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的崛起、强盛、大一统、衰败分析

 金色年华554 2017-11-22

秦代的月光一定是萧瑟而清冷的,如水的清辉洒泻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边关的戍楼寒风凛冽,依稀传来孟姜女断肠的哭声……

大秦的崛起、强盛、大一统、衰败分析

秦族起源甚早,据说他们的先祖是跟随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被舜“赐姓嬴氏”。

秦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封地最初为周朝的牧区,在今甘肃天水地区。秦人被称为“犬丘”,后来又因为善于养马而被册封为“秦”,逐渐由牧民变农民,由牧区变邦国。

在中原正宗眼里,秦人一直是“野蛮人”。但蛮族如果善于学习,又能保持蛮野的精神;那么,他们就会迅速成长和壮大,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战国七雄中,秦的起点最低。蛮夷如楚,也在西周初年受封;而秦君被正式封为诸侯,已进入东周。且因王室衰败,平王东迁洛阳,周朝的老根据地被西戎占领。周王对秦襄公说:如果秦能从西戎手里收回失地,那么岐山以西就都归你们了。

秦人得到的封地,其实是沦陷区。秦襄公却非常争气,击退西戎后如约将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自己则把领地扩展到岐山脚下。这时的秦,才算正式进入大家的视线,成为周朝最西边的一个邦国。

后来的秦,不断向东发展。孝公迁都咸阳时,凭借综合国力已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大秦的崛起、强盛、大一统、衰败分析

秦的崛起始于变法,因何变法?

这一点,秦孝公在《求贤令》中说得很清楚。“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如谁能“出奇计强秦”,孝公愿意“与之分土”。

秦,一直为诸侯看不起。如春秋最宏伟的城濮之战,秦既是参战国,也是战胜国。而战后的践土之盟,与会的不但有霸主国晋,有同盟国齐、宋,还有中立国和战败国鲁、蔡、郑、卫、陈,却没有秦。

这时的秦君虽然已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诸侯却并不把他们看作诸侯,也不愿意跟他们平起平坐。结果,是秦人没资格参加“中国”的盟会。

这时的秦君是穆公,后来被追认为春秋五霸之一。面对赤裸裸的歧视,穆公没有垂头丧气,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甘堕落,他的选择是:奋发图强!

首先要找出受人歧视的原因。

一是文化落后。秦人仍沿袭游牧时代的生活方式,在华夏眼里不够文明。

二是政治混乱。秦国贵族擅权、内乱不断。国君(怀公)被迫自杀,太子(献公)不能继位,甚至国君(出公)和母后一起被杀,并沉尸深渊。这被斥为虎狼之国。

因此,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简单地说,土地、人民和权力都集中到国君手里,高度的集权。

集权后的国君,手里还多了根指挥棒:“军功”。有军功,农民也能封侯;无军功,贵族也得让位。秦国的军功按人头计算,杀敌一人晋爵一级。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落实极快。于是秦人个个“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这样的“虎狼之国”,哪里还有对手?六国之败,也就理所当然。即便六国合纵,兵临函谷关。联军总兵力达三百四五十万众,比秦的五倍还多。秦军仍处变不惊,坦然开关迎敌,五国联军竟魂飞魄散,不战而走。

大秦的崛起、强盛、大一统、衰败分析

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崛起。但变法的非仅秦一家。魏的李悝,楚的吴起,都比商鞅早。最后胜出的,为什么是秦呢?

这和文化有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是很矛盾的。大体上说,是太少了固然不行,太多了也有麻烦。

越,就吃亏在文化太少;楚、宋、鲁,则吃亏在太多。

宋是殷商故国,鲁是周公之后,楚则是后半路出家。春秋时期,周的王子朝叛乱。兵败之后,他携带王室的大量典籍、器物和知识分子来楚避难。结果,原本是“蛮夷之邦”的楚,发展为华夏文明的第三个文化重镇。

于是,儒家生于鲁,墨家生于宋,道家生于楚。

秦有什么呢?一片空白。

有空白,就会有人来填补。填补秦国文化空白的,就是法家。

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比较异类的。他们是实用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主张面对现实,规划未来。因此,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

法家讲霸道,秦国要图强,自然一拍即合。

指导思想是君权至上;手段则是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商鞅迅速把秦国变成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只要国王一声令下,便猛兽般地扑向敌人。

历来就被华夏诸侯看不起的秦,最终咸鱼翻身,成为周王朝的终结者。

从王国变成帝国,秦只用了九年。

然而从称帝到灭亡,也不到十五年。

如此结局,恐怕是秦始皇没有想到的。

大秦的崛起、强盛、大一统、衰败分析

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完成了三大革命:称皇帝,设郡县,大一统。

(一)称皇帝

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君主。

春秋时期,邦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伯国的元首是伯,侯国的元首是侯,公国的元首是公,王国的元首是王。帝国的元首呢?叫“皇帝”。

皇是形容词,本意为灿烂辉煌;帝是名词,本意为缔造者。嬴政大概认为自己“比于三皇,功高五帝”,故称“皇帝”。

秦虽然二世而亡,但后来的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他们的元首都叫皇帝,谁都不愿更改。

(二)设郡县

在否决了封建诸侯的建议后,始皇创新性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命和派遣,管理郡县。他们没有爵位,只有职位。职位也不像诸侯和大夫的爵位那样可以世袭,反倒可以随便罢免和调动。大秦帝国从而实现了中央高度集权,法令严格一统。

因此,以后的历代王朝,均遵循郡县制。虽然也封王封侯,却均“封而不建”,王侯变成了荣誉称号。新的王侯们对自己的封邑和封国没有治权,更没有主权,甚至连产权都没有。

秦始皇设计和确立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统治模式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帝王。

