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不是“籽料”,而是“子料”?

 申申如也x4y0io 2017-11-23

子玉、仔玉、籽玉

为什么不是“籽料”,而是“子料”?

在五六千年前,昆仑山下的先民在河流中看到一些美丽的石子,外形为椭圆形,光泽晶莹,有羊脂般的滋润,他们就捡了起来,作为玩赏之物。以后,这美丽的石子被称为玉。以后又发现山上的玉矿,为了与之区别就把河流中的玉取另外一名称。这点,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如《山海经》中就提到“泰冒之山浴水出焉,其中多藻玉。龙首之山若水出焉,其中多美玉。放高之山,明水出焉,其中多苍玉。黄酸之水,其中多璇玉。”分别把河中之玉称为“藻玉”、“苍玉”、“璇玉”等不同名称。昆仑山河中之玉最早的名称是什么,现在还不清楚。但是,古人称昆仑山有“琅玕”,说其“状如珠”,“如海中珊瑚”,这或许是河流中玉的最早名称。关于这点,清代晚期陈性在《玉纪》中说:“水中所产有小如珠者,色绿而明,土人名曰卡琪,盖古称琅玕如珠是也。”河流中玉称为“子玉”的提法,文献也见于清代陈性的《玉纪》,说:“产水底者曰子儿玉,为上。产山者曰宝盖玉,次之。”

从子儿玉演化为子玉,本质没有什么变化,都是说河中之玉,如石子一样,从而与山玉相区别。

关于子玉名称,在现代玉石界中对“子”的写法各有不同,目前至少有三种,一是子玉,一是仔玉,一是籽玉。掌心宝认为采用“子玉”的名称较为合理。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尊重前人所用名称,如上述《玉纪》中的“子儿玉”采用的是“子”字。二是区别“子”、“仔”、“籽”三字的涵义,在字典中,“子”的涵义是指“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或“颗粒状的东西”,如石头子儿等。石头子儿也可联想到玉石子儿,简化后为“子儿玉”或“子玉”。“仔”则指“幼小的(多指牲畜,家禽等)”,如仔鸡等,或读作“崽”。“籽”是指“某些植物的种子”,如棉籽等。显然,这三个字含意不尽相同,建议进一步研究和规范化。

子玉:大自然的杰作

为什么不是“籽料”,而是“子料”?

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中主要有两大宝,一是玉,一是金。地质学把河流中的产出矿统归为砂矿一类。砂矿床在世界矿产中有许多种,如金、锡、钨、钛、铌、钽、稀士、金刚石、室石、玉石、水晶、石英砂、砾石等。它们的成因有两种:一是机械沉积,这是由原生矿在风、水或冰川中由机械的方式被搬运和沉积形成的;一是化学沉积,这是含矿物质在水中经化学作用沉积形成的。世界上砂矿床除砂金的形成有很大的争论外,其他砂矿床是由机械沉积则为定论,其中包括宝石和玉石在内。

和田玉子玉属于砂矿一类,是由原生和田玉矿经过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经地质研究,和田玉原生矿形成于华里西运动晚期,距今约3亿年左右。随着中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昆仑山,并不断隆起,和田玉矿床随着昆仑山的发展而定位,现在一般都分布在高山之上。地球上的水,不论是降水或者冰雪,它们始终在运动之中,不断地对地表的岩石产生作用。高山上的原生矿玉石经过多年长期水和冰川的剥蚀和风化作用,逐渐变成了碎块,又在冰川和洪水的作用下,被搬运到山谷河流中。汹涌的洪水带着玉石在河中奔腾,与各种岩石碰撞磨擦,玉石越来越变小,棱角被磨成了椭圆,当水力变小或者遇到阻碍时就沉积下来。在一条河流中,一般情况下,当发洪水时搬运力强,而枯水时变弱;地势高峻、河道狭窄的上游搬运力强,而地势平缓的下游搬运力变弱。搬运力强时,较大较重的玉石也能搬动,搬运力弱时只能搬运较小的玉石,所以,从上游到下游,玉石一般由大变小。在上游地区沉积的玉石,因为搬运距离近,受碰撞磨擦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块度比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平滑,与子玉有所不同,玉石行业称它为“山流水”。这一名称起于何时,原义是什么,现在没有查到文献资料。

大自然对原生玉石矿长年不断的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玉石就不断地沉积。由于河流的切割作用,河流不断地变化,河床可以变成河漫滩,河漫滩也可以上升为阶地,同时,洪水还可以把玉石搬运到山前冲洪积扇中。所以,子玉分布在河床、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中。

子玉的形成经过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子玉是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质学中的第四纪是最新的年代,已有260万年,它又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其中全新世到今约有一万年。所以说子玉形成有万年或几十万年的历史。一般说来,阶地中子玉形成时间较早,现代河床中形成的子玉时间较晚。所以,很难说出某块子玉的形成时间,但是,子玉形成经历了长时期的磨练和浸蚀。子玉与多数砂矿床一样分布极不均匀,非常稀少。采砂金的人都知道,一条河流中不是处处有砂金,而且各处砂金蕴藏量与品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砂金矿床中品位达到1立方米中含有0.1~0.2克金就可以开采,砂金即使非常复杂,还可以勘探计算储量。同样,金刚石砂矿床中达到1立方米中含有2毫克金刚石就可以开采,金刚石砂矿也非常复杂,也可以勘探计算储量。可是,子玉更为复杂,现在还没有勘探的矿床,更不用说计算储量了。所以,大自然恩赐给人间的子玉是非常珍贵的,一定要好好保护和爱惜。

子料之优

为什么不是“籽料”,而是“子料”?

