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朝刘宋帝国的灭亡

 梦想童年594 2017-11-23

  
  宋明帝当皇帝仅6年就死了。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牢牢守住这份家业。宋明帝在临死前,那是手拿屠刀杀光了所有假想的敌人。
  
  因为孝武帝设置的权力格局,最后是被小皇帝的叔叔们打破的。所以宋明帝在活着的时候,就把小皇帝的叔叔(也就是自己的弟弟)挨个杀掉,最后只留下一个刘休范。因为刘休范的能力很差,宋明帝认为刘休范不会威胁小皇帝,而且皇族中留下一个年长的成员,也是很有必要的。
  
  宋武帝刘裕的兄弟、儿子,此时都已死光了。宋文帝刘义隆的兄弟、儿子死得只剩下了一个刘休范(他是宋文帝的儿子)。孝武帝的兄弟、儿子,也只剩下了一个刘休范(他是孝武帝的弟);宋明帝的弟弟也只剩下了一个刘休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此时皇族最近支的成员(历代皇帝的兄弟、儿子),除了宋明的儿子,似乎只剩下了一个刘休范。
  
  皇族远支的成员,因为相对远离权力旋涡,所以现在还活下不少。他们里面最著名的是刘景素、刘秉。
  
  刘景素是宋明帝的侄子,因为刘景素的父亲(宋明帝七哥刘宏)死得比较早,所以没有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刘景素也因此一直活到了宋明帝死后,并且还拥有较高的地位、职务,时任南徐州刺使,坐镇京口。
  
  刘秉是刘道怜(刘裕弟弟)的孙子,也就是宋明帝的远房表兄弟。因为他与皇族比较疏远,所以远离了皇族内哄的旋涡。在皇族近支成员成批被清洗出局后,他们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刘秉时任郢州刺使,宋明帝死后不久,辅政大臣为了与中书舍人争权方便,就把刘秉调回中央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大佬之一。
  
  宋明帝死后,皇族最大的缺点是:近支皇族成员(小皇帝的弟弟、叔叔)拥有庞大的军政资源,但他们年龄都很幼小(小皇帝当时只有十岁,他的弟弟们能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或是能力很差(小皇帝的叔叔们,被孝武帝、宋明帝屠杀殆尽了。小皇帝现在只有一个叔叔,那就是刘休范。而刘休范能活到现在,只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差,对皇权的威胁近于没有)。
  
  远支皇族成员,除了刘景素、刘秉拥有比较多的军政资源外,其它人都也不值一提。
  
  当然了,面对这种皇族势力。宋明帝是比较放心的,因为他们显然不足以威胁皇权。更主要的是,宋明帝挑选的辅政大臣,也都不是什么如狼似虎的人物。精通权变的吴喜,被宋明帝用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有着强大家族背景的王景文,也让宋明帝用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制约这样一个辅政班子,似乎不需要太强大的皇族势力。
  
  至于中书舍人,本身就是依附于皇权之上的,所以更不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制约他们。
  
  但宋明帝布置的权力格局,还是很快就崩溃了。而且最让人可悲的还在于,宋明帝不惜血本布置的这个权力格局(为此杀了许多人),竟然从意想不到的地方破裂了。
  
  因为宋明帝布置的这个权力局,皇族力量似乎有点太弱了。从某种意义上,这个权力格局如果要破裂,也应该是因为皇族势力太弱了。
  
  但很不幸,最先起来挑战皇权的竟然是皇族势力。从这层意义上,挑战皇权的皇族成员,真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宋明帝没有杀自己弟弟刘休范,只是因为他认为刘休范能力太差,不足以威胁自己儿子。从某种意义上,宋明帝没有看错这个弟弟;但实际上,他还是看错了自己这个弟弟。因为这个弟弟虽然没有威胁皇权的能力,但他却认为自己有威胁皇权的能力。于是宋明帝死后不久,刘休范就开始处心积虑的要造反了。而且造反后,一鼓作气就打到了帝国都城之下,甚至差点攻入帝国都城。
  
  刘休范的叛乱,让刘宋明帝布置的权力格局,迅速的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纹。因为当时小皇帝不过十一岁,其它皇弟的年龄就更小了,而且现在叛乱的人又是唯一的皇叔,所以皇族近支成员中已没有一个人能领衔镇压叛乱了。在这种背景下,领衔勤王的人自然都是各地军政长官(当然也包括皇弟们的高级属员),而坐镇中央政府保卫帝国都城的人自然就是辅政大臣。在这种背景下,当叛乱平定后,这些人的权力自然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可以想象,帝国的权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是一定的。既然地方的军政长官、皇弟们的属员、中央政府的大佬们权力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属于皇族的权力自然就变少了。
  
