擅自修改所为。。

 

        故应用《伤寒论》原方时,炙甘草应使用炒甘草,而非蜜制甘草。


07

炒甘草有哪些特性?

         《本经》谓甘草:“味甘,平。”《本草衍义》:“微凉。”

         《医学启源》:“气味甘,生大凉,火炙之则温”

 

        故炒甘草性温,能增强其补中、补五劳七伤、补阳气等作用。

 

       而生甘草利于治咽喉肿痛、通利二便、痈瘡肿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等。

 

         故《伤寒论》中仅两方用生甘草,均为治疗少阴咽喉痛而用。如下文: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08

综 述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多使用生甘草,尚未见炙甘草的记载。汉代的《伤寒论》中的炙甘草应为炒甘草,而非宋代以后的蜜制甘草。以炒甘草代替当今蜜制的炙甘草,方得仲景师之圣意,方能展示《伤寒论》原方效如桴鼓之神功。


(作者:张芳芬,西学中。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梁繁荣,王毅主编,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 老官山汉墓初探[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44

2、《伤寒论》方中炙甘草炮制方法探析[J],河北中医,2013,35:1654-1655

3、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中药大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88


后记:


        其一,去年夏天,家人带回甘肃上好的、晒干的生甘草一瓶,密封的。观其色微黄、纹理清晰、十分新鲜。忍不住打开泡花茶,每天用几片生甘草,配上大枣、山楂、少量肉桂粉服用,味道不错。没想到,不到一周,瓶中的甘草就潮湿、颜色变得暗淡了,味道也大不如以前。最后只能扔掉了。说明生甘草确实不好保存。可能放一包干燥剂在里面能够保鲜吧。

 

        其二,笔者曾尝试了两个版本的苓桂术甘汤,一个是用蜜制甘草煎服的,汤汁偏暗红、浑浊,较甜腻;另一个版本是用炒甘草煎服的(用不锈钢锅炒制生甘草至两面黄色而成),汤汁较纯,口感无甜腻,服后感觉汤液迅速遍布体内,效果似乎更好一些。诸位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比较。

 

        其三,张东老师授课时曾指出,以张仲景治学之严谨,如用的是蜜制甘草,必定会标记为“蜜炙”。看看桂枝汤的服法、苓桂术甘汤的煎服法等等,无不显示张仲景的心思缜密。……故而笔者对炙甘草的质疑最初源于几年前张师授课所言。

 

       课后笔者自行用不锈钢锅炒生甘草,制作两面焦黄的炒甘草,然后用于归一饮中。服用以后感觉一股热流直串头顶,然后传变全身。与用蜜制甘草的归一饮的口感完全不同。大约是炮附子不再被滋腻、沉降的蜂蜜羁绊,其通行十二经修正元气的升发不足之功更加迅猛之故吧。


作者:张芳芬,西学中。主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