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刀与麻醉意外的抢救

 xyf4345 2017-11-2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刀医学临床诊治的主要病种之一。针刀闭合松解术+侧隐窝注药,可迅速有效地缓解腰突症时的腰及下肢放射状的剧烈性痛,是临床治疗腰突症时的最佳治疗方案,90%的腰突症患者,均可通过该途径,获得临床治愈。但无可讳言,近年来,由于侧隐窝注药的普及,麻醉意外的发生明显上升,甚或导致死亡者,时有发生。故本文就针刀闭合术时,加用侧隐窝注药,发生麻醉意外时,如何抢救,谈谈临床体会。

为什么会发生麻醉意外

特殊的解剖结构

    将局麻药注人椎管内某一间隙,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可逆阻滞的方法,被称为椎管内阻滞或麻醉。该阻滞方法主要有两种—蛛网膜下腔阻滞与硬膜外间隙阻滞(骶管阻滞亦属该范围)。侧隐窝注药,实际就是硬膜外间隙阻滞的一种,只是它的穿刺部位不在棘间孔正中,而在棘间孔的最外侧。从理论上来说,它的注药安全系数要高于正中线的穿刺。但它们的解剖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硬膜外间隙。

    脊髓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间隙有 2 个①硬脊膜外间隙:由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形成的空隙;②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包绕脊髓的软脊膜之间形成的空隙。

    软脊膜内层直接包绕脊髓,外层朝向蛛网膜下腔,为光滑的上皮细胞层。软脊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又称血管膜。

    蛛网膜薄而透明,为结缔组织。含有胶质、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及少数毛细血管;膜内外有扁平细胞覆盖。膜向内形成丝状小樑,与软脊膜相连;小樑间互相连通形成空隙—即被称为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的间隙宽度,成人平均约为 3mm硬脊膜由 2 层扁平成纤维细胞组成,含胶元纤维及弹力纤维,质地致密,血管少。其硬膜厚度在颈部为 2.5mm,胸部 1mm,腰骶部变薄,为 0.65mm 一 0.25mm ;硬膜由内外 2 层组成。外层与椎体骨膜融合,并附着于黄韧带;内层与蛛网膜相邻。内外层之间的间隙,即为硬膜外间隙。硬膜的上界,在枕骨大孔,与椎体骨膜融合;下界复盖于椎体及椎间盘后面的后纵韧带;后界覆盖于椎板的前面和黄韧带;侧方与椎弓、椎间孔相邻。硬膜外间隙内充满白色脂肪、丰富的静脉丛及淋巴管。当我们观察新鲜的猪脊椎骨的脊髓、硬膜及干燥的人体椎管内的脊神经、硬膜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述结构的特点。在硬膜内层与蛛网膜之间,还有一狭小的间隙,叫做硬膜下间隙,在该间隙内有少量组织液。局麻药如果注人该腔,可引起广泛的脊神经阻滞。

    脑脊液是腰穿及侧隐窝注药时需密切观察的物质。脑脊液是一种透明清澄的液体。成人的脑脊液共约 120m1 一 150m1,分别分布于脑室、颅蛛网膜下腔与脊髓蛛网膜下腔内。脑室内脑脊液约有60m1一70m1,颅蛛网膜下腔35m1一40m1,脊髓蛛网膜下腔25m1一30m1。脑脊液在维持颅压、缓冲脑组织物理震荡方面,起重要作用。

    这些解剖关系的明晰,对我们临床应用侧隐窝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正是这些特殊的解剖结构,给临床硬膜外阻滞、侧隐窝注药、蛛网膜下腔阻滞等带来了很高的风险:轻则出现脊髓麻醉,或椎管内感染,导致截瘫;重者,可导致患者即刻呼吸、心跳停止。

穿刺方法等的失当

    正确的穿刺,将正确剂量的药物注人硬膜外腔或侧隐窝,一般是不会出现意外的。以下情况可能导致麻醉意外的发生:

    (1)麻醉药物浓度的失当:硬膜外腔用药,临床常用利多卡因,0.5%浓度即可。但临床许多同志,因经验不足,认为浓度大,麻醉效果好。有时用 1%的浓度 20m1,即 2%利多卡因1 Oml 加盐水至 20m1,可能会导致麻醉意外。该剂量在患者各椎管外阻滞时,亦有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恶心呕吐、眩晕、心跳缓慢、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利多卡因本身在出现局部麻醉作用的同时,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出现心跳缓慢;扩张外周血管,导致血压下降;因血压下降,导致一过性脑缺氧,而出现呕吐、眩晕等;若椎管内用此剂量,症状更要危险。其降压、抑制心动的同时,更可抑制呼吸,随时可能出现休克,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因此,临床应用利多卡因,其剂量必须引起重视。特别在椎管内用药时,基层许多医生缺乏呼吸机等抢救设备,在发生麻醉意外时,会由于抢救失当,而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