  皇弟们虽然拥有强大的权力资源,却因为年龄太小而无法有效应用。更主要的是,在平定皇叔刘休范的叛乱中,皇弟们的权力自然会在不经意中流失太多。因为在平定皇叔刘休范的叛乱中,皇弟们的权力资源会暂时拨给各地军政长官、皇弟们的高级属员使用,而叛乱结束后,年幼的皇弟们想再全部收回这些权力,就有些不可能了。
  
  在平定皇叔刘休范的叛乱后,皇族还真正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人就剩下了刘景素、刘秉。刘景素时任南徐州刺使,坐镇京口,刘秉则是中央政府四大佬之一。
  
  但刘景素没能成为巩卫皇权的重要力量,因为刘景素后来也叛乱了。
  
  刘景素的叛乱,大约是由以下几个原因促成的。
  
  一、随着皇族的衰弱,所以围绕皇族的利益集团,大约都希望推出一个强有力的代表人物保卫他们的利益。而刘景素就是当时最佳的人选。当然了,他们支持刘景素,未必都是想支持刘景素造反;但他们显然都希望刘景素有机会成为帝国执政官的。
  
  二、军政大佬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自然视刘景素为最大的威胁。而面对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影响力巨大的堂哥,以小皇帝为中心的利益集团自然也认为是一个巨大威胁。
  
  三、这两股力量都在推动刘景素叛乱。因为前者决定很多人支持刘景素叛乱,后者则决定许多人会计划清洗刘景素。在这川背景下,刘景素似乎是没有过多选择的,于是刘景素终于一步一步走向了反叛。
  
  这次叛乱结束后,宋明帝留下的权力格局,已完全走样了。
  
  因为刘景素造反时,皇弟们年龄都太小,所以也不可能领衔镇压这起叛乱的。其它皇族成员,除了刘秉之外,已没有一个可以值得称道的人了。而刘秉最大的优点就是温和、没有主见,这种人当朋友也许不错,但在关键时候想指望他去领衔做事,似乎有些太难了。在这种背景下,镇压刘景素叛乱的人,自然都是皇族之外的军政长官。
  
  当刘景素的叛乱被平定后,刘氏皇族已变得不堪一击了。因为皇弟们都还年幼,所以他们掌握的权力资源,只能暂时拨给中央、地方的军政大佬用于平定叛乱。我们可以想象,接连玩了两次这种游戏(一次镇压刘休范,一次镇压刘景素),皇弟们的权力资源,现在还能剩下多少呢?
  
  更主要的是,皇族大佬刘休范、刘景素都因为叛乱被清理出政治舞台了。在这种背景下,刘氏皇族似乎只有刘秉、刘韫还值得一提了,但刘秉只是中央政府四个大佬之一,而且在这个四个大佬中,刘秉也不是坐着头一把交椅。从这层意义上,刘秉实在不具备巩卫皇权的能力;至于刘韫的实力、影响力比刘秉还要低一层。
  
  小皇帝的年龄太小了;成年的、有实力皇族成员,先后因为叛乱被清理出局。皇弟们控制的权力资源,已被人们趁乱哄抢的所剩无几了。
  
  在这种背景下,刘宋帝国的政治格局,似乎已退回了东晋时期。换而言之,皇权衰弱,众多军政大佬共同控制帝国。但这种权力格局,终于没有维持太久,很快就已萧道成专权而结束了。
  
  萧道成能取代刘宋,是建立在众多机缘巧合之上的。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休仁那种重量级的皇族亲王活着,应该不会轮到萧道成后来专权;如果王景王那种重量级的豪门贵族代表活着,应该也不会轮到萧道成后来专权;如果吴喜那种精于权变、又极具影响的人活着,应该也不会轮到萧道成后来专权。在这几个并无具体过错的背景下,宋明帝就把这三个人杀掉,本身意味着在宋明帝的眼中,这三个人对皇权的威胁比萧道成大多了。从某种意义上,宋明帝给萧道成清除了最主要的三个对手。
  
  二、小皇帝之死(上)
  
  在刘素叛乱之后,中央政府由萧道成、袁粲、储渊、刘秉四个大佬控制着。这四个人的权力地位,已完全可以皇权分庭抗礼了。最初阮道夫、杨运长等中书舍人,敢以皇帝的名义与萧道成、袁粲等人争权,但现在,这些中书舍人,恐怕已不敢这样狐假虎威了;因为萧道成等人,已拥有了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地位。
  
