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德勒: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方韵悠长 2017-11-22




我们生而自卑,超越却得以强大。


说到心理学竟然不说佛洛依德?而说阿德勒?


其实阿德勒是20世纪跟佛洛伊德、荣格齐名的三大心理学家,阿德勒跟荣格两个人原本是跟着佛洛依德做心理学研究的,后期因为各自的见解不同,他们便先后跳出来,反对佛洛依德一部分的理论,最后就都跟佛洛依德决裂了。


不过三个人对于精神跟心理学的见解都有各自的价值,因此三人被称为三大巨头,都很值得一看。


阿德勒心理学的特别之处,在于相较于其他心理学理论来说,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读起来一点都不艰深,非常贴近大众生活。


以下简单介绍一些重点:


1
 我们都生而自卑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自卑与超越」,其实说的就是人人都有自卑感、以及试图超越自卑的优越感。


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刺激人们变得更好的力量。只有当自卑感越来越严重,甚至变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时,他才是一种病。


而自大(书翻作「优越情结」,意思其实就是自大。)则是有自卑感的人来逃避困境的方式。这样的状况是是在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反而转了心境,作了自己最好的假设。


每个人都在跟自己的自卑感对抗,阿德勒认为这是很正常也很健康的,自卑会成为你超越、追求优越的动力,但是不要过度夸张的追求优越感,因为过度的追求容易成为炫耀,而炫耀正是因为自卑。


另外也提到羡慕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少量羡慕是正常的,且完全无害,但必须让羡慕变的有用,羡慕如果能让人做出成果和面对问题,就会是有益的。


相反的,忌妒就是一个很棘手和危险的心态,也是严重自卑感的产物。有这样的心态不管做什么都是无益的,而充满忌妒之心的人,永远不会成为有用的人。

2
 幼年时期是形成人格的原型


另外阿德勒还是有一些论点是支持佛洛依德的,像是他同样也认为「幼年是形成人格的原型」,而阿德勒认为最主要是在四五岁间。在这个期间孩子所遭遇到的环境会造就他的「人格原型」,并且以此订下人生的目标。


若孩子从小遇到问题就有人解决,就会造就他未来面对不同环境时老是要别人帮忙,无法独立,这样的孩子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也可能会因此停滞不前,或干脆逃避问题。最后变成问题儿童、罪犯、精神病患、严重更可能走向自杀一途。


阿德勒说:「生命中的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是因为关怀社会太少,停留在自己太多,失去社群连结。在克服自卑的过程中,在乎自己也能关心别人,终究能解决生命中的问题。一个人若具备常识,代表他对社会抱持高度兴趣,只管自己在乎什么的人,常会显露出自己在明辨是非方面的无能。」


这正是最终价值观会扭曲的原因。当然被宠坏的小孩只是其中一种状况,有很多的状况都会造就严重的自卑感,最后产生扭曲的价值观。


但是阿德勒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苛责这样的人,他认为惩罚跟讲道理都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原型。只有帮助当事者了解自己幼年时期是如何形成这样的性格,才可以改变现状。

3
不耐烦、脾气暴躁是自卑的表现



他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不耐烦,是因为没有克服困境的耐性。当我们看到有人不断躁动、脾气暴躁、情绪起伏很大,就能推断他应该具有强烈的自卑感。知道自己终能克服困难的人,在努力的过程中一定能耐住性子。」

4
人生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



阿德勒非常反对宿命论,他认为生命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而宿命论只是对人生的一种逃避,因为相信宿命的人,就不必在有益的人生方向努力。这种信念只是虚假的精神支柱。人的过去并不会决定未来或结果,而是看他如何知觉和运用。


他提到一个重点:「一个人的感受,肯定跟他对某种目标的观点一致。」认为人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因为赋予意义的是你自己,决定该怎么解读事情角度的也是你自己。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人选择了正面或负面的角度,正与他处事风格相符。

—— END 


湖南师大心灵成长导师团队


教授领衔

知名专家主力

心理学研究生后盾

学习、分享、成长、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