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语调表达 中国情韵诉说

 阿里山图书馆 2017-11-23
西方语调表达 中国情韵诉说——评《“漫步中欧”交响音乐会》
如果说西方交响乐在中国乐迷中已经过了认知甚至熟知阶段了的话,对其进行深入内涵、韵致的诠释,仍然是当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演绎探索思路之一。请国外知名表演艺术家固然是一条捷径,但如果深入欧洲音乐腹地进行深入研习再行诠释的话,自然是再好之举。生于德国、受教于欧洲,并有着深厚家学的青年小提琴家陈瑞玲,与长期浸润于欧洲古典音乐韵泽的青年指挥家张艺联袂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所演绎的中欧古典音乐,自然是令人期待的乐声。基于此,17日晚的演出吸引了各界的关注,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作为上下半场的作品,有一定的相当含量和演奏重量,也有一定的观众认同度。经过对音乐会的仔细品读,我有了一些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是对弦乐语调化的精准表达
门德尔松作于1838-1844年间,首演于1845年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不同,它需要柔婉的手腕与坚毅的触弦控制,方能表现出小提琴独奏声部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演奏技巧,表达出作曲家在表现德国浪漫乐派气质中别样的情趣。陈瑞玲的演奏很好地处理了与乐队的协奏,弱化了两者声响对抗中的质感差异,而以她长期浸润德国文化所具有的华美的控制,在音乐旋律语调化的表达中,既展现了小提琴声部甜美到纯美旋律,又展现了灿烂的阳光浸润于作品甜美至极的音乐高潮部分,她的演奏不仅赋予作品柔美的德国语调式表达中有节制的浪漫情绪,在旋律乐句的表现中又以作品均匀齐整的句式,展现了小提琴音乐表达上的形式美。当然这些处理手法上的精妙绝伦是基于其自身技术的长期修炼,尤其是她长期的文化熏染,使其演奏透露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赏心悦目而又大气舒展。


二是对声响控制的整体控制
相比于前八部交响乐,布鲁克纳于1892年创作的《第九交响乐》只有3个乐章(第4乐章只有片断)。此时的布氏已荣誉加身,但他依然在当时进行了前卫性的探索,甚至被誉为有一定启示性的作品,他在和声、对位音响方面的大胆,被赞为对勋伯格等20世纪先锋探索具有一定的启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奏在声部的均衡上进行了多层次控制,尤其在突出和声的变化上有着清晰的线条,由此使其声响的控制具有宏观的布局感。注意了神秘庄严中之所隐含的深刻性,激动活泼之中的诙谐与幽默气质,缓慢庄严的第三章之中又挖掘了音乐的内在情韵,与中国乐迷所需要的感觉可谓志趣相投。在微观的细节上,乐队突出了弦乐与铜管乐的微妙交替变衍,它对突出音乐主题有着鲜明的提示性作用,也与中国乐迷的审美习惯相合。


三是对中欧音乐的理性诠释
中欧古典音乐代表着世界经典音乐的最高成就,对其进行中国化的表达有着一定的文化推介的意义。陈瑞玲在弦乐的演绎中注意了表达的逐层推展的布局控制,这与中国观众所需的审美情趣悄然相合,尤其是她在线条的控制与展开中弱化外在技巧而将其隐含于内的做法,也是其音乐纯美乐境表现的突出特点所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弦乐声部中注意交织叠合的和声美呈现,在弦乐与木管的交响化声响综合呈现中注意了衔接与渐变推展,这些都是理性诠释中欧音乐的特性手法,是其成熟中个性显现之所在。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与张艺、 陈瑞玲的这场“漫步中欧”音乐会有着东方视角看世界的艺术情趣感,中国音乐家的演奏技艺娴熟又为这种看世界注入了自信的涵量,表达出建构于自信基础的融合度。我们期待这种“漫步”愈来愈广,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

                 文:王安潮
                 图:罗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