  从小皇帝继位,到刘休范、刘景素两个人被清理出局,说起来是一眨眼的事。但实际上已过去了四年了,现在小皇帝已十四岁了。渐渐长大的小皇帝,自然不会接受变成傀儡的事实。所以小皇帝一心想夺回属于他自己的权力;在这种背景下,小皇帝与中书舍人、辅政大臣的矛盾越来越无可调和了。
  
  看到小皇帝越来越控制,那些习惯了自己的事自己作主的中书舍人、辅政大臣们,自然觉得应该好好管教一下小皇帝了。但小皇帝当时的实力,应该比当年的曹髦强一点,所以小皇帝的野心,也绝不比当年的曹髦差。
  
  想当年曹髦拿着一把剑,直奔司马昭家。总而言之,我是皇帝,大家都应该听我的?总而言之,我是皇帝,谁敢杀我?
  
  曹髦够勇敢!
  
  但在皇权已衰弱的年代里,皇帝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皇帝好好配合权臣们,权臣还会把高高的供在上面,没事还会给他集体磕头;但是如果皇帝真因此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重。权臣们手中拿的刀剑也绝不是吃素的;所曹髦高呼:“我是皇帝,谁敢杀我?”这句话虽然把人们唬得一楞一楞的,但结果呢?成济上去就一戈,小皇帝当时就倒在了血泊中。
  
  后废帝刘昱,当时的局势虽然比曹髦强点,但也实在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罢了。看到小皇帝想拿着皇帝的招牌与自己争权、甚至想杀自己,权臣们自然也纷纷行动起来。最初是中书舍人阮道夫等人密谋杀小皇帝,于是小皇帝把他杀掉了。
  
  成功的杀掉中书舍人阮道夫后,让小皇帝对自己的权力更有信心了。于是不久后,小皇帝与萧道成的矛盾就无可调和了。
  
  萧道成对小皇帝,现在还是有所顾忌的,因为袁粲、褚渊、刘秉、沈攸之等军政大佬,王、谢家家族的代表人物,都还能与萧道成分庭抗礼。虽然单独拿出他们某个人,都也不是萧道成的对手,但是这几个人打着尊崇皇权的旗号,联合起来和萧道成作对,萧道成恐怕还真不是对手。
  
  在这种背景下,萧道成面对跃跃欲试的小皇帝,自然有种说不出的害怕。因为小皇帝给他来个突然袭击,萧道成恐怕也会象阮道夫一样被就地正法的;因为此时小皇帝所处的局势,显然要比从前的曹髦强一点。想当年,曹髦拿着宝剑高呼,我是皇帝,谁敢杀我?面对一心玩命的小皇帝,还真一时没人敢上去和他玩命的。最后成济硬着头皮冲了上去,结果被满门抄斩了!
  
  现在小皇帝虽然失去了强大的皇族巩卫,但因为有袁粲、沈攸之等人存在,恐怕还真没有人敢站在萧道成之后当贾充、成济的;换而言之,当小皇帝选择先下手为强时,仓促之间还真不一定有人敢冲上去和小皇帝玩命的。
  
  据史书上说,小皇帝曾闯入萧道成的住所,看到萧道成光着身子睡觉,就叫人在萧道成肚子上画了一个靶子拿来射箭。人们纷纷劝小皇帝,如果一箭射死了,以后就没的玩了,于是小皇帝就用一枝没箭头的箭射在了萧道成的肚脐上。高兴的走了。
  
  这种内容,就我理解,应该只是政治宣传,这只是为了证明小皇帝无知、变态,从而证明萧道成杀小皇帝有理。但是,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小皇帝对萧道成充满了敌意,且对萧道成已动了杀机。更主要的是,在当时那种政治格局中,如果小皇帝真的不计代价的要杀萧道成,萧道成恐怕还真不知怎样躲过这一劫。
  
  萧道成曾试图废掉小皇帝。对此,袁粲表示反对,褚渊也不支持;至于刘秉、沈攸之就更不可能支持萧道成这样做了。帝国政府这些大佬所表现出的态度,本身就证明小皇帝有机会先下手为强解决萧道成的。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建议萧道成赶紧离开帝国都城这种是非之地,然后借助地方军事力量进攻帝国都城。萧道成对这种建议,本来是有点动心的。但又有人又给他分析了:“您离开帝国都城,那帝国都城自然会让袁粲等人把持着,他们和小皇帝联手,然后说您叛乱出逃,到时派军围剿您,您怎样抵抗呢?更主要的是,您选择仓惶出逃,恐怕连帝国都城也出不去,因为您一动身,就可能有人向小皇帝报告,到时小皇帝以叛逃的罪名拘捕您,大家看到您都这样畏惧小皇帝,谁还敢拒绝小皇帝的命令呢?”
  
