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趣闻背后的心理学

 方韵悠长 2017-11-22


        在有趣的新闻事件中,我们也可以探究新闻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其实,那些看似“不科学”的事儿,皆有脉理可循。



01

“闹心”的假期:心理账户

新闻回放:

        来到丹桂飘香的九月,大家最期待的事情之一想必就是即将到来的“十一小长假”。但2017年的中秋节正值国庆假期期间,两假并一假的“八天假”,顿时引起公众热议,大家纷纷表示“似乎少了一个假日”。于是乎,这似乎成了史上最受争议的国庆假期。


心理学解读:

        相信很多人都习惯了往年的“两份假期”,今年的这种安排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其实如果仅按天数算,从前的放假安排和今年并无区别,区别出在感觉上。要解释这类现象,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

        何谓心理账户?今晚你要去看话剧,票价200元,不巧的是你掉了200元,那话剧还看不看?实验表明,大部分人会看。但如果掉的是话剧票呢?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会再买一张。其实两种情况损失是一样的:200元,变化的是人的心理。

        人们会将各种任务分门别类,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分别进行考量。掉了200元,仅仅是损失现金,与话剧无关,所以还是会看;但丢了票,补票则意味着为看这部话剧得花费400元,是原来的两倍,很多人就不愿意了。今年的国庆假期也是如此。

02

公交车表白:曝光效应

新闻回放:

        有一条新闻是这样说的,在武汉生活的万先生,乘公交车时觉得一名女子有“眼缘”,于是每天掐着点到公交车站,与她一起乘车。遇到女子和同事聊天,万先生就用心记下,慢慢了解了她很多信息。3个月后万先生果断表白,3年后两人结婚。


心理学解读:

        万先生的成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Zajonc)做了个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随后再请他们看其中一些毕业生的相片。结果,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频率越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越高。这表明,人们更喜欢那些熟悉的照片,而不是新鲜照片。扎荣茨把这一现象称作“单纯曝光效应”。

说白了,曝光效应就是“混个脸熟”。当我们在一堆陌生人中间时,总是更容易喜欢或信赖稍微熟悉一些的人。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不断出现在眼前,你喜欢他的概率就增大了。

03

眼中体的火爆: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

新闻回放:

        这是曾一度流行过的一种网络表达方式。发布者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诙谐地描述自己正在从事的某个职业或角色,在父母、朋友、恋人、同行、路人等各种角度“眼中”的不同形象,以此表达自己真实处境的苦闷,以获得处于相同处境人们的共鸣。


心理学解读:

        “眼中体”呈现了这样一种差异,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是不同的。而我们既可以是“自己”,做自我评估;又可以是“别人”,评判对方。于是就有了“双重标准”的问题。双重标准并不可怕,心理学家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自我”,却只知道别人的“现实自我”。当我们自我评估或评价亲朋好友时,会加入很多情感成分,但对陌生人的理想与奋斗很难体会,只知道他现在如何。于是,我们会对自己的潜力有更高评价,对别人却严格要求。看来,“严于待人,宽以待己”还真是有科学道理的。

04

极限教育有没有用:智力测评

新闻回放:

        曾有一段视频被网友疯狂传播,点击率很快超过百万。视频中,一个名叫多多的男孩在父亲的建议下,脱掉衣裤,冒着美国纽约零下13摄氏度的严寒赤身裸体地跑步,并在雪地上做了俯卧撑。这个狠心的父亲,被公众戏称为“鹰爸”。“鹰爸”显然很自豪,说自己实行的是“极限教育”,经其培育,年仅4岁的多多智商已高达218,远远超出同龄人。


心理学解读:

        智商218,听上去很威武,问题在于,这个指标怎么来的?一般而言,4岁儿童可使用的量表有瑞文智力测试、韦氏幼儿智力测评和斯坦福·比奈量表等。其中,瑞文智力测试是通过已知图片来推理未知图片,考察推理能力;韦氏量表和斯坦福·比奈量表则侧重于考察语言能力。智商218,采用的智力测评算法与斯坦福·比奈量表一样:IQ=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100。这个分数表明,4龄童多多的心理年龄达到8岁。

换言之,“鹰爸”的极限教育卓有成效了?且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4岁儿童的智力测评以形象思维为主,8岁则添加了语言、抽象思维能力等测试,这种设置符合儿童教育的发展阶段。如果父母4岁前就教孩子识字,他确实会在测评中表现优异,好似“神童”,代价却是影响了形象思维的发育。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前认字的优势也会渐渐丧失。

05

埃菲尔铁塔变小:具身认知理论

新闻回放:

        第22届搞笑诺贝尔奖在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揭晓。来自荷兰和秘鲁的心理学家被授予了“搞笑心理学奖”,其研究题目是“向左倾,埃菲尔铁塔会变小”。


心理学解读:

        听上去这真的只是搞笑,但实际上它不只是搞笑,因为,心理学家们是认真的,他们有心理学理论:具身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的身体会影响认知。例如,往同一个方向上班的夫妻容易产生“同舟共济”的感觉,反之则有“分道扬镳”之感。又如,吃带苦味的东西时人们对身边人的道德评判更苛刻。

        据此,心理学家们做了个实验。他们让被测试者站在平衡板上,随后偷偷控制踏板倾向,结果,被测者对大小、数量和百分比等数字的猜测都表现出显著的方向性。心理学家们接着发现,当被测者身体左倾时,他们对数字的估计都比右倾的小,哪怕改变问题和姿势顺序也仍然如此。据估计,向左倾时人们对埃菲尔铁塔的高度认知会比向右倾时矮12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