子料

为什么不是“籽料”,而是“子料”?

95于田山料

几千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子玉与山玉相比,一般来说质地较优,所以,多以子玉为珍,价格与山玉也大不相同。子玉是从山玉通过机械作用转化而来的,矿物均为透闪石玉,为什么子玉比山玉优质呢?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多种说法,古人说:玉是阳气之纯精,或水之精,带着某种神秘色彩。

从地质学角度看,如上所述,子玉是由原生矿转化形成的,它的质优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它经历了长期的磨擦和浸蚀;二是由于氧化产生了美丽的皮色。

玉石经过千万年的磨蚀,起了多少物理化学变化,这是一个待研究的新问题。目前,知道的主要是外表的变化,一是玉石的棱角被磨圆,这点与在河流所见的卵石是同样的原理,同时,玉石外面的石头多数被磨掉或剥离。二是经过碰撞磨擦,使玉石光泽更为鲜明,这就是磨光的原理。三是玉石经过长期浸蚀,更加滋润。至于玉石的内部变化,现在还没有实验测试资料。从碰撞磨擦受力打击产生一定能量和热量的分析,对玉石内部应当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它长期受到水流的浸蚀作用,可能还有一定变化。

玉石在河流中的磨蚀作用或许可以想到“盘玉”。盘玉方法,我国古已有之。古人主要用于对出土古玉上,这种古玉,又称旧玉。陈性在《玉纪》中专门讲了“盘功”,说盘玉有文功和武功,旧玉经盘后犹如脱胎换骨,石性全去,但存精华,玉晶莹明洁,“此非亲历其境者不知,亦非初学赏鉴家所肯信也。”现代玉石行业中也有盘玉,据说能使玉石发生很大的变化。“盘玉”的科学原理还有待人们研究,但是,“盘玉”似与河流中的碰撞磨擦有某种相似之处,而且在河流中时间更长,玉右内部变化或许有之,这还是一个谜,希望引起人们研究。

和田玉矿物成分是透闪石,化学成分是含钙镁铁的硅酸盐,其中含有少量的铁,在原生矿中属于氧化亚铁(二价铁)。原生玉矿在河流中通过氧化作用,一些氧化亚铁就会变成三价的三氧化二铁,在玉石表面呈现各种颜色,这种颜色称为次生色,这种玉称为“璞”或色皮。这种色皮,其形状千姿百态,可以说无一相同。有的朵云状、有的弧线状、有的散点状等。皮色有各种颜色,结合其形状形象地称为洒金皮、乌金皮、姜黄皮、秋梨皮、桂花皮、枣红皮、虎皮、鹿皮、黑皮等。色皮有厚有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色皮可以琢成俏色玉器。从商代俏色玉器《玉鳖》,清代的俏色玉器《桐荫仕女图》至现代人物、动物、山子、花卉等俏色玉器,杰作佳品层出不穷,俏色玉器是中国玉器的奇葩。同时,这种色皮可以形成种种奇石,供人欣赏自然之美。好玉如有色皮,是锦上添花,自古称之为宝。上世纪初,谢彬(辛亥革命元老、中国著名爱国学者、教育家、旅行家、著作家)访问和田时,曾这样评价:“有皮者价尤高。皮有洒金、秋梨、鸡血等名。盖玉之带璞者一物往往数百金,采者不曰得玉,而曰得宝”。现在收藏界有的对带皮色的优质子玉,非常珍重,也视为得宝。

子玉的色皮,使人们想到古人的沁玉。葬玉随人埋葬在土中,经过水、水银或其他物质的长期侵蚀,也会产生各种颜色,称为沁色,如有鸡血红、珠砂红、茄皮紫、松花绿、秋葵黄、老酒黄、虾子青、鹦哥绿等,统称为“十三彩”。古时,有的人为了金钱利益,将新玉器用各种方法染成沁色,冒充古玉器。方法很多。如宋代时就用老提油法,用玉在油中煎炸;以后,有人工染色熏烧法,将虹光草捣成汁后,再加入少许硇砂(天然产的氯化铵),罨在玉料上,再用新鲜竹枝燃火烘烤;明清时期,又有新提油方法(用木屑火煨)、伪造血沁法(仿制之玉放在火中,烧成红色,填入活犬腹中,或羊腿里等)、多种人工沁色法(如琥珀烫、叩锈法、伪石灰沁、狗玉、风玉等)。

由于子玉皮色的贵重,现在又有人在子玉的皮色上大做文章,用多种方法人工制造皮色。主要方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用高温加热产生裂隙,再用各种染色浸染;二是用高分子材料为基料,辅以种种颜料用高压方法沁色;三是利用化学试剂或化学反应制造沁色。这些方法制造的假皮色主要特征为:在裂隙、石性、瑕疵、绺裂处颜色呈不均匀堆积,或颜色均匀,内深外浅,没有渐进过渡迹,浮于表面,光泽暗淡。而真子料皮色玉,颜色深入玉矿物结构内部,厚度很薄,色泽温润,色调俏艳,颜色丰富自然皮色与玉肉呈过渡关系。如何鉴定真假皮色,有的专家提出,除用仪器或化学试剂检测外,肉眼鉴定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看皮色是否自然,特鲜艳者一般为人工色;二是看着色处是否均匀,整齐均匀为人工色;三是看着色皮是否在疏松部位和纹理处,如果颜色较深为人工色;四是看着色层次,层次分明不一者为人工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