  在这种背景下,萧道成自然只有选择先下手为强了。于是跃跃欲试的小皇帝,很快就被萧道成暗杀了。
  
  但杀了小皇帝,并不意味着萧道成万事大吉了。因为,臣子杀皇帝,绝不是小事;尤其在众多军政大佬能与他分庭抗礼的背景下,就更不是小事了。在这种背景下,萧道成拥立小皇帝的弟弟继位,并保证从前的权力格局不变,依然是大家一块掌握帝国主要权力。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几个大佬暂时达成了妥协。
  
  在拥立新皇帝继位前,几个军政大佬就开始坐在一起,商量如何重新分配帝国权力。当然了,因为几个军政大佬实力相当,所以他们联合执政的格局是不会变的。现在的问题,几个军政大佬应该如何排坐次?
  
  虽然在此前,萧道成在军政大佬中已坐了头把交椅。但因为萧道成刚刚杀了小皇帝,所以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种背景下,萧道成一时也真有点不敢继续坐这头把交椅了。
  
  因为刘秉现在是皇族最主要的代表成员;为了表示尊重刘氏皇族为中心的权力格局。所以萧道成最初提议,应该由刘秉出来主持大局。但在皇族已衰弱不堪的背景下,面对如虎如狼的萧道成,刘秉哪敢出来扮演这种角色呢?
  
  后来萧道成又提议让袁粲出来主持大大局,但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面对如虎如狼的萧道成,袁粲也不敢扮演这种角色的。
  
  而亲自谋划杀皇帝的王敬则(大约相当于从前的贾充),更是手拿钢刀,大呼小叫的要求萧道成出来主持大局。总而言之,谁敢反对萧道成出来主持大局,我王敬则和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那些军政大佬们,突然面对这种局面,自然一时都六神无主了。更主要的是,萧道成依然尊重从前的权力格局,从现在的情形去看,帝国无非就是换了一个小皇帝。因为几大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格局并没有本质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那几个军政大佬自然决定接受这种事实。
  
  于是现在帝国中央政府几大大佬的排名大约是如此的:头把交椅自然还由萧道成去坐;第二交椅则由皇族代表刘秉坐着;第三把交椅由袁粲坐着;而褚渊则坐着第四把交椅。
  
  刘秉回家途中遇到了自己堂弟刘韫,刘韫一听刘秉不敢去和萧道成争第一把交椅坐,顿时大骂道:“你的骨头里面还有点血吗?我们刘氏皇族算是完了!”
  
  不过基于刘秉的位置,他做出这种选择,应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错误。因为从表面上看,弱势皇帝在上,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格局,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因为东晋帝国曾这样维持了一百年。如果刘秉真和萧道成争夺头把交椅,那萧道成连皇帝也敢杀,再多杀他一个刘秉也不多。既然如此,刘秉哪敢选择这种高风险的方案呢?
  
  袁粲、储渊、刘秉、沈攸之,当然还有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都也可以与萧道成分庭抗礼的。从表面上看,萧道成所占的优势,比曹操、司马昭差得远了,甚至比王导、王敦、桓温、桓玄都不如;再换而言之,凭萧道成的实力,实在缺乏篡位的机会。只要这种权力格局,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刘氏皇族也可以象东晋的司马家族衰而不倒的。
  
  但这种权力格局,显然还是没有维持多久,因为萧道成很快就把这些竞争对手都干掉,他们或被萧道成杀掉(比如袁粲、刘秉、沈攸之、黄回、谢、王),或都仆在萧道成的脚下(储渊、王僧虔、王俭)。
  
  三、小皇帝之死(下)
  
  当小皇帝的脑袋被人砍掉后,萧道成并没有像司马昭那样要为小皇帝讨个公道。想当年,成济为了保护司马昭刺死了小皇帝,却被司马昭满门抄斩了;想当年,贾充为了保护司马昭下令杀掉小皇帝,却为此也弄得身狼籍。现如今,王敬则、杨玉夫这些杀小皇帝的凶手,却以功臣的形象出现。不但没有因此被治罪,相反都因此加官晋爵。
  
  这叫做什么世道?
  
