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方六:从古丝绸之路走来的狮子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7-11-23


 

古丝绸之路除了引入许多珍稀物种外,还引入不少珍禽稀兽:汗血宝马、犀牛、大象、符拔、孔雀、安息雀、黑鹰、独峰驼、沐猴、长颈鹿、白雉、双头鸡……这些“活物”在丰富中国动物种群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其中,狮子可谓古丝绸之路走来的“第一兽”,“狮子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狮子最早引入中国是什么时候?

《汉书》:西汉“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

 

    狮子最早被称为“狻猊(suān ní)”,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兽》条释称:“狻麑(ní),如虦(zhàn)猫,食虎豹。”这种动物似猫非猫、似虎非虎,汲冢书《穆天子传》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狻猊为什么改叫狮子?这便与丝绸之路有直接关系。  

    “狮子”的称呼是西汉时出现的,写作“师子”。对于“狮子”的得名,一种说法是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提到的“师子国”有关,“师子国”即今印度洋上的热带岛国、出产狮子的斯里兰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但这种说法却被语言学家所否定,有学者认为,“师子”属于伊朗语系,与波斯语Ser或东伊朗语se/si的发音有关,狮子引入后,中原人也接受了这一叫法。

    丝绸之路开通后,狮子与其它奇珍动物一起来到了中原。西汉时,长安后宫中的“皇家动物园”奇华殿里已出现了狮子。《汉书·西域传》记载:“……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记述汉都长安的地理名著《三辅黄图》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东汉时,西域及西亚国家向中原献狮子曾有4次确切记载,最早一次在章和元年(公元87年),《后汉书·章帝纪》称:“是岁,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此后,进入中原的狮子历代不绝。据《魏书·西域传》,北魏时,嚈哒国于正光(公元520年至公元525年)末,“遣使贡师子一。”另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这次进贡狮子的是“波斯国”,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广陵王(北魏节闵帝)即位后,要求将这狮子送归本国,因为路途太远,送狮子者遂在路上“杀狮子而返”。

    在唐宋以前,狮子主要从陆上丝绸之路进来,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则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从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郑和下西洋开始,到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这一百多年间不时有外国进贡狮子给大明王朝。进贡狮子可不是无偿的,实际上是一种变相贸易,朝廷回赠更多,所以有大臣提出要“却贡”。据《明史》,弘治二年(1489年),进贡最积极的撒马儿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其使由满剌加至广东,贡狮子、鹦鹉诸物。”明朝礼官耿裕曾就此上言明孝宗朱祐樘:“南海非西域贡道,请却之。”

外国向中国进贡狮子的最后一次记载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实录》称:“西洋(葡萄牙)国主阿丰素遣陪臣本多白垒拉,进表贡狮子。”

 

    古代门前摆石狮的风俗始于何时?

《析津志辑佚》:“都中显宦硕税之家……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

 

    狮子的传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加了新的元素,狮子的“艺术形象”也随之多了起来,石狮雕塑开始出现在古人的家门前或墓地上。现代考古发现,在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墓地以及天山东部的塞人墓地都有狮子图案的先秦文物。

    在狮子进入中原后,其形象很快被艺术化。中原使用石狮的滥觞或与汉武帝有关,据《三辅黄图》引《汉书》:“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这里说的用金石刻的异兽,据推测是中原最早的石狮子。

    这种放在门前的石狮,称为“镇宅”。门前摆石狮子的风俗早在东汉时已出现,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氏石阙前有一对石狮,据铭文可知制造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

    石狮子用在墓地上民间称作“镇墓”,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首开神道之制,在其神道两边所立的双双相对的石像生中就有一对石狮,不过现在河南孟津境内原陵的石狮已不是原物。

    古人喜欢狮子除了以稀为贵,更与其“百兽之王”、威力无比的形象有关。可是如果说珍稀,在狮子来到中国之前,已有一批“国产”祥禽瑞兽,如麒麟、天禄、貔貅等;如果说威猛,老虎、豹子等猛兽都不输狮子,老虎还是“王中王”,古人的门前为何不放石虎 “看家护院”?其实这与狮子来到中国以前已被神化有直接关系。

    在佛教中,狮子并不是一般的猛兽,而是与佛有缘。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记载:大觉世尊(释迦牟尼)初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又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因而狮子在佛教中成为“护法使者”的化身,是集神兽、灵兽、瑞兽、仁兽等于一身的“法兽”。

    在狮子进入中国时,刚好碰上佛教东传,以祥瑞辟邪为内核的“狮子文化”很快被中华文化吸收和同化。但狮子毕竟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放在墓地正好可以产生震慑作用,令人敬畏,实现守护墓主灵魂平安的愿望,如果摆放在家门两侧也张着血盆大口便显然不吉祥、不讨喜,于是古人将狮子形象从早期威风八面的“力量型”, “艺术”处理成了憨态可掬的“可爱型”!

    唐宋以后中国民宅门前“摆狮子”的初衷,是辟邪纳吉、守护平安的需要,但后来则多出于体现尊崇不可侵犯地位之需要,是高贵的象征。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称:“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鑿成,亦如上放顿。”

    “舞狮子”的风俗是怎么兴起的?

    元稹《西凉伎》:“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中国民间一向有以动物形象娱乐的风俗,如舞龙灯、跑竹马、跑驴等,狮子引入后, “舞狮子”与扭秧歌、踩高跷等一起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风俗。

    舞狮子又叫“狮子戏”,与马戏、猴戏一样,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的出现或是受到先秦时的“龙崇拜”和表达祈雨愿望的“舞龙”表演启发,东汉时的“象人”是最早的“弄狮人”。

    “狮子戏”流行中原之前在西域已存在,据说北魏武帝远征河西俘虏胡人十万,让他们开垦边荒之地。武帝巡察边疆时,边将设宴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将木雕狮子头戴在脸上,身披狮衣,集八音乐,还有武士三十余人,在御前起舞……武帝叹为观止,并赐名“北魏瑞狮”。

    唐朝将“狮子戏”进一步发展成了“狮子舞”,宫廷宴乐中就有“狮子舞”表演,杨贵妃当年就擅长表演狮子舞,专表演给唐玄宗取乐。“狮子舞”怎么表演?《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12,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曲。”白居易的《西凉伎》曾赋诗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元稹《西凉伎》也有类似的描写:“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唐朝“舞狮子”一般在新年之际举行,祈盼新的一年避灾纳福。据《通典》,古代舞狮子一般是2人一组,蒙一层狮皮样的道具。一人在前,身体直立,手攀狮子头;另一人弯肘双手抱前面人的后腰。10人扮5头狮子,连同2个弄狮人共12人,调弄欢跳,情绪热烈,场面壮观,正好契合了新年喜庆热闹的气氛。

    总之,仅丝绸之路上走来的一只狮子就给中国带来了这么大的影响,可见古丝绸之路的价值决不仅限经贸领域,对中国文化产业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

来源: 北京晚报  20171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