    (2)药物进人蛛网膜下腔:根据宋文阁教授在棘间孔椎间关节内侧缘的 A 点进针,基本无风险。只要腰穿针紧贴其骨缘,穿过黄韧带后注药,是安全的,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安全。在临床操作时,情况较复杂:①棘间孔的解剖结构存在变异。大部分患者的棘间孔的横径 L 4-5 约2.Ocm , L 5 -S 1 约 2.5cm;其上下棘突间的距离约在 1cm一 1.4cm左右;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棘间孔因发育或病变而较为狭小,给该处的穿刺带来了困难;②身体肥胖的患者定位困难;c.硬膜外间隙的变异:绝大部分患者的L 4-5 的侧隐窝(椎孔两侧近椎弓根处的狭小三角区)横径为3-5mm,L 5 -S 1 为 5mm 一 9mm,9 号腰穿针的直径不到 1mm,因此,在该前提下穿刺,如方法正确,风险较小。但极个别患者,由于脊髓饱满的解剖变异,在 L 5 -S 1 段的侧隐窝仅为 1 mm 一 2mm,这就为侧隐窝的注药带来了危险。

    这样的患者,即使在椎间管外口注药,亦有可能抽出脑脊液,若注药不慎,可引起麻醉意外。上述三种原因,皆给临床的侧隐窝穿刺带来困难。临床若偏离了椎间关节的内侧缘,在棘间孔的侧方人路,极容易进人蛛网膜下腔。若将药物注人蛛网膜下腔,可出现脊髓麻醉,轻则患者肚脐以下及双下肢一过性截瘫;重者,麻醉平面可达胸部,随时可能呼吸、心跳停止。

    (3)腰穿针刺人静脉丛,药物直接人血: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脂肪及静脉丛,若刺中血管,常可回吸鲜血。若强行注药,可因麻药人血,直接导致惊厥。

    (4)侧隐窝穿刺时,回吸指征不明。有时因反复穿刺,难以寻找到棘间孔;进人棘间孔后,若刺人蛛网膜下腔,可有脑脊液自然溢出;或回吸时脑脊液涌出;或针尖斜面已穿破蛛网膜,回吸时,因网膜的活瓣作用,将针孔堵塞,无脑脊液抽出,误认为在硬膜外腔。但注药时,药液将蛛网膜的活瓣冲开,药液直接进人蛛网膜下腔,可导致麻醉意外。

麻醉意外时如何抢救

    (1)争分夺秒,抢救时间越早越好:由于脊髓麻醉或麻药剂量过大,直接导致有效血容量下降,可导致心脑肾重要脏器的血供障碍。故抢救措施越早,麻醉意外的后遗症越少。

    (2)在侧隐窝注药时,要注意禁忌症的掌握:①穿刺部位有感染者;②有凝血障碍者;③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④严重低血容量者;⑤心功不全者;⑥血红蛋白低于60g/L 者等,不宜施用该方法。

    (3)穿刺过程中,严格控制指征,抽吸有血液、脑脊液时,绝对禁止注药,可改日重新穿刺。

    (4)严密观察患者注药后半小时内的反映。若患者出现突然意识淡漠、意识丧失,或胸闷、眩晕、呕吐等,迅速测量血压,测脉搏。若血压降低,心动过缓:①迅速肌注肾上腺素 1 mg;②即刻建立双路静脉通道,一路给 10%葡萄糖 500 一 1000m1,加Vit.C4.0/5OOmI,地塞米松 10mg 人壶;一路甘露醇 250~500mI 全速滴人;③吸氧。在抢救过程中,血压的严密观察非常重要。若血压不能上升,应该不断地给肾上腺素,直到血压稳定为止。必要时可给5 一 10mg 肾上腺素加盐水至 10ml 静推。但该方法风险较高,若遇脑血管病患者,可导致血压迅速上升,易发生脑血管破裂;故笔者认为,应小剂量、多次应用为好;④若出现呼吸急促,或叹息样,或潮式呼吸,可肌注可拉明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若抢救中,因肾上腺素的应用,导致血压过高,患者出现惊厥、抽搐等,应迅速肌注安定,可小剂量进行,每次3mg(安定注射液每支 10mg),以抽搐停止为度;尿储留者可导尿。在该抢救过程中,为什么强调首选肾上腺素?是因为如前所述,由于利多卡因抑制心动、呼吸及交感神经被广泛阻滞,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循量减少,从而导致麻醉意外;肾上腺素能迅速恢复心脏跳动,加强心肌收缩力,收缩外周血管而升压。其作用迅速,疗效稳定,较麻黄碱、多巴胺等升压药起效快,故为首选。

    (5)若无血压降低,及心跳、呼吸等方面的障碍,只出现肚脐以下的感觉、运动障碍,可单给 20%甘露醇 250 一 500mI。该药属渗透性脱水,不通过血脑屏障,静滴后 30 分钟作用最强,可维持 4 一 6 小时;静滴后,感觉、运动障碍即可从上向下逐步消退,6 小时后即可完全恢复运动。可不考虑补充血容量;有血压降低者,用该药时,应补充糖盐水 500 一 1000m1,以维持有效血容量。

    总之,侧隐窝注药—椎管内用药,是一非常严肃、高难度的技术操作。临床应用时,需认真对待。否则,麻醉意外及死亡、椎管内感染、硬膜外血肿、截瘫是经常发生的。


中国针刀医学网征稿通知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立志于为广大医学者提供优秀的文章和学术交流,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好评,但是仍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改进,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特此,中国针刀医学网面向全国征稿,如果您想把您的学术思想传递给全国的针刀同仁,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针刀知识,如果您想与广大的针刀同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针刀医学水平,那么请赶快按以下方式投稿或者致电林川13811802324(同微信)或宋雪铭 18600507295(同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