  杨玉夫、王敬则这些弑君凶手,没有落到成济一样的下场。那是因为萧道成比司马昭的实力差得太远了,而绝不是因为萧道成当时的实力已超过了司马昭。
  
  从实力、影响上,萧道成只是比袁粲、禇渊、刘秉、沈攸、王谢家族代表人物,仅仅是略胜一筹罢了。换而言之,如果是单挑,萧道成自然谁也不怕,但是如果他们联手,萧道成那是一点胜算也没有。在这种背景下,萧道成除了摆出一副拼命的样子外,实在没有别的方法了。
  
  萧道成杀掉小皇帝后,所表示的意思非常明白。总而言之:“我萧道成杀小皇帝只是事出无奈,我实在没有侵犯各位大佬的意思。当然了,各位大佬如果想借杀皇帝的罪名整我,我也只有和你们玩命到底了。”在这种背景下,萧道成一点也不回避自己杀小皇帝的嫌疑,总而言之,亲自参与杀小皇帝的人,萧道成一律给以奖赏。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啊!
  
  司马昭可以杀成济,萧道成则不可以杀杨玉夫、王敬则等人。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萧道成敢做出这种选择,无非是向其它几个大佬示弱罢了。而在实力相差并不悬殊的背景下,萧道成一旦做出这种选择,其它几个大佬都跟着进逼,萧道成恐怕只有一步一步被逼得失去了回旋余地。
  
  想当年,成济一戈捅死了曹髦;于是成济被满门抄斩了。虽然成济杀曹髦,那完全是为了司马昭利益奋不顾身的结果,便司马昭还是把杀了成济的全家!
  
  现在,王敬则亲自策划杀小皇帝,却是因此升官发财。为什么会如此,难道是因为萧道成够朋友、讲义气,而司马昭一点不讲义气、不够朋友?显然不是的!一切仅仅是因为萧道成当时的实力比司马昭差得太远了,所以萧道成必须得与自己的小兄弟们一块赤膊上阵。
  
  总而言之:“虽然我萧道成没有亲自参与杀皇帝,但既然是我的小兄弟们杀了皇帝,那就等于是我萧道成干的,如果你们有谁不服气,就把帐记在我萧道成的头上!”这种义薄云天的大哥风范,足以让他的小兄弟们都愿意死心蹋地的跟着他去继续混下去。更主要的,那些家大业大,手里坛坛罐罐捧了一大堆的军政大佬,哪敢跟这种已走投无路的亡命徒硬碰硬的斗勇、斗狠呢?
  
  于是,小皇帝被杀了。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竟然经过简单的一个回合争斗,就变得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只是换了一个小皇帝,于是大家又继续开始正常工作了。
  
  从实力上、影响力上,萧道成比曹操、司马懿可差得实在太远了。但萧道成杀掉小皇帝后,却很快控制了局势,更在两年后就篡位当皇帝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大约是因为贵族社会已衰弱了,所以他们已不愿意玩弱势皇帝在上,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游戏了。
  
  在贵族社会能有效控制帝国局势时,弱势皇帝在上,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格局出现,自然意味着这些军政大佬普遍都由各大家族的代表成员担任。
  
  问题是:在贵族社会无法有效控制帝国局势时,弱势皇帝在上,虽然是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但这些执政的军政大佬,常常也轮不着各大家族的代表人物担任。相反,这只会为更多寒人进入上层社会打开方便之门。在这种背景下,贵族社会就会与最强势的实力派形成某种默契,总而言之,他们支持最强势的实力派当皇帝,最强势的实力派当皇帝后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在贵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血统论、门第论还能占据统治地位),强势皇帝是不敢公然威胁贵族社会根本利益的。相反,强势皇帝还会阻止寒人与贵族社会分庭抗礼的。
  
  历史书上,常会提到这样一种事。那就是皇帝的宠臣希望获得贵族的资格,但皇帝总是说自己没有这种权力,也无力做到。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皇帝尊重贵族社会,或是无力凌驾于贵族社会之上。但实际上,我们不妨翻过头来想一想,皇帝凭什么要给自己宠臣以贵族的身份?
  
  基于皇帝的利益,他自然是想消灭贵族,因为贵族消灭了,就意味着皇帝把军事、政治、经济权力,最大限度的收回了自己手中。皇帝尊重、保护旧的贵族利益,那是因为皇帝无法消灭他们,又想取得他们支持。皇帝没事让众多宠臣挤入贵族社会,那不是没事削弱自己的权力吗?
  