(三)大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大小邦国各自为政,多元共存。于是“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文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搭建好政治框架,始皇帝迅速推行和统一了全国的法令、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道距,以及国人的文化与思想等,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意义最为重大的是统一文字。方法是废除异体字,推行简化字。将大篆简化为小篆,再简化为秦隶。连低级官吏和底层人民也可以认识,称为“隶书”。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续了文明。事实上,我们民族的文明三千年不中断,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没。

从甲骨到金文,从周篆到秦篆,从篆书到隶书,陈陈相因,一脉相承。于是商文化延续为周文化,周文化延续为秦文化,秦文化延续为汉文化。

汉族,是华夏民族的升级版。她的形成却承于秦。实际上,若非秦帝国二世而亡,两汉又长达四百多年之久,那么,如今的汉语、汉字、汉族,或被称为秦语、秦字、秦族的。

大秦的崛起、强盛、大一统、衰败分析

秦始皇革命十二年后,反秦运动席卷天下,大秦帝国迅速灭亡。这当然是秦始皇万万想不到的。

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首先举起义旗的,并非他处心积虑要防范的六国贵族和遗老,而是一个小人物,“戍卒”陈胜。最后坐上江山的刘邦也是一个小小的“亭长”。

为什么?雄才大略的始皇帝难道对帝国面临的危险没有丝毫察觉和防范?

事实上,秦始皇为使帝国成就“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费尽心机。

他“修驰道”,修建全国“高速公路网”。

“去险阻”,拆毁六国在险要之处修建的长城巨堑和城郭要塞。

“决川防”,决通六国所筑阻塞水道的堤防,疏浚鸿沟,开凿灵渠。

“销兵器”,没收全国各地民间的武器,集中铸成大钟和铜人。

“大移民”,将天下豪富迁徙到咸阳,多达十二万户。

“焚书坑儒”,钳制言论,一次活埋四百六十余名以古非今的精神领袖。同时,一声令下,除官方藏书、秦国国史,以及医药、卜筮、农作之书外,私人所藏文艺哲学诸子百家之书都被付之一炬。

这真是一场文化浩劫。让人痛心的是,七年后,项羽屠咸阳,焚秦宫,就连秦帝国官方收藏的古代典籍也化为灰烬。

中华文明的许多宝贵遗产,从此再也找不回来了。中华民族的许多宝贵思想,也被遗忘和中断。也正是因为这场浩劫,让后世文人得以粉饰和歪曲历史。当然,被中断的还有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传统。

损失已无法挽回,秦始皇、李斯和项羽罪不可赦,永远被钉在文化的耻辱柱上。

至此,青铜的、物质的武器被没收了,文字的、思想的武器也被没收了。枪杆子和笔杆子,都捏在了秦始皇和李斯手里。那么,他们的帝国安全了吗?

不,灭亡得更快。

原因是什么?

天下苦秦久矣!

大秦的崛起、强盛、大一统、衰败分析

大秦帝国建立之初,不但统治者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被统治者也欢欣鼓舞。春秋战国混战不休,终于有一个最高权威出现了,人们当然不吝以最大的善意和期待。

然而,秦始皇并没有带来阳光和雨露。他施加于人民的,是暴力,是血腥,是苛政。

首先是负担重。

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如修驰道,去险阻,决川防,销兵器,征百越,筑长城,修陵墓,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民众不仅要交苛捐杂税,还要搭上身家性命。远征、戍边、修长城、建陵墓,有人能够生还?为防泄密,修建陵墓的七十万民夫被迫陪葬。孟姜女千里寻夫,却发现丈夫的尸骨早已垫在长城的方砖之下。

其次是执法严。

秦律之苛、之严、之酷,骇人听闻。如死刑处决前,要先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叫黥;再割掉鼻子,叫劓;斩去脚趾,叫刖;之后活活打死,再砍下脑袋,最后在刑场上当众剁成肉泥,简直就是惨无人道。

这样的苛政,不仅人民无法忍受,就连公子扶苏都看不下去。

因此,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将诏书掉包,胡亥成了二世皇帝,扶苏则被矫诏赐死。秦王朝丧失了最后自救的机会。

秦制是专制,秦政是苛政。这种制度和政治最早能在秦国实行,是因为富国强兵乃秦人共识。况且,秦人的牺牲是有补偿的。物质的补偿是加官晋爵;心理的补偿是秦国的迅速崛起。

所以秦王国的苛暴,秦国民可以忍受。这一点类似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

但是天下一统后,物质和心理的补偿都没有了。再过苦日子,民众普遍接受不了。

原来六国的国民就更排斥,他们以前过的可不是这种生活。尤其是楚,山重水复,地广人稀,人民自由散漫,哪里受得了严苛的秦制和秦政?

六国人民对秦制和秦政的满腔仇恨,演化为四处揭竿而起。

“山东豪杰并起亡秦”,项羽仗着自己实力雄厚,霸王硬上弓,主持了他们的坐地分赃。大家都心怀鬼胎,秦亡以后,天下又乱作一团。

事实上,自从越王勾践杀死了大夫文种,苏秦和张仪靠诈骗和权谋出将入相,一个时代便已终结。那个被终结的时代充满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后来的时代却像狼和羊,崇尚利欲和权欲,越来越粗鄙而平庸。

这时的项羽,就像是一头代表着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他们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请赏。而在不久前,他们根本就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就是刘邦。

大秦的崛起、强盛、大一统、衰败分析

刘邦称帝之初,有句名言:“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为什么天下能在马上得,不能在马上治?

因为得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权力。

秦之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仍靠武力获得和维持。

苛政应变成仁政,至少看起来像仁政。只有这样,帝国才真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秦政必须转变为汉政,秦制也必须转变为汉制。这当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需要探索和实践。但毕其功于一役的,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这个人,就是汉武大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