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三角地、八仙桥...上海滩曾经名气劳响的小菜场今安在?

 金玉器 2017-11-23


老早,上海的买汏烧们大清早在路上遇见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侬早呀~去做啥?”

“我到小菜场去买点菜~”

“侬今早买了点啥?”

“我买了点...”

小菜场是阿姨爷叔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生活场景!那时,不管菜场大小都叫“小菜场”,不管荤素放进篮里都叫“小菜”...上海滩上的小菜场,你了解多少呢? 


 

上海小菜场的发展史~

上海最早的露天小菜场: 1843年上海开埠前,买小菜是由近郊农民或菜贩每日挑菜进城、设摊或走街叫卖,居民也可到肉店、蛋铺、鸡鸭鱼行、豆腐作坊等买菜。小东门、九亩地和小桥头一带是露天小菜场的雏形。

上海最早洋人开的小菜场:1864年,有两个外商出资在法租界洋泾浜边(今宁海东路一带)的空地上,搭了几个大棚,叫“中央菜市场”。后因居民没有上菜场买菜习惯,菜贩也不愿交租金,开了不到一年便关门了。

上海最早的现代菜市场:19世纪后期,上海当局先后在虹口的今塘沽路、汉阳路、峨嵋路一带,搭建了上海首菜市场:即著名的“三角地小菜场”!

后来,三角地菜场重建,底层卖蔬菜,二层卖鱼肉副产品及罐头包装食品,三层是小吃点心店,应有尽有,“三角地”也成为上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居民们终于习惯了到小菜场里去买菜!

1990年后期,三角地菜场被拆除,其原地建了宝矿国际大厦,成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

室内小菜场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起,租界当局陆续建造西式大中型室内菜场,划定自然形成的露天设摊处。1930年上海已有成规模的小菜场49个。

 

那些老上海们熟悉的小菜场~

唐家湾小菜场:建于1903年,是上海解放前22座市立室内菜场中建造年代最早的菜场,比三角地菜场还要早17年。这家菜场以“便宜”闻名。为配合旧城改造唐家湾菜场于2017年2月24日正式关闭。

陕西北路小菜场:建于1928年,1946年更名为陕西北路菜场,曾是上海规模比较大、品牌比较响的小菜场,1993年南京西路地区综合改建中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中信泰富广场。

八仙桥小菜场:八仙桥地区早年是上海水陆交汇处,又是华界和租界交界处,形成了老上海城外最大集市,八仙桥菜市场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鲜小菜上市,租界里的保姆、娘姨经常来此买菜,老城区居民也赶到这里买货。随着洋泾浜、周径被先后填平,1917年大世界建成,小菜场也就没了。

四马路小菜场:菜场临近福州路浙江路口市水产公司,可以买到不凭票供应的海鲜,上海宁喜欢买好海鲜后直接穿进小菜场再带点菜,相当实惠。如今菜场早已不见踪影,福州路也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街”。

紫霞路小菜场:是上海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马路菜场,东起花衣街,西至篾竹街,全场约500多米,当时新鲜的水产只有在紫霞路才能买到,想尝鲜的市民都会聚在这,如今已成了马路。

巨鹿路小菜场:当年在哪里卖菜的好多都是居住在附近的上海宁,于是卖菜的和买菜的除了做买卖还能家长里短的“嘎嘎三胡”,如今也不见踪迹,成了马路。

 

与“小菜场”有关的闲知识~~

●为啥叫“小菜场”,不叫“大菜场”?

因为老上海宁把外国人吃的西餐叫“大菜”,那上海宁吃的只好叫“小菜”,市井语有“小菜一碟”之说。另外,从前没有冰箱,市民每天拂晓去买新鲜的蔬菜,这“小菜场”与“晓菜场”是不是也搭界有待考证~

●为啥要凭票买菜?

大约从1950年代后期,上海宁买菜还要凭票,粮票、肉票、鱼票、蛋票、豆制品票等等五花八门的票证。直至1991年11月1日随着豆制品票废除,上海农副产品票证供应画上了句号,上海宁才结束了凭票买菜的年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