  皇帝不让自己的宠臣拥有贵族的资格,对皇帝非常有利。因为,这可以让皇帝驾驭这些宠臣非常方便,因为这些宠臣没有贵族的权利与地位。而且,这本身就会削弱贵族社会的影响力,因为权力核心的、有实权的官员(皇帝的宠臣),都不是贵族成员,这本身就意味着贵族社会影响力降低了。从这层意义上,皇帝自然不会真心支持自己的宠臣拥有贵族的资格。在这种背景下,贵族代表自然敢公然拒绝皇帝宠臣试图进入贵族社会的请求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强势皇帝,本身就会强有力的保护贵族社会的既得利益,换而言之,他绝不会没事让寒门子弟取得贵族资格的。
  
  但一个弱势的皇帝,却显然缺乏这种能力的。因为在一个弱势皇帝在上的背景下,一个人不论有着怎样的出身,只要他挤入了权力核心,他自然就拥有了与贵族对等的身份。比如从前的刘裕、刘毅等人,不论他们出身是怎样的卑贱,但当他们成为帝国举足轻重的军政大佬后,自然就拥有了与贵族对等的身份。
  
  强势皇帝在上的背景下,一个人就算拥有举足轻重的权力、地位,也绝对无法取得与贵族对等的地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孝武帝、宋明帝时中书舍人的身份、权力、地位看出来。
  
  从这种利害关系去看,贵族社会是希望一个强势皇帝出现的。所以面对军政大佬起内哄时,贵族社会自然不会积极阻止某个军政大佬崛起;相反,只要这个军政大佬愿意拉拢、支持他们,他们就会帮助这个军政大佬篡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萧道成重用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看出来,萧道成得势时,王僧虔、王延之、王奂、王俭这些琅琊王氏成员都身居重位,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关于这萧齐建立与贵族社会的关系,我们后面有详述,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
  
  小皇帝被杀后,乱臣贼子丑化小皇帝的方法,大约也就那么两下子。总而言之,或说小皇帝不孝,或说小皇帝无知、变态、荒淫。
  
  想当年司马昭杀掉小皇帝后,也曾玩过这种招术,但终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于是小皇帝的形象并没有被搞臭,而司马昭的乱臣贼子形象却永远的留在历史书上。因为小皇帝说过的那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虽然萧道成杀掉小皇帝后,把小皇帝丑化的离奇而夸张,但人们也愿意相信这些内容是真的;至于萧道成后来把小皇帝的全家都屠杀了,但人们也不愿把萧道成与乱臣贼子联系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显然是因为贵族社会衰弱了,所以帝国已无法长久的维持一个弱势皇帝在上,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权力格局。
  
  一个弱势皇帝在上,众多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权力格局存在;意味着人们总需要打着尊崇皇帝的旗号压制最强势的实权派,在这种背景下,忠君的思想自然被宣传的响彻天地。于是司马昭小心翼翼,到死都没敢爬上皇位,却依然成了乱臣子的代表人物,总而言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当这种权力格局,无法长久维持时,自然是乱臣贼子杀掉皇帝后,自己成为强势皇帝,就可以开动宣传机器肆意丑化小皇帝。总而言之,乱臣贼子杀皇帝,那完全是替天行道的事。
  
  萧道成篡位的过程,比司马家族更赤裸裸、更血腥[注]。但乱臣贼子气却没有司马家族浓。
  
  [注]司马家族经三代人的努力才慢慢爬上皇位,而且还对曹氏皇族保留了某种优待。曹魏末代皇帝曹奂,在曹魏灭亡后,又以陈留王的身份活了三十七年。萧道成在宋明帝死后五六年就爬上了皇位,而且还把刘氏皇族屠杀殆尽了。
  
  四、最后的决战(上)
  
  萧道成虽然杀了皇帝,也坐稳了帝国首席执政官的位置。但他距皇位实际上还很遥远。
  
  袁粲、褚渊、刘秉、沈攸之,现在都还能与萧道成分庭抗礼。甚至像刘韫、黄回那样相对弱一些的军政大佬,也对萧道成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萧道成想冲破这些人对自己的束缚,已是难之又难的事了,更何况,在这些人之外,还有更不可忽视的豪门贵族代表。
  
  王僧虔、谢朏等人,因为背后有庞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们,都也可以与萧道成分庭抗礼。只是王谢子弟,不愿意和萧道成这种亡命徒一争长短罢了。这绝不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刘裕、萧道成等人的富贵,是拿命博出来的,而且未必长久。王谢子弟的富贵,是靠血统、门第而来的,而且非常长久。
  
  刘裕拿命博出来的天下,也不过几十年就灭亡了,而且家族成员都死于非命了;萧道成拿命博出来的天下,也不过几十年就灭亡了,而且家族成员也都是死于非命了。但在他们之前,王谢家族就是时代豪富、地位象征;当然了,在他们之后,王谢家族还是时代豪富、地位象征。他们之间,到底谁更成功呢?这一切,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谢家族代表成员,并非没有机会与萧道成等人一争长短,只是他们手里捧的坛坛罐罐实在太多,所以他们自然不能、也不愿意放手与萧道成等人玩命争夺。但是,如果有人因此认为他们好欺负,那可真是看错人了。
  
