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北朝经典碑刻技法指要(18)

 韭花小筑 2017-11-23

  七、《四山摩崖石刻》

  (一)产生背景

  山东邹城的北朝刻经久已闻名,早有“四山”与“八山”之说。“八山”是指山东的泰山、水牛山、徂徕山、尖山、铁山、葛山、冈山、峄山等八座山峰。在这八座山峰中,除泰山、徂徕山和水牛山外,其他五个山峰都在邹城市境内。其中位置相对较为集中的尖山、铁山、葛山和冈山四座山峰,又有“四山”之称。“四山”摩崖史称“古邾四山摩崖”。

  摩崖石刻,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由于石壁不能像碑石那样进行精细加工,刻字的石底都不是很平整,加上所刻的字一般较大,而且字的大小、长度等参差错落,所以石刻作品既有天然的韵味,又有雄强的骨力与威势。

  摩崖有些是经过书丹的,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凿刻。其书风多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佛教经文刻石的风气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北朝时期经历了“三武灭佛”,信仰佛教的民众对此深有忧患。他们以为,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而邹城铁山《石颂》中也说:“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见下图)因此,人们将佛经镌刻于山崖巨岩,希望使佛法传之不朽。北朝摩崖刻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追求高山上的经文与整个环境浑然一体、与人的心灵浑然一体,希望创造出一个有生命的自然整体。“灭佛”事件使书法艺术冲出雅室殿堂,走向大自然;使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交融,更加广泛地推动了摩崖艺术的发展和精进。

  邹城的刻经多是擘窠大字,佛号、佛名更是以巨壮的刻字展现出夺人气势。字大、书丹艺术水平高、岩石略软、刻工未以刀工掩笔法,这些都为摩崖书迹传达出神来之笔意创造了条件。摩崖书迹是书法和刀法的巧妙结合。

  一个优秀的刻石能手不仅能再现书法本身的风貌,还能创造性地改变和升华,将圆笔刻凿成方笔,将圆转刻凿成方折,将连笔刻凿为断笔,将轻笔刻凿为重笔,使它的点画、结体、风貌发生新变化。邹城的摩崖刻经,其中许多都是安道壹所书,在铁山《石颂》和二洪顶《风门口碑》文中即可寻见他的“踪影”。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

  自晋代以后,佛教昌盛产生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其中书法艺术最为明显。佛法对书法艺术的主要影响是:书出于自然,书贵入神,书为心画;万法无定,能合能离。初书者如定戒律,神妙者至于无法。劈山摩崖,面对苍天挥毫,若入无人之境,目空一切,故不计工拙与后人评说。

  摩崖石刻在佛教、历史、书法等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体味和研究的珍贵遗产。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