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清代福建银锭

 七彩阳光3109 2017-11-23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很早就开始了海上贸易,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57年)开海禁以来,西班牙、荷兰等外国银元随外国商船源源不断的流入福建全省,《清朝文献通考》(钱币考四·乾隆十年考)中说:“至于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又多行使洋钱。其银皆范为钱式,来自西南二洋,约有数等;大者曰马钱,为海马形。次曰花边钱。又次曰十字钱。……闽、粤之人称为番钱或称为花边钱,凡荷兰、佛朗机诸国商船所载每以数千万元计。”


嘉庆以后,随着中西贸易的逐年增加,外国银元数量也随之巨增,成为当地主要流通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本地银两的铸造。福建省在道光年间曾模仿外国银元的式样铸过了三种“军饷”银饼,系土法铸造。币正面上部钤“漳州军饷”或“军饷”,下部钤签字画押;背面钤“足纹通行”。这种银饼的铸造固然有军事方面的原因,但受外国银元的影响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而,今天能够见到的福建银锭是少之甚少,一方面减少了铸造,另一方面熔化改铸成别的货币。可以这么说,福建在这个清代货币结构的变化是导致银两存世稀少的直接原因。



从仅存的少量的福建银锭实物看,有五十两元宝锭、圆锭、方锭和锞子等,时代都在同治以前。五十两锭目前仅发现很少,是地方政府上解的税课银锭,一件铭文是“道光年月同安县匠徐德”。另一件是铭文是“咸丰二年三月永安县”。相对比较多见的是圆锭,福建圆锭铸造极为粗糙,锭面罗纹深粗,形状似馒头,有馒头锭的叫法。


通常锭面有二、三个戳记,内容是纪年、地名、银匠名,如“八年六月叶董春”、“十五年五月周春源”、“永定县二年七月郑宝杏造”。值得注意的是,福建十两银锭的仿品多于真品,收藏者要细心辨认。



极为少见的闽海关锭也是圆形的,闽海关是清代康熙24年开办的中国最早的海关之一。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发达,从明代中期始,外国银元就开始通行于福建全境,而且在政府财政收支方面有替代银两之势,银两有很大一部分作为兑换外国银元的媒介流出国外,因此,铸造银锭也自然减少,更不用说是闽海关锭。因而闽海关银锭三所有海关银锭中最为稀见的。闵海关银锭的正面三行銘文成品字形排列, 正上方銘文是闽海关,右方的銘文紀年月, 左方是銀匠名。目前只发现十件左右。




清代福建银锭虽然极为少见,但品种较为齐全,不仅有海关锭,还有盐课和茶税,都是非常珍贵的品种。盐税银锭发现很少。所谓盐课就是在盐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上缴政府的盐税。作为专卖收入的盐课一直以来就是各朝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清代的盐法,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盐税制度,主要采取官督商销制、官运商销制、商运民销制、官督民销制、官运官销制,其中影响最大、行之最久的是官督商销制,即灶户所制之盐,必须卖给国家特许的场商,运商或散商纳税后取得引票,并凭引在指定的地点向场商购盐,在规定的地区贩卖,所以称引岸专卖制。


清代前期盐课有两类,场课与引课,场课又分灶课、滩课、锅课、井课等,纳税人是制盐的灶户和收盐的场商,场课一般只征收实物,只要上解京城内府的盐才折成银两,引课是盐税的主要部分,清前期每引盐约300~400斤,征税的对象是盐,纳税人是运销盐商,引课的缴纳形式有正课、包课和杂课,正课是按盐引向运销商征收的专卖税,包课是将盐税课额包在引地各属内摊丁入地一并征收,或由包课商交纳一定数量的盐课。杂课即盐课附加税,多为盐官的浮征或额外征收,名目繁多。





和盐课具有相同意义的专卖品还有茶,福建是著名的产茶区,茶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税收品种。一件铭文为“茶税六年十二月李永”十两银锭就是一个用白银交纳茶税的物证。


其他还发现有清代早期的方型银锭,有十两和五两两种,有的砸有简单的铭文,有的则没有。



本文转自金银流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