  王谢家族代表成员的态度非常明确。
  
  你们之间狼吃了狈,狈吃了狼,我们并不关心,我们只关心我们手里的坛坛罐罐能不能还完整的保存下来,我们更关心是,能不能再多拿几个坛坛罐罐。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有人真想打破、或抢走王谢家族手里的那些坛坛罐罐,他肯定是忘了死字怎么写。所以东晋灭亡了,王谢家族还是时代豪富、地位的象征;所以刘宋灭亡了,王谢家族还是时代豪富、地位的象征;当然了,萧齐灭亡了,王谢家族还是时代豪富、地位的象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刘裕能篡位、萧道成能篡位、萧衍能篡位,都是因为王谢为代表的豪门家族,愿意站在他们一边。
  
  虽然面对宋、齐皇权的崛起,王谢代表的豪门家族会表示一定的退却,但不论怎样退却,也没有一个皇帝能改变、敢改变他们是时代豪富、地位象征的事实。
  
  萧道成,自然非常清楚王谢家族代表的力量;与萧道成相争的人,自然非常清楚王谢家族代表的力量。所以,他们争取王谢家族的态度肯定是一样的,现在主要是看王谢家族会选择他们中哪一个人。
  
  如果大家愿意维持联合执政的模式,那萧道成恐怕就只能在这个首席执政官的位置上徘徊不前了。因为萧道成的实力,比曹操、司马懿实在是差得太远了;甚至比王敦、桓温也要差一大截;当然了,比刘裕也差得太远了。以他的实力,能爬上皇位,仅仅是因为贵族社会已衰弱了。
  
  衰弱的贵族社会,已不能从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模式中,追求到最大的利益了。
  
  所以,当军政大佬们发生火并时,贵族社会已不想再玩跷跷板的游戏了。从前,每当军政大佬发生火并时,贵族社会总是扶弱抑强。总而言之,他们绝不会让某个军政大佬(或皇帝)一枝独大的。
  
  现在,当军政大佬们发生火并时,贵族社会总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代理人。
  
  想当年,王敦、王导、苏竣、庾亮、桓温、谢安、桓玄都也曾气吞万里如虎,但谁也无法接近皇位。到刘裕时,一切就有些变化了。
  
  刘裕从执政官到到皇位,一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萧道成从执政官到皇位,却只用了四五年时间。
  
  萧衍从执政官到篡位,更只用了一年时间。
  
  陈霸先从执政官到皇帝,也不过用了三四年时间。
  
  凭他们的根基、实力、影响力,与曹操、司马昭相比,自然是差得太远了。就是与王敦、桓温相比,他们似乎也要差一截。但他们都是飞一样的爬上了皇位(只有刘裕相对慢一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主要原因,大约就是因为贵族社会衰弱了。衰弱的贵族社会,已不能从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模式中,追求到最大的利益了。
  
  在这种背景下,几大巨头的斗争一旦开始。贵族社会就开始积极寻找自己的代理人了。总而言之,只要你愿意维护、尊重我们的既得利益,我们就会支持你当皇帝。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少了贵族社会在中间玩跷跷板的游戏,所以几大巨头一旦纷争开始,就会很快打出结果。
  
  这是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取得一次决战胜利,稍微运作一会儿就能当上皇帝的主要原因。
  
  五、最后的决战(下)
  
  萧道成在众多军政大佬与自己分庭抗礼的背景下,就开始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野心。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晋帝国,只要有几个军政大佬振臂高呼要打倒萧道成,自然就会出现一边倒的结果。换而言之,中央、地方的军政长官都会有意无意的与萧道成拉开距离,更有许多人会积极的站在萧道成的对立面。当然了,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那萧道成很快会成为孤家寡人。
  
  但在南朝,却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除了几个与萧道成分抗礼的军政大佬上窜下跳外,帝国各级官员似乎都有意无意的与这种叛乱划清了界限。
  
  领衔反对萧道成的人,权力、地位、实力一点也不错含糊。
  
  荆州刺使沈攸之,湘州刺使王蕴;尚书令刘秉,中书监袁粲,领军将军刘韫,右卫将军黄回。真可谓要中央大佬有中央大佬,要地方大佬有地方大佬;要文有文,要武有武。
  
  沈攸之的名望一直在萧道成之上,袁粲、刘秉一直能与萧道成相提并论。萧道成只是在最近两年,才突然超越他们的。这样三个人联手反对萧道成,加上刘韫、黄回那种在中央政府手握兵权的将领,仅从实力而言,就已占据上风了。所以袁粲自信的认为,褚渊也一定会站在自己他们一边的,但很不幸,褚渊却向萧道成告密了。
  
