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若抽丝

 简易乾坤 2017-11-2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1124第七版  作者:周慧虹

趁着“双十一”打折,十多本新书五百里加急星夜兼程,小山样安安然置放于案头,单单是注视着它们,便觉得养眼、养心。然而,短暂的欣喜过后,一种莫名的焦躁不觉又悄然爬上心头,毕竟,“买书如山倒,读书若抽丝”,诸事繁杂,心绪难得清静,日积月累,这欠下的一屁股“读书债”,何时才能还完?

当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席尔斯曾经谈道,20岁以前的自己,认为世界上的书是可以读完的,看到好书就想读,20岁后这个读书的态度才有所改变。席尔斯认为,如果只是知道什么书应该读,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必须控制自己不再读,那迟早会被书埋葬掉。由是不免联想到自身,20岁之前只顾学业,学业之余只想着疯玩,根本就没想着好好读书,更不用奢谈梦想着读完世界上的书;而今随着年岁渐长,不甘于庸常生活,盼望读书的种子居然潜滋暗长。或许,因了阅历的增长,因了对读书问题保持了关注,也就有了些许的自知之明,清楚世上的书光靠着埋头死读是读不完的,选择至关重要。

即便心下明白节制阅读的重要,然而终归如今出版业发达,契合自我心性的好书太多,读书的速度还是远远抵不上选书、购书的速度。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书要一本一本地读,“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些年来,读书,随之日渐融入我的个人生活。

读且读矣,可我从来未曾想到,自己究竟是在“读书”还是“看书”。恰在最近,偶遇曾国藩关于读书、看书的一段高论,“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无独有偶,新闻出版业人士、知名散文家梁衡对之更有一番深论,在其看来,阅读是什么?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看,是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而对不需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说看,不说阅。盖基于此,谈及阅读,心境应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如是说来,很多情况下,我此前的所谓读书,不过是在“看书”!我读得囫囵吞枣、磕磕绊绊。纵然不能战胜世界上所有的书,可起码,我不甘心在这些由我亲手“俘虏”来的书籍面前败下阵来。回眸细观,许多已阅书籍即便曾经与之牵手耳鬓厮磨,到头来依然不过是擦肩而过相忘于江湖。

虽然,有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一味地满足于“看书”,确也不乏空耗时间、浪费生命之嫌。读书,看来还是“急不得”,否则,“一味读下去”往往等于没有读过。古人早就讲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算置身于时下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让自己的心努力沉静下来,把读书节奏稍稍放慢、放沉稳一些,在精选适宜书籍,养成坚持习惯基础上,通过记笔记吸取书中营养,仍不失为提升阅读成效的理性之选。不免想到鸿儒钱锺书先生,众所周知他博闻强记、学贯古今,他的成就里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了记读书笔记的功劳,正是那厚厚一大摞的读书笔记,使得他读书成效异于常人。

读书“急不得”,缓下来的时间不只是用于记读书笔记,还得讲求“输出”。一本书中讲了些什么?它的可取之处何在?书中哪一部分最能打动自己?对于自我知识体系的完善、心路历程的成长有何助益?凡此种种,皆不妨诉诸笔端,来一番细致梳理与自我反刍,形成文字的过程无疑也是消化吸收、不断提高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