  萧道成威胁皇权,这样三个重量级的人物领衔保卫皇权,从道义而言,他们也是上据上风的。但很不幸,真正响应他们的人实际上很少。
  
  袁粲、刘秉、刘韫刚摆好架式,就让萧道成杀掉了;沈攸之连扬州都没有靠近(进攻帝国都城就更不用说了),就被打得进退失据了。
  
  因为失去了贵族社会的支持,沈攸之、袁粲、刘秉的行动,虽然阵容豪华,却根本发挥不出应用的力量。事实上,贵族社会什么事也不用作,他们只要表现一下他们的态度就可以了。
  
  因为皇权的扩张,中央、地方最顶尖的职务,自然都被皇族、皇帝的亲信、趁乱崛起的军政大佬占据了。但最普遍的上层军政职务,依然还是普遍被贵族子弟占据着,因为贵族子弟在获取这种职务时,依然拥有着优先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当军政大佬发生火并时,贵族社会支持哪一个人,哪个人的命令就会非常有效的贯彻下去;贵族社会反对哪一个人,哪个人的命令肯定就如同废纸一样;如果贵族社会保持着中立,那军政大佬之间就不过是在单挑罢了。
  
  刘秉、袁粲、刘韫、黄回虽然拥有不容低估的军政实力,却不能在帝国都城内有效牵制萧道成,相反让萧道成一拳就打得灰飞烟灭了。自然也是因为他们犯了一系列错误,但这些错误并不是主要的。
  
  沈攸之不能象王敦、苏竣、桓玄、刘裕那样,几乎兵不血刃的就攻进帝国都城。自然是因为沈攸之犯了一系列错误,但这些错误也不是主要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豪门贵族代表,或者站了萧道成身后,或选择了中立,真正站在沈攸之、袁粲、刘秉背后几乎没有(好像只一个湘州刺使王蕴支持他们)。在这种背景下,萧道成一声令下,自然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沈、袁、刘的命令恐怕只能在自己嫡系圈子里面有效。
  
  在这种背景下,袁粲、刘秉、刘韫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让萧道成派人干掉了,既然如此,孤零零的黄回自然不能有所作为了。
  
  在这种背景下,沈攸之率领荆州军队,向前连个郢州都无法攻陷,向后连自己的老巢也无法守住。事实上,从大军出发后,沈攸之就是一只孤军,因为后方的雍州刺使张敬儿已与萧道成达成了默契,而前方的袁粲、刘秉、刘韫、王蕴已被萧道一拳打得灰飞烟灭了。所以追随沈攸之的人,渐渐都开始三心二意了。最后,沈攸之在绝望中和儿子一块自杀了。
  
  在萧道成与其它军政大佬决战之时,在萧道成向皇位冲刺时。瑯琊王氏的主要成员,都开始纷纷走到了政治舞台的最前排。
  
  当时,王曾虔任尚书左仆射(不久后出任尚书令),王延之任尚书右仆射,王奂任丹杨尹。王俭任萧道成的长史。史书是这样说王俭的地位“萧道成任命王俭为太尉右长史,待遇很高,十分亲密,事情无论大小,都托给王俭一人”。王俭可以获得这种地位、权力,固然与他能力、与萧道成对他的重用分不开,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得从瑯琊王氏的家族地位中寻找答案。
  
  瑯琊王氏的地位,虽然一直都不容忽视,但他的主要成员大举出现在政治舞台的最前排,显然意味着瑯琊王氏已与萧道成达成了某种交易。而且瑯玡王氏是豪门贵族的代表,他们的何去何去从,本身就是豪门贵族何去何从的风向标。当他们选择支持萧道成后,普遍豪门贵族大约就只有两种选择了,一种选择就是也支持萧道成,另一种选择就是保持中立。
  
  王僧虔、王延之、王奂、王俭纷纷出现在政治舞台最前排,自然表明他们已选择了支持萧道成。
  
  后来,萧道成费尽心机拉拢谢朏支持自己篡位,本身表明谢氏家族在萧道成与沈攸之、袁粲决战时,一直是倾向于萧道成的,仅仅是没有向王氏那样积极支持萧道成罢了。作为豪门贵族的代表,王氏积极支持萧道成,谢氏表示中立,沈攸之、袁粲还能有什么指望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